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MO独家对话艺术史研究者——张宇凌。

‍‍

人们本能追求美,不断向未来求索趋势,他们管这叫:流行。

张宇凌却是个“倒着行走”的人,前进感到迷茫时,她总会向后走走。“已发生的事”即为历史,从世界的身后汲取能量,也不忘当下的现场实践,在张宇凌的艺术生命中彼此连接、相互反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从小热爱历史,又同时是一个视觉型思维的人,再加上热爱法国文化,希望从法国开始了解西方文明的根源。在法国使馆提供奖学金的条件下,就选择了中世纪艺术史。所以,张宇凌的研究中,除了博物馆、图书馆,会去往更多历史遗址现场。

在法国学习期间有一次回国考察,张宇凌得到一个特殊的机会,可以独自进到龙门石窟的古阳洞内部。“一进洞我当时眼眶就湿了,不是因为我有什么要抒情的,而是因为你在那个历史时空的现场,是很震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历史的现场有一种直接的冲击力。百千年前的书法石刻遗迹、阿尔卑斯山间小礼拜堂里的残存壁画……都会令张宇凌心跳加速,觉得自己和这个现场有直接的联系。她在世界各地的遗址和废墟中,都有这种直接的体感经验,和“感动”“感怀”无关,而是和曾经的时空、曾经的人类生命经历瞬间的冲撞对接,这是再高清的电影都无法还原的触动,能够让人瞬间失语。

北京大学毕业后,张宇凌去往法国学习欧洲中世纪艺术史。那时的她,最常去居住地附近的克鲁尼中世纪博物馆,印象最深的就是法国最著名的壁毯艺术作品《夫人与独角兽》,由6张壁毯组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作于15世纪末期的一组挂毯《夫人与独角兽》

《献给我唯一的欲望》这套挂毯也被张宇凌写入了4年前出版的专著《竹不如肉》。在书中,张宇凌选择探讨艺术史中“身体与权力”的话题。她所选择的研究对象都是首先让自己产生震动、疑问、恐惧等感受的,“我希望自己的表达能让大家感受到联结,不希望探讨的是为了炫学的‘死知识’”。

写作艺术史主题短章的过程,有些类似密室解谜。张宇凌在这个过程中,试图“侦破”艺术故事的真相,这种兴趣和冲动也驱使着她不断探知世界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OSMO拍摄的当天,正赶上北京立春之后的一场大雪,张宇凌说:“每一个在清晨放下手机、望向窗外的当代人,都能够欣赏到阳春和白雪。”

其实仔细看“阳春白雪”这个词,去除社会文化给它的隐喻,故意进行还原式误读,就会发现另一个思路。比如,阳春和白雪,只是大自然中并非罕见的免费美景。

现代人最深的焦虑往往来源于视觉,人们每天入睡和醒来的头一件事就是看手机,“在一个一睁眼就被视觉浪潮裹挟的日子里,我们有没有从阳春和白雪中得到能量,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张宇凌在做视觉研究时,总是很重视和当下的紧密联结,行为方面绝不会放弃艺术现场。在艺术中心任职时,让她能够接触到国内外许多艺术家,“观察他们工作的进程和细节,都是我可以获得的营养”。

去年,张宇凌受邀作为主题策展人之一,也参与策划了一场汇集了50余位活跃在艺术界的女性艺术家的百余件媒介作品的当代艺术展。张宇凌认为性别问题是人自出生就面对的人生议题,这场名为“她山之石”的展览,她站在艺术史的角度,将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展览主题定为“积极凝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断臂维 纳斯》/卢浮宫

“历史经典的研究议题中,男性凝视带来的是作品中物化女性的倾向,但是凝视本身是人的生命和审美的基本动作,所以我提议任何性别和阶级身份的人,都应该有凝视或是向被凝视开放的权力,形成良性的能量交换。”

张宇凌邀请了6位女性艺术家,通过她们“眼中的她”,重启了一条关乎“积极凝视”的路线。在她策展的板块,艺术品的视觉方向都是相对开放的,在特定的空间与装置组合下,行成一种特别的张力与参与感,这是广受参观者褒奖之处,也是张宇凌策展时希望达成的初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宇凌觉得孩子很大成分上是她生活中幸福与快乐的来源。

“可能我身体里有一个还是孩子的部分,一直被保护得很好,与孩子相处时,这部分自我就会被调动起来。”一直喜欢孩子的张宇凌,似乎天生就很会与孩子相处,在朋友口中,她是一个有“外婆感”的人,和孩子的相处也打开了张宇凌面对艺术史研究、面对生活的思路。

“我儿子看迪士尼动画的时候说:‘妈妈你看唐老鸭只穿上身衣服,米老鼠只穿下身衣服。’我才突然意识到,孩子在不停地撤销我观察方式中陈腐的思维惯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社会上广泛讨论的儿童审美教育缺乏问题,张宇凌更相信自然积累的力量。如果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美好的环境里,那么他们长大之后自然会形成比较成熟的审美判断,而审美“品位”的形成,需要一个深层次的哲学意义上的内在动力机制,而这也将是她新书中研讨的重要段落。

当我们采访 张宇凌时,她刚刚向出版社编辑交完新书《肉不如竹》的文稿,今年在新的艺术史研究工作之外,还想要尝试一些更有想象力的写作方式。“目前也没有特别明确的方向,我的脑海里经常出现场景,出现对话,出现动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OSMO X 张宇凌

用阅读触发“偶然性”

COSMO:过去一年对你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

张宇凌:这一两年里,会让我读得比较细致的是一本科学类的书籍《逆龄大脑》。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脑科医生,有过很多脑科手术经验,文笔也很好,像我们这种工作对大脑的依赖度很强,这本书里说到很多如何保持大脑健康的知识,我时不时就会翻翻这本书。

COSMO:阅读在您的生活中是种怎样的存在?

张宇凌:阅读是我生活中很大比例的一部分。本身做研究就需要非常大量、广博地阅读,同 时我也在做评书工作,所以我一直处在一个不断尝新、不断滚动向前的阅读进程里。

COSMO:您如何看待如今所谓阅读“碎片化”的趋向?

张宇凌:这些年我看了很多关于人工智能、AI、网络等话题的书籍,我觉得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重大科学进步,网络带来了阅读习惯的改变,带来了更高的效率,拉平了知识民主度,这是我们应该去关注和研究的。但是我自己保持读纸质书的习惯,有我自己身心上的原因。

COSMO:对于当下的时代来说,了解艺术史上的名作以及其背后的故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张宇凌:名家在创作中使用的视觉策略,传达的观察角度都是凝聚天才和心血的。学会观看名作,肯定可以改进我们自己观看的方式。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视听时代,一睁眼就发现自己已经在视觉信息的海面沉浮,每个人在网络上,都是某种意义的演员、艺术家和历史作者。理解视觉文化的机制和策略,无疑将会帮助今天的人们,理解自身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带来的喜剧、悲剧和悲喜剧,还有自己扮演的角色。

文字来自《时尚COSMO》2024年4月刊

编辑:曾瑶、若菲

摄影:李银银

视频编辑:璐颖

视频拍摄:盛伟

视频剪辑:媛远

化妆:卢品伊 Zoey

发型:侯双

造型:RayRay 张

造型助理:王宋

助理:颜妤娉

场地: 东古里实景基地

新媒体编辑:兰昕雨

排版:小奕

设计:月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