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揽史说

编辑|星揽史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教艺术发源于2世纪前后的中亚犍陀罗地区,贵霜帝国迦腻色迦王朝时期,已经出现了考古学意义上早期的希腊/罗马化风格佛教造像。

之后几百年的时间里,分别传入中原和喜马拉雅地区,经历一系列大规模的地区融合和本土创新后,最终发展成了今天具有多元特色的佛教艺术形态。

在多民族艺术元素大融合的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出现风格各异的佛教艺术,这些艺术风格经过长期演变,逐渐以符号化的形式出现在包括佛教造像、绘画以及建筑等历史遗物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萨珊王朝之前世今生

萨珊王朝历史上又称波斯第二帝国,其文明的开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从那时起,这片土地上已经开始形成早期的波斯文明,而被认为是古典时代晚期的萨珊王朝毫无疑问是整个波斯历史上具影响力的时期之一。

公元前7世纪前后,波斯人被闪族亚述人统治,到公元前7世纪末期,同为闪族人的米底人战胜亚述人,统治了伊朗高原。

公元前6世纪中叶,居鲁士二世带领波斯人起义反抗并推翻了米底人的政权,建立起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史称波斯第一帝国,从此开始繁盛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公元前6世纪末的大流士一世时期,波斯人通过一系列的对外征战,使得波斯帝国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领土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

公元前4世纪开始,曾经一度强大的波斯第一帝国开始走向衰败,尤其是在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不断对外扩张和武力攻击下,最终在大流士三世统治时期走向灭亡,希腊人成了这块土地上的新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亚历山大大帝突然身故后,其部将塞琉古一世建立起希腊化的塞琉古王国,曾经的波斯第一帝国所属的这片土地此时变成了塞琉古王国的一个行省帕提亚。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247年,帕提亚行省在其首领阿尔沙克一世的领导下宣布从塞琉古王国脱离出来率先实行独立,成立了波斯化的帕提亚王国,也称安息帝国。

帕提亚王国虽然在政权上是一个波斯化的国家,但在文化上其实是由包括波斯、希腊以及其他一些地区在内的多元文化所组成的共同体,尤其是希腊文化,给帕提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一直延续到7世纪伊斯兰人征服伊朗高原之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224年,随着帕提亚王国的末代君王阿尔达班五世阵亡沙场,萨珊人阿尔达希尔一世结束了帕提亚帝国长达400多年的统治,建立起萨珊王朝,在其后长达437年的时间里,萨珊王朝成了一个真正的帝国。

这一时期,古波斯文化和艺术发展至巅峰状态,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其疆域范围,遍及西欧、非洲、中国及印度,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罗马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再强大的帝国也最终难逃覆灭的命运,7世纪,新兴的伊斯兰力量席卷中亚地区,连年对外征战的萨珊王朝在财政上捉襟见肘,根本无力对抗强大的穆斯林哈里发所发起的各种进攻。

在终局之战纳哈万德战役失败之后,萨珊末代君主伊嗣埃三世逃亡并被一个磨坊主刺杀,自此萨珊王朝正式终结。

在此之后,萨珊王朝大部分的原有国土逐渐落人伊斯兰哈里发的手中,之后又几经分离合并,最终形成了一个伊斯兰化的伊朗版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萨珊佛教文化艺术概览

早在帕提亚时期,波斯人就开始信奉琐罗亚斯德教(也称“袄教”或者“拜火教”),教主琐罗亚斯德原本是生活在米底王国时期的人,提倡崇拜光明和火,同时倡导善恶二元论,信奉经典《阿维斯塔》,善神是阿胡拉·马兹达,恶神是阿赫里曼。

阿胡拉·马兹达和阿赫里曼始终是对立状态,琐罗亚斯德要人们站在代表光明的阿胡拉·马兹达一边,与代表黑暗的阿赫里曼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琐罗亚斯德教派是伊斯兰教出现之前中东和西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同时也是波斯帝国的国教。虽然如此,但是萨珊人似乎并不像后来的穆斯林那样抵制其他宗教教派。

反而显得兼容并包,包括佛教、基督教、犹太教、摩尼教在内的多种宗教在波斯本地都有着属于自己且数量庞大的信众,事实证明,这一点对于需要自由和包容土壤的艺术创作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佛教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但佛教艺术作品的出现则要晚到2世纪以后,这是一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当时无论是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还是希腊化的印度,都受到广泛的影响,希腊化的帕提亚自然也不例外。

从3世纪开始,源于中亚的犍陀罗风格佛教艺术逐渐通过三条通路(三个分支)对外进行传播。第一支越过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新疆地区,在经过不断地本土化融合后形成了中原样式的佛教石窟艺术,如敦煌莫高窟、榆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支南下印度,与印度本土风格结合形成了秣菟罗(马图拉)风格,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加本土化的萨尔纳特(鹿野苑)风格;第三支则依旧保留在犍陀罗本地。

这一时期,中亚佛教艺术中心已经开始向印度秣菟罗(马图拉)、鹿野苑和阿旃陀(Ajanta)等地区进行转移。同时,佛教艺术创作在已经处于萨珊王朝统治下的犍陀罗并未停顿不前,反而与波斯本地的艺术充分进行融合,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逐渐稳定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这种风格开始向外传播,影响到包括中国中原、中国西藏以及印度在内的喜马拉雅地区。以中原地区为例,在今天新疆龟兹的克孜尔石窟以及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中,都不难见到具有典型波斯萨珊风格的佛教绘画作品。

