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8日,恰逢青岛知青下乡插队五十五周年之际,刘建业他们当年一起下乡插队的同学又欢聚在了一起。每次聚会,离不开的话题就是当年下乡的经历和大家回城后的生活状况。除此之外,大家还会谈论刘建业的婚姻情感问题,因为当年一起到潍县插队落户的几十名同学中,就刘建业一个人娶了农村姑娘留在了潍县,退休后才回到青岛生活。

有关刘建业老师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根据刘建业老师的讲述,我编写了这篇短文,分享给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时隔半个多世纪,刘建业老师说他永远忘不了1969年的3月18日,就是在那个春意盎然的阳春三月,刘建业他们三十名同校同学乘坐一辆解放牌卡车,告别家乡,告别亲人,来到了距离青岛三百多里路远的潍县,开启了他们插队落户的知青生涯。

来到潍县朱里公社后,大家在公社革委会食堂吃过午饭,跟随前来接应的乡亲们来到了周庄大队,刘建业他们十一名青岛知青被分派在周庄六队插队落户。

当时正是春耕备耕生产的农忙时节,知青们安顿好了吃住的地方,在家歇了一天,就跟着周庆喜队长去参加生产劳动了。

知青们第一天干农活是往地里运送土杂肥,多数社员用独轮车推土杂肥,也有的社员用土筐挑粪。考虑到知青们没有劳动经验,也不会推独轮车,周队长就让知青留在场院和老社员一起帮着往车上装粪(土杂肥)。刘建业觉得自己是男生,个头又高,和年老体弱的社员一起劳动不合适,他就跟着社员往地里挑粪。

一担土杂肥至少有六七十斤,从场院到地里足有二三里路远,挑着两筐土杂肥走这么远的路,也不轻松。看社员们推着独轮车轻松自如,再看看挑粪的社员们也很悠闲自在,刘建业却觉得自己肩膀上的单子越来越重,走上几百米,他就得放下担子歇一会。

挑第二趟粪走到半路的时候,一个推着空车回来的姑娘看刘建业挑粪挺吃力,她就放下独轮车,来到刘建业身边,笑着说:“你帮我把独轮车推回场院,我来替你挑粪。”那个姑娘说完,还没等刘建业点头,挑起刘建业的担子就往地里走去。

刘建业犹豫了一下,走到独轮车那边,也学着社员们推车的样子,把车襻挂在脖子上,推着独轮车就往回走。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看别人推独轮车轻松自如,他推着独轮车却很别扭,总感觉独轮车往一边倒,弄的他额头手心都冒汗,他感觉比挑肥都累。

回到场院,等大家帮忙装满了独轮车,刘建业看帮他挑粪的那个姑娘还没回来,他只好硬着头皮推起独轮车往地里走。刚走了不远,独轮车被刘建业推倒了,车上两筐土杂肥有三分之二撒在了地上,引的几名女社员哈哈大笑,臊的刘建业满脸通红。

就在这时,帮刘建业挑粪的那个姑娘回来了,她跑过来扶起独轮车,跑到场院拿来一把铁锨,很麻利地把撒在地上的土杂肥全都装在独轮车上,然后笑着对刘建业说:“我刚学推独轮车也是东倒西歪的,慢慢就学会了。”

在那个姑娘的鼓励下,刘建业又鼓起勇气推起了独轮车,他竟然一口气把一车土杂肥推到了地头。到了地头,他实在不敢往前走了,地里的土壤松软,他也没有力气把土杂肥推到指定的位置。从后面赶来的一位社员帮他把一车土杂肥推到地里,刘建业才推着空车往回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一上午推了三趟土杂肥,最后一趟还是把独轮车推歪倒了。周队长帮着刘建业扶起倒在地上的独轮车,又帮他把撒在地上的土杂肥装到车上,还夸他推车挺像样,进步很快。

两天后,刘建业总算学会了推独轮车,他也知道了那个姑娘的名字。那个帮他挑粪的姑娘叫李月玲,刚满十六周岁,比刘建业小一岁,初中读了一年。看一个比自己小的姑娘推独轮车这么娴熟,刘建业自愧不如。

刘建业成了十一名青岛知青中最早学会推独轮车的一个,他很有成就感,也发自内心地感激李月玲。可后来因为他和李月玲说话多了,却招来了女社员们的闲话,她们说月玲一个闺女家,整天和城里来的小伙子叽叽喳喳,也不害臊。因为这事,李月玲的母亲骂了李月玲一顿,李月玲再看到刘建业的时候,只好躲得远远的,再也不敢和刘建业说笑了,连一声招呼也不敢打了。

