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权归新华社及相关记者所有,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作者“集影阁”所有。原图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略有删减。媒体类平台需本人同意后方可转载!编辑不易,君若喜欢打个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和坪摄

春节前夕,延安县砖窑人民公社苗店子生产队党支部书记薛兴昌(左一)深入到社员家里进行访问,以便更好地安排社员春节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丁锡洪摄

渭南县城关人民公社双王管理区八里店生产小队张秋香植棉组,针对1961年春早日暖的情况,进行棉田的备耕工作,为丰收打下良好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和坪摄

渭南县城关公社双王管区各生产队,抓紧时机突击为春耕积肥送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和坪摄

大荔县苏村人民公社寇家滩生产队食堂,为了便利社员生产,不辞辛劳,送饭送水到田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唐谦信摄

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公社讲武殿生产队社员,在套种有棉花的小麦地里,喷药防治病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姜国宪摄

兴平县西吴公社豆马大队,从1958年开始在试验田里栽培了多种小麦良种,然后从中挑选产量高、适合当地种植的小麦品种种植,小麦产量一般高于邻近生产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安克仁摄

三原县三渠公社同官张大队第一生产队生产队长杨秀芳(左一)、副队长王成娃(左二)和老农、社员代表一起,逐块查看棉花的生长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后期管理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徐建民摄

陕西关中地区已普遍收摘新棉。著名植棉能手薛俊秀和老农白青华一起检查棉花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徐建民摄

潼关县到10月底,全县超额完成了全年的粮食征购任务。图为潼关县太要粮食管理所的职工,在给新粮缝包,以便外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安克仁摄

西乡县大河公社,组织社员积极采收山林特产。图为龙池大队龙池生产队的社员,正在翻晒采收回来的药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邵宗武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务人员还结合积肥送肥

延安县卫生人员以县医院为中心,组织了5个流动医院上山下乡,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防病治病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谢琍摄

西北国营棉纺织厂一厂开设了业余学校,其中的纺织技术课是女工们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图为细纱车间的女工们正在听老师讲解纺织机械原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来知章摄

西安市举办了善本书展览会,这些善本书有很多是解放后陕西省的图书工作人员收集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解放后,陕西省文艺工作者对秧歌进行了发掘、整理工作,并以秧歌为素材创作了“陕北组舞”、“送荷包”等舞蹈,受到群众的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和坪摄

陕西省戏曲学校汉剧班学生在西安举行首次实习演出。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陕西省戏曲学校在1959年8月开办了汉剧班,学生有70多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安电影制片厂导演同尚小云(中)研究筹备纪录片 1961年 白瑛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尚小云和他的儿子尚长荣合演《擂鼓战金山》

西安电影制片厂正在积极筹备为著名京剧演员尚小云拍摄一部舞台艺术纪录片。尚小云9岁学艺,11岁登台演出,迄今已有50多年的艺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谢琍摄

西北国营棉纺织厂一厂的曹桂芳小组是全国的先进小组,组长曹桂芳(右三)刚从苏联参观回厂,她在向小组里的伙伴们讲她在国外的有趣见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 谢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上

临潼骊山脚下的疗养区里,一千多名疗养员过着愉快的夏季疗养生活。人民政府自1952年起在这里修建疗养院,逐步形成了一个疗养区,仅其中四所职工疗养院,每年就收容四千多名职工进行疗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