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公立国际部提前招生拉开帷幕,一场明争暗斗已经上演。家长们这边还在等待电话,等你回过神来,那边好的苗子手上已经拿到3个offer,开始反向选择阶段。整个过程就像谍战现场一样,用惊心动魄来形容毫不为过,信息不灵通的家长还蒙在鼓里,根本不知道国际部招生进行到哪一步了...

文|啾啾

From Letsight

微信号:letsight520

国际部为招生猛出绝招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句在武侠世界流传的箴言,放在国际部招生也是非常契合。

刚刚进入3月,就在大部分国际部都还没有开始简历筛选环节,人大附ICC就已经给家长们打电话,悄悄进行考试、签约一条龙,而且被选上的学生都已经开始正式上课了。

一零一国际部已经通知部分英才和AP项目报名同学,进行成绩单核实并强调保持联系。

四中国际校区也开始通知部分学生面试,第一梯队中就只有十一国际部还没有动静。

第一梯队的国际部都已经抢到头崩血流了,第二梯队的生源就更加紧张了。

三月中旬,报名了八十中1+3项目的应届初二学生也接到电话,并且要求学生次日到望京校区西门报到后参加考试。

2024fallED录取放榜后,第二梯队的八十中国际部似乎是最强黑马,一举拿下了耶鲁、杜克、达特茅斯等名校录取,有一种想要跃进第一梯队的冲动。

但是仅靠一届的学生打江山远远不够的,早在2018年,八十中陆续开始通过合璧班、0.5项目和1+3项目来为国际部掐尖。

根据家长反馈,八十中通知的范围有点大,无论是朝阳前100名以及手握85+的托福的同学还是国际学校转国际部的同学,都有机会试一试。

很难不认为这是撒大网捕大鱼,搞养成系冲刺第一梯队。

如果说八十中国际部还是靠实力,但是也有一些第二梯队国际部就开始为自己树立“高岭之花”的人设,主打一个高冷,难进。

实力不够,特色来凑,无论是小而精致,还是教学特色、国际视野,但凡能够拿出来的都应该大吹特吹。

毕竟是国际部,玩百花齐放这一套比普高容易多了,目的就是为了捡漏一些顶级生源,同时打差异化吸引一些家长和同学。

第三梯队的国际部就显得佛系很多,可能深刻地认识到牛娃基本不会来,不得不先把姿态放低,也就是在入学门槛上矮了一大截。

所以大有一种“你来或不来,我都在这里”的架势。

相比于第一梯队的学校,第三梯队的招生动作不会太早,这也给足了大家考虑和准备的时间。

国际部的玄学与门道

每年到这个时候,不少家长才反应过来,国际部的信息差一点都不比美本申请少啊。

公立国际部信息传递不对称,报名考试流程不固定,家长们如果没有事先做好功课,很难掌握其中门道。

有家长表示,想进国际部,试卷考孩子,择校、报名、备考、收集信息是在考家长。

5大时间点、一二梯队、提前批次、保录卡、给票、船票、撕票、锁死...搞清楚国际部招生,学会黑话暗语是第一步,不然混进了规划群都看不懂。

想要顺利地考国际部,必须尽早确定走国际路线。如果孩子此前没有考虑走国际路线,临时转轨,那错过的机会可不要太多了,直接就错过了提前批。

每年12月面向初二、初三在读生加试提前批可以绕开中考,说好的12月开始,去年的10月份初三家长熬夜挑灯写简历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

提前批的招生时间更加模糊,什么时候提交简历、筛选简历、组织考试等,一问三不知,打听的时候已经结束了。

很多家长不得不练就一身目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好本领,一番操作上来俨然是半个升学专家了。

要说玄学,北京公立国际部出马,美本申请算个什么?

公立国际部没有统一的招生程序,没有强制性的入学要求,牛娃家庭广撒网,集齐一梯队“船票”,普娃海投简历,求一个上岸。

等到进入签约环节立马进入“宫心计”,国际部频频试探,家长们和任何一个学校都说“好好好”。

但是,这批被不同学校早早锁定的学生,其重合度极高,明面上是学校让他们参加筛选,实际上他们人手握着好几个选择,最后看的是哪所学校最有诚意。

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鸡头还是凤尾?

