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00年前的长江中游地区,水系发达、农田肥沃。生活在这里的屈家岭先民勤劳智慧,他们夯实“地基”、盖起三层楼阁式建筑;他们筑造起规模庞大、多功能的水利设施,抵御水患、灌溉农田……一系列考古新发现为世人展现了江汉平原早期文明图景。

日前,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入选。屈家岭遗址是以屈家岭为核心,包括殷家岭、钟家岭和冢子坝等10余处地点的新石器时代大型遗址,距今约5900年至4200年。这里的大型中心聚落、高等级建筑和水利工程设施,成为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化进程的珍贵物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屈家岭遗址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屈家岭遗址进行过多次考古发掘。2015年起,为推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此开展新一轮考古工作,取得一系列新发现。

2021年秋天,在遗址中心区一处高地,考古队偶然发现了纯净的黄土台基,紧接着一处红烧土模样的“磉墩”显露出来。“随即,更多的磉墩揭露出来,它们排列有序,连成直线,转角亦为垂直,可以确定发现了建筑基址。”屈家岭遗址考古项目现场负责人张德伟说。

经过接下来近两年的考古发掘,引起考古学界高度重视的屈家岭宫殿式建筑——面积约51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F38初露真容。

在建筑区内部,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众多规模庞大、建造工艺考究的磉墩。围合而成的5间“房子”内,70多个磉墩个个醒目,体量最大的长约3.3米,宽约1.7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F38典型磉墩剖面照。屈家岭遗址考古队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F38透视效果图。徐怡涛教授团队供图

“这是迄今发现磉墩的最早形态。不是专业考古人员,只能看到‘坑’。实际上,这种建筑结构极具创新性,为中国古代土木建筑技术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依据,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的空白。”承担F38建筑复原工作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怡涛告诉记者。

徐怡涛说,F38的中心楼阁为套筒式结构,承担两侧建筑荷载,使两侧房屋形成无内柱的开敞空间。

为了把楼阁建得牢固,先民煞费苦心。屈家岭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陶洋说,磉墩制作技术含量高,“先挖走预置磉墩区域的原有软基层,再堆筑纯净的黄土台基,然后在台基上挖深坑,烧烤坑壁形成硬结面,再用红烧土混合黏土及少量焚烧过的猪骨填满深坑,形成磉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12月4日,考古人员在熊家岭水坝遗址现场进行考古工作。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屈家岭文化时期,屈家岭遗址聚落规模急剧扩大,社会加速发展。

“治水是定居农业的一项重要活动。”陶洋说,位于遗址东北部的熊家岭水利系统,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构成要素,是目前已知构成要素最为齐备的史前水利系统,早期坝距今5100年至4900年。

来到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褐色如泥土般夯实的博物馆建筑外观格外抢眼,馆内展示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遗址中的多项“第一”——“第一个被命名为考古学文化”“第一个出版考古发掘报告”“第一次明确了我国距今五千年的稻作遗存”……

“今年是屈家岭遗址发现70周年,一系列重大发现凝结着数代考古人的心血。”陶洋说,未来三年,屈家岭遗址考古队还将重点厘清高等级建筑区的完整布局,选择性地发掘外围相关地点,进一步深化屈家岭遗址的价值内涵,讲好长江中游史前文明故事。记者:喻珮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探寻长江中游文明的地理视野

在湖北省荆门市,有一处名为屈家岭的遗址,它背倚大洪山,面向江汉平原,地理位置独特。这处遗址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的辉煌,它是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的重要见证。

屈家岭遗址地处北纬30度附近,这是一个神秘而富有生机的地带。遗址总面积达2.84平方公里,自1954年冬季被发现以来,历经多次考古发掘,揭示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屈家岭遗址点为核心,包括殷家岭、钟家岭、冢子坝等多个遗址点,这些点共同构成了新石器时代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

屈家岭遗址的地理环境十分独特。它北倚太子山,南望土地庙岗,东拥九条岭,西抱白木山。青木河和白木河在其左右缠绕,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从高空俯瞰,屈家岭遗址的地貌形如一只伏地吐哺的金蟾,轮廓分明,跃跃欲动。这种地形地貌不仅赋予了屈家岭独特的自然景观,也为其先民提供了理想的居住环境。

屈家岭遗址的地理条件对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其背风向阳、藏风聚气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成为极宜人居的地方。其次,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考古发现表明,屈家岭遗址的先民们已经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这也是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此外,屈家岭遗址还发现了大型水利系统。这些水利设施的建设表明,先民们的治水理念已经从被动地防水御水转变为主动地控水用水。这一转变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增强了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调控能力。水利系统的发现为研究早期人地关系、社会组织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考古依据。

屈家岭遗址不仅是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更是实证长江中游文明起源的重要大遗址。出土的大量史前稻作遗存、蛋壳彩陶等文物,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地区史前文化的繁荣景象。同时,屈家岭遗址也是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化进程的珍贵物证,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关键样本。

总之,湖北荆门的屈家岭遗址是一处具有重要地理视野的史前文化遗址。通过对这一遗址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也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的历史进程。在未来的考古工作中,我们期待屈家岭遗址能够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史前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奥秘。

责任编辑:程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