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又一波的价格大战,让这些汽车公司,都快被逼到墙角了。

其中,广汽集团无疑是第一个站出来的。

广汽集团三月九日公布的交货数字,广汽汽车二月份只销售了98401台,较上年同期暴跌38.96%。广汽汽车在1-2月累计销售2,0371台,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5.2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汽集团的车,销量是一天比一天差,特别是合资公司。

广汽汽车公司在2022财年遭遇了“滑铁卢”,销量最高的广汽丰田、广汽、本田2023年度销售95000台,较上年同期下降5.47%,降幅达13.91%。

当然,尽管合资企业的业绩不佳,但到了2023年时,广汽还是有自己的品牌作为后盾的。然而到了2024年,广汽集团旗下的广汽埃安,却是在短短两个月内,销量暴跌。

合资

在广汽集团看来,合资企业的没落是大势所趋。

广汽菲克,广汽三菱,在过去的2023年,一家濒临破产,一家正在进行重整,广汽集团在这场合纵中,少了两名“大将”。而广汽菲克、广汽三菱,事实上,广汽本田、广汽、丰田等公司的情况也并不好。

据销售数字,2023年度广汽丰田汽车销售95,000台,广汽本田612,000台,较上年同期减少5.47%,较上年同期减少13.91%。尽管销量出现了下降,但在国内品牌对合资品牌进行“集团围剿”的情况下,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将在2024年销售大幅下降。

据广汽集团公布的数字,2月份,广汽本田销售29107台,广汽丰田销售40024台,较上年同期减少29.39%,较上年同期减少36.67%;广汽本田在1-2月累计销售了64389台,广汽丰田销售了91054台,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8.87%,同比下降了34.35%。

为何广汽本田、广汽、丰田这些销量火爆的汽车,会在2024年忽然停止销售?

原因很简单,和国内品牌比起来,合资公司的产品质量实在是太差了。就拿雅阁 PHEV来说,即便是换了一款车,也是“油改电”的。更何况,雅阁 PHEV还没有充电功能,用了2.5个小时,就能充满80%的电。

不得不承认,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本土品牌的强势崛起,合资品牌在竞争中的弱势地位愈发凸显,这对广汽而言,无疑是一种不利的征兆。曾经,合资企业被誉为“现金奶牛”,是汽车企业最大的盈利增长点,如今,合资企业已经变成了一种负担。

广汽汽车今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其收入增幅为27%,而净利润则暴跌48%。广汽集团在分析净利润下降的原因时表示,与去年同期相比,其投资收益较上年同期下降了30.50亿元,受日本合资公司利润下降等因素的影响。

当然,广汽集团可能也知道自己的合资企业会慢慢没落,因此从一开始就大力扶持本土品牌,广汽传祺和广汽埃安都在2023年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因此广汽集团虽然在今年的合资企业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明年的销量依然会非常平稳。

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好兆头。

“乏力”

如今广汽集团的自主品牌主要分成两个阵营,一是广汽传祺,一是广汽埃安,这是一种以燃油车为主体的新能源汽车。

广汽埃安明显比广汽传祺走得更顺。据各大媒体数据显示,广汽埃安在2023年的总销量将突破48万台,较去年同期上涨77%。而广汽埃安,更是以优异的销售成绩,超越了理想,在2023年夺得了“销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广汽埃安在2024年过后,就忽然“熄火”了。据广汽埃安公布的数据,2月份,广汽 AION共销售了10006台车,较去年同期下跌了66.74%。而广汽埃安,在前两个月的销售数据中,只有21011台,同比大跌45.13%。

广汽汽车去年12月份的总销量为499,900台,相比之下,广汽埃安的销量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关于广汽埃安销量下降的问题,目前有两种看法。第一种说法是,由于网约车市场逐步饱和,在大环境的作用下,在2023年,网约车将出现“井喷”,出现了严重的供给过剩现象,珠海,济南,遂宁等地都发出了“滴滴出行”的风险警告,提醒社会,滴滴出行的网约车已经饱和,整个产业的发展态势也逼近了“警戒线”。

广汽埃安之所以被人戏称为“网约车之王”,就是因为它的主要销售渠道是 B端的网约车,有媒体报道称,2023年全球共售出850万辆新车,其中埃安以2220万台高居榜首。埃安的销量,在网约车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下滑。

第二种说法,就是被汽车行业的价格战给打击到了。二月中旬,比亚迪在春节期间连续发布了多款“荣光”版,掀起了新一波汽车市场的大减价,紧接着,上汽通用五菱,长安启源,哪咤,吉利,理想,小鹏,也相继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不过,面对这波汽车市场的降价浪潮,埃安的反应显然有些迟缓,并未在2月跟随市场一同下调价格,而是在三月份推出,但已经太迟了。

从三月份开始,广汽埃安已经连续三次降价,广汽埃安推出了一款名为“星光”的旗舰,起价9.98万,与之前的最低价相比,降幅高达2万元。但是,有一点值得深思--在如此激烈的价格竞争中,这种跟风降价究竟有多少作用?广汽集团在两面“夹击”之下,还能不能靠着不断的降价,摆脱困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