此外,在今天喜马拉雅地区众多的遗存寺庙中,也依然保存有大量具有波斯萨珊风格的壁画作品,这些作品是波斯化的佛教艺术风格曾经风靡一时的有力证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萨珊佛教艺术文物遗存

由于实行了长达1300多年的伊斯兰律法,被认为是异端象征的偶像崇拜图腾类遗迹几乎消失殆尽,除了零星被当地农民发掘出来的个别萨珊时期遗迹外,鲜有出土文物

然而,远在中国新疆地区的龟兹克孜尔石窟和吐鲁番地区高昌柏孜克里克石窟群中的壁画上,以及西藏阿里和印度拉达克的部分现存寺院中,却仍旧保留有波斯佛教艺术曾经存在过的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整体艺术风格上说,克孜尔石窟画和柏孜克里克石窟画一脉传承,都属于中亚佛教艺术通过帕米尔高原从新疆于阗传入中原地区的典型。

按照德国人阿尔伯特·格伦威德尔的分类标准,基本可以被划分为三种艺术风格:第一样式、第二样式和第三样式。

第一样式指的是希腊/罗马化古典犍陀罗美术风格的延续,第二样式就是波斯萨珊美术风格,第三样式指的是高昌回鹘汉地美术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格伦威德尔在其著述中早已经明确指出了中国新疆地区出现于6~7世纪的第二样式风格作品就是源自波斯萨珊的艺术遗存,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依然保留有非常鲜明的犍陀罗和波斯萨珊风格,而到了时间更晚的高昌第三样式时期,中原汉地民族化特征已经变得非常明显了。

“第二样式”波斯萨珊风格金刚像壁画(图一),出自龟兹克孜尔石窟,按照格伦威德尔所定义的风格区分,属于第二样式作品中的代表作品。图中主尊身姿示现为伏魔势,属于大乘佛教金刚伏魔题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细观人物的面容、所蓄胡须则是波斯人样式,头饰、项链、耳环、手串等为典型的萨珊式连珠纹图案,座垫上的花纹也是萨珊风格。人物身边还有萨珊构图中经常出现的飞鸟图案。

“波斯菩萨”画版出土于新疆丹丹乌里克地区的一座寺院,是由英国人奥雷尔·斯坦因在20世纪初首次发现的,考古学年代测定为8世纪左右。

画版其实有两面,“波斯菩萨”是其中的正面。画面中男子像的体格衣服全然是波斯风,但是显然画的是佛教中的神祇。长而红的脸,围绕着黑色的浓髯,这是任何庄严的佛像所没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画版反面的图画与正面成一奇异的对比,上绘一印度式的三头魔王。斯坦因认为“波斯菩萨”人物形象的原型来源于波斯民族史诗中的大英雄罗斯旦。

根据波斯人世代相传的史诗故事,罗斯旦曾努力奋斗战胜群魔,并强迫群魔效忠其王,画版反面所绘的三头魔王应该正是群魔之一。

从印度传人喜马拉雅地区的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佛教艺术风格一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包括中国西藏西部、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在内的众多地区,其中以克什米尔绘画风格最为广泛和普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中国西藏西部的普兰、阿里以及印度拉达克等地区为例,早在10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克什米尔风格的造像和绘画艺术。

在今天印度的拉达克地区,部分寺庙如阿基寺(Alchi)依旧保存有这一时期克什米尔绘画风格的遗迹。在阿基寺现存的众多壁画中,可以非常清楚地区分出这种艺术形式,克什米尔绘画事实上糅杂了多种形式的艺术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也包含大量来自波斯萨珊的艺术元素,其中一些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如萨珊狮子、连珠纹、翻领大衣、飞鸟衔环、萨珊战斧等。

在阿基寺的杜康大殿(Dukhang)中有一幅名为“皇家饮宴”的著名壁画,壁画所表现的内容是在宫廷中举办盛大宴会的场景,这幅壁画的构图采用的是早期“群组式”方法,但画面的中心人物并非是佛或者菩萨,而是世俗的国王、王后和贵族大臣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家饮宴”中整幅壁画一共分为上、中、下三层,手持象征王权地位的萨珊式战斧的国王居于画面正中一层,国王的头朝向左侧,边上是他的王后正手持酒杯,向国王敬酒。

国王右侧是他的大臣,手持酒杯正欲待饮。在上层和下层中的则是其他大臣和贵族,地上摆放着波斯样式的细颈瓶,整个氛围表现出这是一场欢乐的庆祝宴会。国王身上圆形萨珊狮子图案袍服非常显眼,手中所持战斧以及脸上所蓄胡须的样式也是萨珊样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现存世界各地的佛教历史遗迹中,能够用来对古代萨珊佛教艺术进行系统化研究的文物遗存越来越难以看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萨珊文化对佛教艺术的影响似乎只发生在极其短暂的一瞬间内,然而就是在这一瞬间产生的文化艺术瑰宝,对中亚、中国内地以及喜马拉雅地区的佛教艺术来说却是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如果我们读懂了这一点,就会对古代萨珊佛教艺术魅力多一些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文献

1.《中国新疆壁画艺术》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新疆壁画艺术》第二卷《克孜尔石窟》(二),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2.(英)奥雷尔·斯坦因著,向达译:《西域考古记》,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68~70页。

3.(英)奥雷尔·斯坦因著,肖小勇译:《西域游历丛书04——重返和田绿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