1970年秋后,朱里公社成立了文艺宣传队,革委会副主任王成梁亲自到各大队的知青点挑选合适的人选到公社排练文艺节目,周庄大队选中了四人,两名男知青和两名女知青,其中就有刘建业。

周庄大队离公社驻地不是很远,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每天早早吃过早饭,刘建业他们四人就一起去公社革委会大院排练节目,傍晚一起回到知青点,他们只在公社革委会吃一顿午饭。离公社驻地较远的知青,就住在公社革委会大院里,三顿饭都在公社革委会食堂吃。

周庄六队的女知青张小梅因为嗓音好,长得也好看,负责节目排演的革委会副主任就让张小梅担任女一号,《红灯记》中饰演主角铁梅,《白毛女》中饰演主角喜儿,还让她领唱在“北京的金山上”那首歌曲,张小梅成了文艺宣传队的骨干。

每天回到知青点吃过晚饭,刘建业他们四名知青都会在院子里唱歌排练,他们都想把节目排练好,免得到正式演出时出现纰漏。每当这个时候,全体知青也都会到院子里观看他们四人排练,也跟着一起唱歌。这个时候,队里的姑娘小伙子和孩子们也会来凑热闹,还有的姑娘和小伙子也跟着一起学唱歌。

那天刘建业他们在合唱“北京的金山上”那首歌曲,在旁边围观的李月玲也跟着大家一起唱,刘建业真真切切听到了李月玲的声音,她唱歌婉转动听,音质非常好,也不跑调。刘建业就让李月玲单独唱了几句,大家都说简直就是天籁之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后来他们排练《红灯记》和《白毛女》舞台剧的时候,李月玲也跟着一起排演,她唱的那段“北风那个吹”比张小梅唱的还自然流畅,知青们都拍手称赞。每天晚饭后知青们在院子里唱歌,李月玲也跟着唱,她学会了好几首歌曲,“北京的金山上”那首歌唱得最动听。

临近年末的时候,张小梅突然得了重感冒,高烧不退,嗓子沙哑的说不出话来。马上就要到县里参加汇报演出了,一时还真没有胜任张小梅这个角色的人选,这下可急坏了革委会副主任王成梁。

看王主任着急了,刘建业就向王主任推荐李月玲。王成梁主任跟着刘建业亲自去了一趟周庄大队,找到了李月玲,让她独唱了两首歌,又让她唱了《红灯记》选段,王主任非常满意,当即就让李月玲来到了公社革委会,和知青们一起抓紧时间排练节目。

几天后,李月玲和知青们一起到县里参加了迎元旦文艺汇报演出,取得圆满成功,她饰演的喜儿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称赞。春节过后,文艺宣传队又到各个大队巡演,李月玲成了年轻小伙子们追捧的对象,就连公社书记的儿子都想和她搞对象。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朝夕相处,刘建业对李月玲产生了好感,他非常喜欢这个淳朴善良又可爱的农村姑娘,特别是李月玲的歌声,让刘建业如痴如醉,神魂颠倒。从那时起,刘建业就暗暗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娶李月玲当媳妇,非她不娶。

之后的日子里,刘建业总是有事没事地找借口接近李月玲,李月玲也明显喜欢刘建业,只是碍于别人的闲话,她还是尽量和刘建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一次在田间地头休息的时候,女知青们一起唱起了“北京的金山上”那首歌,年轻社员们也跟着哼唱,气氛很活跃。合唱结束,女知青们一起起哄,让刘建业独唱一首歌。刘建业一点都不腼腆,他唱了一首“打靶归来”,赢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刘建业唱完,女知青们又让李月玲唱歌,李月玲也不扭捏,她又唱了一遍“北京的金山上”那首歌,就连社员们都夸她她唱歌好听。

一晃就到了1973年秋天,已有三名知青招工回城了,知青回城已成为大趋势。那年又有媒人给李月玲介绍对象,她就到知青点来找刘建业,让刘建业帮她拿主意,刘建业想了半天,也没有好办法,他就去找周队长,对周队长说出了自己喜欢李月玲的心里话。

周队长低头思考了半天,苦笑着对刘建业说:“建业,你和月玲是挺般配的,可我觉得你俩不合适。月玲是农民,你早晚都得招工回城,你父母能同意你和一个农村姑娘结婚吗……”“周队长,不管我爸妈同意不同意,这辈子我是非月玲不娶。只是我和月玲年龄还不大,我打算晚两年和月玲结婚,我想求你去月玲家跟他父母说一声,别再逼着月玲相亲看对象了。”刘建业非常真诚地说。