在大家的潜意识中,第一梯队比第二梯队好,第二梯队比第三梯队好。

这样的说法特别符合中国家长追求名校的心理,但事实上这样的说法一直是民间口口相传的,并没有科学的根据。

第一梯队国际部,生源稳定出口好,扛起了升学数据的半壁江山,作为家长和同学首选肯定是第一梯队。

毕竟升学成绩和名气摆在那,录不到了才会考虑第二梯队,以此类推,到了第三梯队就已经进入保底校行列了。

最优的那一拨苗子已经被第一梯队抢完了,最发愁可能是水平处于中间层的同学,去第一梯队就成为凤尾,进入第二梯队能当鸡头。

有的家长觉得凤尾更好,就算是尾部至少也是凤,也有家长觉得鸡头更香,毕竟是头部,能够获得足够多的老师关注度和资源倾斜。

但是也有家长担心做“凤尾”很容易被人忽视,做“鸡头”再强也没有“凤尾”价高。

好的学校确实是很好的背书,但招生审查看重的永远是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而不是看到你在哪所学校就录取你。

比如美本录取,GPA是大学最看重的,GPA不行,无论是在哪个梯队的学校都没用。

只有在能力和分数都相当的情况下,学校才会将学校的知名度、课程难度、学姐学长的优才程度等加以考量。

所以学校所处的梯队和名次并不是最重要的,更值得我们去评估的是学校能够为孩子提供什么资源。

因为无论哪所学校,无论是普高还是国际部,大部分学校都会优先把资源集中给小部分同学,尽力托举他们,让他们成为学校升学成绩的保障。

原北大附中校长王铮说过:为孩子择校是一种进步,需要受到尊重,然而家长需要更慎重思考,为孩子选择适合他发展的学校,而不是为家长选择一个值得夸耀的学校。

所以在择校过程中,抛弃梯队思维,适合孩子的远比选择一个“招牌”更重要。

打破国际部迷信

公立国际部的梯队划分和大学排名一样,大学排名至少有明确的指标,但公立国际部的划分全凭民间的说法。

将公立国际部所有学校按照从顶端到底层的金字塔排列,确实给人一种很容易理解的感觉。

如果非要通过升学成绩来划分层次,那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各个学校各有一套统计方法。

比如按人头计算,即一个学生拿到N个offer,只计算最高的数值。

但也有一些学校会重复计算,有的学校把校本部和国际部的offer数统计到一起,很难区分仅仅是国际部录了多少。

总之,没有一个官方的录取结果,我们肉眼可见的成绩都是源于中介或家长的信息汇总,其结果存在一定的水分。

大学录取结果的差异还体现在同一个公办国际部不同课程体系之间。

比如人大附中ICC IB班整体录取结果会比AP班和A-Level班更好一些,关键在于IB班对生源的要求更高,但这些数据学校一般不会公布。

简单来说,几个牛娃收到足够多的offer,学校就可以列出大满贯的光荣榜。作为局外人,家长们很难看清楚一所学校录取的全貌。

到底是牛校成就了牛娃,还是牛娃成就了牛校,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如果根据二八定律来看,在这样的顶级牛校聚集的都是20%的牛娃,可想而知,他们通往世界顶尖大学的路同样残忍。

比如北师大实验国际部一直被认为是北京乃至全国第一的国际部,但也不是适合所有人。

虽然学校是出了名的“藤校offer”收割机,但同样是“学业压力高压锅”,身边都是潜在的竞争对手。

竞争太过激烈就容易引起恶性竞争,在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互相攻击也是有可能的。例如今年被麻省理工录取的李同学遭到学生家长举报的消息引起关注。

虽然不知道是否有同类的事件再次发生,但也足以让家长和学生胆战心惊,生怕透露出一丁点个人信息。

学校生活谍战味满满,心理承受能力低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真的会很窒息。

国际部招生,其实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学校在评估孩子的同时,家长们也应该为孩子选出能够培养能力,并且与之相匹配的学校。

找对目标,做好规划,自然会带来好的结果,如果目标错了,卷错了方向,反而会扼杀孩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