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眼望去香港流光溢彩的广告灯牌,往来不息的各色轨道巴士,奢靡富贵的购物广场……

让人眼花缭乱。

拥有这些璀璨景观的每一处地点,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

那么大家知不知道为人熟知的香港地名,是怎么来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是香港的九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旺角

提起旺角,大部分人可能都会联想到王家卫的《旺角卡门》。

繁华嘈杂、鱼龙混杂、灯红酒绿不夜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前的旺角原来不叫“旺角”,而叫“芒角”。

清朝期间,这里芒草丛生,而地形又像一只牛角深入海,所以被称为“芒角咀”。

后来英治时期的英国人依照当地人口音,把“芒角”叫“Mong Kok”。

直到1930年代“芒角”才正式改称为“旺角”,取其兴旺之意。

不知道是不是叫习惯了,英文译名没改,沿用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繁华闹市,灯光普照,然而共你已再没破晓。”

《倾城》中的这句歌词,也许是旺角夜晚最美好的诠释。

想深入了解旺角,可以点这里重温:

油麻地

香港以前是渔村,“油麻地”这个地名最初叫“油蔴地”。

那时候这里是渔民修补渔船晾晒麻缆的地方。

这一带开了许多经营桐油和麻缆的商店,所以取名叫“油蔴地”,后来又简化为“油麻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旺角,这里更具本土气息。

南面有尖沙咀,北面挨着旺角,这三个地方共同组成了九龙最繁华的“油尖旺”区。

点击这里看看:

尖沙咀

尖沙咀位于九龙半岛的南端,据明朝万历年间的《粤大记》记载:

由于该处海水为官涌山(现在佐敦的位置原本是一座山,名为官涌山)阻,形成一个沙滩;

再加上海岸线凹凸不平,又长又尖,所以称为“尖沙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尖沙咀与维多利亚港

为了上下班方便,搬到油尖旺区的作者,记录了疫情时期的尖沙咀:

红磡

红磡是香港有名的旧区。红磡有一个著名建筑物——红馆(香港体育馆)。

对于很多歌手来说,能在红馆开演唱会是一种荣誉和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段时间红馆的张学友演唱会现场

“磡” 字发音和“看”相同,第四声。

相传百年前,有建筑工人打井时,发现涌出来的井水是朱红色的。

有风水专家归咎于动土伤了龙脉,红磡之名由此而来。

对于红磡名字的来源,还有一个比较可靠的说法是:

1856年之前,红磡海边全是红色岩石,由于渔船常泊于此湾,而渔民把泊船的凹入海边称为“磡”。

故称当地为“红磡”。

何文田

何文田是香港有名的富人明星聚集地。低密度,名校林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鸟瞰何文田住宅

“何文田”源于昔日芒角村东南面称为“何文田”的村落,位置大概在今天染布房街诸圣堂附近。

听说当时是由姓何和姓文的两户人家开垦立村,所以得来“何文田”这名字。

1920年代后,何文田一带渐渐发展起来。

其中著名葡萄牙裔商人梭桠氏(Fransico Soares),堪称“何文田之父”。

带头开发窝打老道与亚皆老街之间的山坡地区,供富裕葡裔人士及华人居住。

他还有三条短街,以自己、妻子及女儿为名:

梭桠道(Soares Avenue)、艳马道(Emma Avenue)、枣利亚道 (Julia Avenu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是香港的新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溪沙

考古学家在乌溪沙一带发现有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文物遗迹,证明乌溪沙在当时已经有人类居住。

乌溪沙是一块面积不大的冲积平原,由山上黑色的铁矿沙随溪而下形成,故得名乌溪沙。

据说明末清初,已有廖姓广府人在此居住。嘉庆《新安县志》卷二中已有乌溪沙的名字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移居此地的客籍村民因方言不同,把“乌溪沙”叫成“乌龟沙”或“乌鸡沙”。

甚至清末有地图及书籍以“乌龟沙”为正式名称。

在香港快节奏的生活中却有浪花相伴是什么样的体验?

大围

大围村位于大围站附近城门河边,是沙田区最悠久、最大的围村,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

大围村有一道拱门,围墙是用灰砖砌成,坚固耐用。

此拱门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拱门上写着“积存围(Chik Chuen Wai)” 三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积存街

两旁有副对联,写着:“积善必降祥,心愿万家同积善”及“存仁必获报,远其百姓共存亡”。

围底的侯王宫更是沙田区香火鼎盛的庙宇之一。

青衣

青衣又称青衣岛,古称春花落、秤衣。

青衣得名自青衣鱼,说法有二。

一说昔日青衣东北方的海域盛产青衣鱼;而另一说法则是青衣的外形似青衣。

明朝《粤大记》已有“春花落”的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衣”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清代嘉庆二十四年 (1819年)的《新安县志》。

自此“青衣”便取代了“春花落”这个名字。

东涌

香港反常识的地名之一。因为东涌在西边,为什么叫东涌?