经不住刘建业的软缠硬磨,周队长就充当了一回媒人,去了李月玲家。李月玲的父母却不同意自己的闺女和青岛知青处对象,他说刘建业早晚都得招工进城,这样的婚姻不靠谱,他家不想高攀这门亲事。

父母不同意自己和刘建业处对象,李月玲也不同意和村里的小伙子定亲,急的她父母干跺脚。

后来看自己的闺女铁了心要和刘建业处对象,李月玲的父母也就松口了,答应了这门亲事。李月玲的父亲还让周队长当担保人,让刘建业保证以后不变心。

1975年秋后,在知青们陆续招工回城的档口,刘建业顶着父母坚决反对的巨大压力,他和刘月玲领取了结婚证,举办了简单的婚礼。婚后的生活虽然很平淡,刘建业却感到很快乐,他觉得只要有一个可心的爱人,在哪生活都一样。

一年后,李月玲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女儿的诞生,让刘建业感到高兴的同时,他也有些失落和惆怅,有了女儿,李月玲对刘建业的爱就被女儿分走了一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可到了1976年年末,周庄六队知青点就刘建业一名青岛知青了,六队知青点的知青除了一人在公社供销社当了售货员,其他人都回青岛了。当时城乡差别还是蛮大的,当工人一个月能挣三十多块钱的工资,农民辛辛苦苦劳动一年,扣除口粮,到年末只能分二三十块钱的红利,还抵不上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听说回城的同学们都买了自行车戴上了手表,刘建业心里还真难受起来,他甚至有点后悔了,后悔不该和李月玲结婚。

恢复高考后,刘建业考上了昌潍师专,他总算脱离了农村,又回到学校坐在了教室里。

刘建业去学校读书了,村里也就有了闲话,乡亲们都说刘建业肯定会变心,等他参加了工作,肯定就不会要李月玲了。当时不光是乡亲们这样猜测,就连李月玲的父母也有这样的顾虑,他们真担心刘建业走了以后就不会再回来了。

读书期间,刘建业回了一趟青岛,他的父母也没再责骂他,但也没说让他带着老婆孩子回家看看。刘建业也去看望了几名同学,看看同学们都生活得比自己好,刘建业心里还真有点后悔了,后悔不该那么着急和李月玲恋爱结婚,他甚至产生了和李月玲离婚的念头。

中专毕业后,刘建业分配在城关公社的一所中学任教,他也吃上了国库粮,月月都能开工资了。因为离家三十多里路远,刘建业半个月才回家一次,有时一个月回家一趟。有一回因为孩子两个人发生了争吵,刘建业提出了离婚。李月玲叫来了周队长,周队长几句话说的刘建业哑口无言,从此再也不敢说离婚了。

刘建业的女儿上小学后,李月玲被招工到乡里的税务所当了一名集市收税员,虽然是临时工,李月玲也很高兴。可只干了半年,李月玲就不干了,不是她怕吃苦,是因为农村集市收税太不容易了,她根本就完不成任务。后来,李月玲又被安排到公社供销社饭店工作,直到后来饭店闭店,李月玲被迫下岗。

1995年秋天,刘建业的女儿考上了青岛大学,到了这个时候,刘建业的父母才算是接纳了自己的亲孙女,李月玲也是第一次见到公婆。

退休后,刘建业回到了青岛,回到了父母身边,八十三岁的老母亲和老父亲身体还算可以,生活上基本能自理,李月玲担起了伺候公婆的重担,知道她婆婆九十三岁去世。李月玲的贤惠和孝顺,得到了亲戚和邻里的认可,大家都对她申大拇指。

有关刘建业老师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就讲完了,回忆起自己当年差点和李月玲离婚的那段小插曲,刘建业还感到脸红,他说自己的妻子的的确确是一位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女人,勤劳贤惠又孝顺,当年要是真离了婚,他会后悔一辈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目前,刘建业和李月玲生活得很幸福很快乐,李月玲一个月也有将近三千元的退休金,他们生活上没有任何困难。每年的春天和秋天,刘建业都会带着李月玲回潍坊看看,他说他在第二故乡生活工作了四十三年,他永远都不会忘记第二故乡,更不会忘了那里的乡亲们。

作者:草根作家(讲述人:刘建业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