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孕育生命,也孕育了人类文明。在距今约6200年至2500年的皖南地区,古老的郎川河缓缓流淌。磨盘山先民在这里依山傍水生活繁衍,除了捕鱼,耕种、狩猎、采集样样在行,展现出闲适的生产生活图景。

日前,磨盘山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个遗址位于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夏、商和西周—春秋时期的连续文化堆积。遗址延续时间长,谱系完整,是长江下游地区少有的连续时间近4000年的中心性聚落,可为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演进提供典型范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磨盘山遗址出土的崧泽文化时期杯形豆。 新华社发(磨盘山遗址考古队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磨盘山遗址出土的崧泽文化时期带有图画刻划的壶。 新华社发(磨盘山遗址考古队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磨盘山遗址出土的崧泽文化时期仿生型器物鱼尊、牛尊和猪尊。 新华社发(磨盘山遗址考古队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磨盘山遗址马家浜文化晚期房址发掘现场(2023年12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磨盘山遗址崧泽文化陶猪尊。 新华社发(磨盘山遗址考古队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磨盘山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玉璜。 新华社发(磨盘山遗址考古队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9月23日,考古人员在磨盘山遗址发掘现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磨盘山遗址2023年度发掘区(2023年11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磨盘山遗址崧泽文化时期墓葬区(2015年12月30日摄)。 新华社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磨盘山遗址出土的崧泽文化时期带有几何刻划的壶。 新华社发(磨盘山遗址考古队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4月22日,考古人员在磨盘山遗址进行墓葬清理。 新华社发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地理视野下的文化瑰宝

在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有一处名为磨盘山的遗址,它坐落在幸福乡新法村,是皖南地区迄今发现的先秦时期保存较为完好、面积较大、文化内涵丰富、文化谱系明确的代表性遗址。从地理视野来看,磨盘山遗址不仅是一处重要的考古发现,更是一部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的地理文化教科书。

磨盘山遗址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坐落于皖南最大的湖泊——南漪湖的东岸,处于皖南山地、宁镇山脉、宜溧山地和长江围成的低地的南部边缘。遗址北有郎川河流过,这条河流发源于皖南山系的广德市东南部山区,与太湖南部水系相通,向西北注入南漪湖,然后经水阳江流入长江。因此,磨盘山遗址可与长江水系、环太湖水系连通,正处于古代文化东传西递、南来北往的重要地理节点上。

磨盘山遗址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商周时期。在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岁月中,这里曾是古人繁衍生息、创造文明的热土。遗址现存面积达到60000平方米,分为东西两块区域。西侧区域以马家浜文化时期至春秋时期遗存为主,东侧区域则以商周时期遗存为主。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为我们揭示了磨盘山遗址在不同时期的文化面貌和演变过程。

磨盘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因开掘新郎川河而意外发现。随后的几十年间,考古工作者们对这里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5年和2016年,南京大学联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磨盘山遗址的文化内涵提供了有力证据。

磨盘山遗址的考古发现对于认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在皖南地区的演进方式具有重要价值。这里出土的玉玦、陶鬶等文物,展示了当时人们高超的手工技艺和独特的审美观念。同时,遗址中发现的墓葬、房址等遗迹,也为我们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这些珍贵的考古资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古代社会画卷。

值得一提的是,磨盘山遗址在近年来的考古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2020年,该遗址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长江下游社会复杂化及中原化进程研究”的核心依托遗址;2022年,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课题。这些荣誉和关注,不仅体现了磨盘山遗址在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保护这一文化瑰宝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之,从地理视野来看,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是一处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的宝贵遗产。它见证了皖南地区古代文明的演进过程,为我们揭示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在地方上的独特表现。未来,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相信磨盘山遗址将会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古代社会、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奥秘。

责任编辑:程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