东涌原称“东西涌”,首见于明万历《粤大记》等古籍,因东西两边各有一河涌流入海中。

“涌”就是河流的意思。

清道光《广东海防汇览》把“东西涌”分别标记为“东涌口”和“西涌口”两个地方。

最后东边的乡镇发展较好,人们就把整个地区统称为“东涌”了。

肯定有人想问:东涌的奥莱周末老被挤爆,买东西是不是很不方便呢?看看作者怎么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是香港的港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环

中环是香港的心脏地带,是香港最早开发的地区,因而成为香港的商业中心。

中环之名源于19世纪时香港华人对香港岛北岸城区的通俗分区“四环九约”,“中环”为其中一环。

如果穿越时空来到19世纪的香港中环,我们一定很难相信这片人烟稀少的狭窄土地,会在日后成为这座亚洲国际都会的核心地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年中环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1841年1月25日,英军登陆并占领香港。

随后在一批英商支持下,英方决定将香港开埠。

这片原本只有20条村落,仅有5400多人的香港岛,被迫开始了城市近代化的发展。

而当时只有约50人居住,被称为“群大路”的海滨一带——

因地段太适合发展海事,既背靠高山又面向深水港,有攻守之力,英军便决定在此建立军事基地。

由此,香港城市经济和地产业发展,以及现代化的城市面貌,便在这块日后被称为“中环”的地方起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环始终扮演着香港心脏的角色,它是各行各业的汇聚点。

在回溯它漫长的180年岁月里,我们看到它复杂且多变、混沌且暧昧。

有黑暗的一面,也有光明的一面。

点击这里更加了解中环:

坚尼地城

这是地铁港岛线最西的一站。

在香港最初划定的四环九约中,坚尼地城属于西环和第一约(由坚尼地城至石塘咀)之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坚尼地城名称来自香港第七任总督坚尼地,他任内积极开辟土地,填筑了西区岸边土地。

这片沿海的新填地称为坚尼地城。

早期港岛北面海边的街道英名多为“Praya”(Praya是英语从葡萄牙语吸收的词汇),中文称“海旁”。

因此坚尼地城沿海的一路叫做坚弥地城海旁。“海旁”和“praya”都是指海滨一块条状土地。

香港日治时期,坚尼地城曾被改名为山王台。

根据香港政府1886年8月26日《宪示331号》,该地原作坚利德城,之后写作坚弥地城。

直至近数十年才简化笔划,改写成坚尼地城。

在香港这座“快城”中也有 “慢活”的方式。

就是乘坐又慢又古老的交通工具,沿着坚尼地城不紧不慢地行驶十几公里:

赤柱

关于赤柱名字的由来有个很美丽的说法:

据说从前这个小渔村里有一棵巨大的木棉树,每逢木棉花开的时候,远看便如一根赤红的木柱。

故而附近的人都以“赤柱”为村名。

展转几十载,赤柱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海滨胜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赤柱是当年英国人强占香港岛最先登陆的地方。

因此这里成了欧美人的集中地,也是外国人与香港富商的住处密集地。

听说邓丽君原来就住在赤柱附近,张曼玉也喜欢在这里喝咖啡。

赤柱不大,一眼可望尽。海水很清,颜色碧蓝,空气清新。

这儿老外很多,靠近海边,远离繁华,让你感觉像到了南欧小镇:

金钟

昔日驻港英军兵房大门口悬有一个金色铜钟。

每逢中午下午便敲打,作为士兵、文职人员和工人的午餐、放工讯号。

因此附近居民称该营房为“金钟兵房”,营房一带也顺带着被称作“金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0年威灵顿兵房乐礼楼,金色铜钟就挂在大楼的门口

此外,由于此处海旁昔日为英国皇家海军基地,海军按照传统称基地所在地为“Admiralty”。

然而不论中文地名“金钟”或英文地名“Admiralty”从来都不是官方地名。

坊间理解的金钟范围实际上是官方定义的中环东部。

1967年至1970年,香港政府计划在金钟一带修建英文名为“Admiralty”的车站。

到了1980年落成时,“Admiralty”车站的中文名被确定为“金钟站”。

自此以后“金钟”和“Admiralty”被香港社会公认为当地互相对应的中文及英文地名。

而与金钟站同时落成的金钟廊商场及1985年落成的金钟道政府合署,更使香港市民认定“金钟”是当地无可争辩的中文地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钟政府总部

来到香港金钟参观,小镇走出的作者被眼前的一切深深吸引,生活也被随之被改变了:

有人因为遇到一些人,从此改变了命运。

有人在这里成为传奇。

名满天下的香江四大才子,塞满财富榜单的商贾巨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港厚重的历史底蕴,在中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是金融中心,是娱乐重镇,是购物天堂,更是滚滚红尘。

香港的故事,写不完……

*图像影音来自网络和作者,本文版权归香港体验官所有,转载请联系香港体验官微信公众号(ID:ExperiencehkGPQ)。

● ● ●

/本 文 作 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道理的人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小 助 理 推 荐/

如果你也想将自己在香港的经历

与更多人分享

投稿或加入读者群

请联系@Ro_salie

繁华闹市,灯光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