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06年11月15日的那一天,运送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队伍终于抵达了青海湖畔。他们已经跋涉了四个多月的时间,步伐逐渐放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起点拉萨到青海湖,距离超过了1800公里。23岁的仓央嘉措整个过程中显得有些迷茫,他仅仅知道自己将前往北京,见到的是大清的皇帝康熙,至于更多的细节,他一无所知。

离开拉萨时,队伍中的人对他相当尊敬,几乎将他视为活佛,因此并未给他戴上任何束缚。但随着离拉萨越来越远,他们开始给他加上了沉重的枷锁。

在未戴枷锁之前,途经的僧侣们纷纷前来朝圣或是送行,然而一旦戴上枷锁,这些“麻烦”便不复存在。仓央嘉措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出自康熙的指令,他在圣旨中所述的“执献”,其实是对犯人的委婉表达,既然是犯人,自然要有犯人的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沉甸甸的枷锁让仓央嘉措行走更加吃力,同时,从枷锁戴上的那一刻起,羞耻感便笼罩着他,令他的心情变得郁郁寡欢。

然而,当他到达青海湖并目睹那清澈的湖水和广阔的景色时,他的心情稍微有所好转。作为一位敏感的诗人兼活佛,他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

看到青海湖的那一刻,仓央嘉措心情大为振奋。在他看来,青海湖的辽阔远超西藏的羊卓雍湖,而头顶的蓝天白云则让他想起了故乡。

正当仓央嘉措一行人到达青海湖的当天,皇帝派来的使者也带着圣旨抵达了这里,席柱和舒兰等护军统领立即跪地接旨。

他们没料到,经过长途跋涉押送活佛所获得的,竟是一纸充满责备的圣旨。圣旨中质问:

“尔等曾否深思:所迎之六世达赖喇嘛将如何安置?应如何供养?”

关于六世达赖在北京的供养问题,本不应是席柱等人需要担心的,然而皇帝却把这个问题留给了他们。席柱在恐惧中领悟到:皇帝似乎后悔将仓央嘉措押解至京了?

席柱、舒兰等人感到极为惶恐,此时的仓央嘉措在他们眼中已成了烫手的山芋。他们都清楚,若处理不当,他们的官位可能不保,甚至可能面临被发配充军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此次押解行动的主要负责人,任何问题首先都将找席柱算账。在关键时刻,只能依靠他来决策。

经年累月的官场生涯让席柱明白,要想让皇帝认识到自己的忠诚与才华,首要任务是洞察皇帝的心意。若让皇帝感到为难,那结局往往不妙。

眼下,他们该如何处理仓央嘉措,以便为皇帝解忧?

席柱和舒兰等人回顾了仓央嘉措的过往经历,确定答案必定隐藏在其中。

席柱对仓央嘉措的了解,并无二致于世人的认知:他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活佛。之所以称他特殊,是因为他并非如其他活佛般自幼便居住在布达拉宫,而是直到14岁才公开身份并被送往布达拉宫。

仓央嘉措直到14岁才被认定为转世活佛,这与西藏的内斗有关。西藏的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逝世后,其亲信弟子桑结嘉措为了争夺权力,秘不发丧,谎称五世仍在秘密修行。对权力的执着让他敢于长期欺瞒僧侣大众与皇帝长达15年。

桑结嘉措为自己预留了后路,在五世达赖去世后,他便秘密安排寻找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这位灵童,就是3岁时就被秘密认定为活佛的仓央嘉措。确定其为活佛后,桑结嘉措并没有立即将他接回,而是让他继续在家中生活,仅派人秘密关注。

康熙在平定准格尔叛乱期间,获悉五世早已逝世的消息。大怒之下,他向桑结嘉措发出严厉的询问,迫使桑结嘉措不得不承认错误,并将多年前已被定为转世活佛的仓央嘉措迎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4岁的仓央嘉措在俗世成长,因认为自己是凡人,他早已与美丽的女子达娃卓玛相恋,并私订终身。然而,被迫入住布达拉宫的他,并不愿意成为任何形式的活佛。

布达拉宫内,活佛不能有世俗情感,否则会被视为冒牌活佛。仓央嘉措本身的出身已有争议,为了避免政敌抓住把柄,桑结嘉措果断终结了仓央嘉措与达娃卓玛的恋情。

流言蜚语中,桑结嘉措为了彻底断绝仓央嘉措的情感,甚至下令杀害了达娃卓玛。未能找到达娃卓玛的仓央嘉措并没有因此而洗心革面,他仍旧厌恶寺庙的清规戒律,经常化身为贵族少年,在拉萨街头游荡,期间结识了另一位美女玉琼卓嘎。

与玉琼卓嘎的恋情同样被桑结嘉措发现并加以阻止,这段感情也以失败告终。

全心投入于爱情的仓央嘉措并未察觉,西藏的局势已经剧烈变动。他与女子的恋情成为了政敌攻击桑结嘉措的武器。

1705年,即仓央嘉措被押解至北京前的一年,部落首领拉藏汗率领武装力量突袭拉萨,俘获并杀害桑结嘉措,并声称仓央嘉措为“假活佛”,品行不端。康熙皇帝见事已如此,便认可了这一切。

席柱等人在审视仓央嘉措的过去后,明白他虽在西藏民众心中有活佛的地位,但实际上一直是桑结嘉措手中的傀儡,从未真正掌握过权力,对于情爱以外的世事更是一无所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这样的仓央嘉措,席柱不指望他能在这种时刻提出任何解决方案。这样的仓央嘉措,一旦真的抵达北京,安置起来确实棘手。作为活佛供奉,不仅麻烦而且一旦出事易引发动乱;将其直接囚禁更是不妥,毕竟他虽已被废,但藏民仍认同他的活佛身份,囚禁他必将引起民众的不满。

席柱心生一计:若仓央嘉措能够消失,或许能够真正为皇帝解忧。

如何让他消失?释放他?这的确是个好想法,但问题是:仓央嘉措是否愿意逃走?经过四个月的观察,席柱发现这人有些固执,他厌恶被人操纵,但对世事又所知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