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香港大围的两所中学因校服“撞色”而引起更换校服款式的争议,甚至引起港府关注。从中也可以看出,香港学校对于“校服文化”颇为重视。

据香港“01”网25日报道,位于大围的东莞工商总会刘百乐中学自2022年9月起,把夏季校服从棕色改成深蓝色,结果导致男生校服与邻近的宣道会郑荣之中学相同。刘百乐中学换校服一年多之后,郑荣之中学日前发出通告称,“鉴于邻校男生校服西裤颜色与本校西裤颜色相同,易生误会,为维持本校学生模样及学校形象,学校将于下学年(2024—25学年)微调校服款式”。根据通告,郑荣之中学男生的夏季及冬季校服裤一律从深蓝色改为黑色,且只准穿黑色袜,以及必须佩戴校章。学校还表示,4月22日正式更换夏季校服,4月8日—20日属“换季过渡期”。

此事惊动了香港教育局,表示已联络有关学校了解详情。立法会教育界议员朱国强称,学校更换校服样式原因很多,例如以优化设计为主或收到许多改善建议,而更换的基本原则应该是让外界易于识别该校学生,除了校服颜色外,校章、外套甚至衬衫衣领设计,都可以达到识别效果。他认为,如果外观上已能识别学生属于哪所学校,便不用过于在意“撞色”;但假如两校学生校服相似度太高,更换校服无可厚非。

校服是青葱岁月的重要回忆,香港校服款式众多,不仅包含中国文化和西方元素,同时也见证了数十年来香港的文化变迁,成为香港文化的重要特色。据了解,香港的校服最早可追溯至清朝的马褂、长衫和旗袍。当时乡绅士族以及有机会受教育的女性,都会穿马褂和旗袍上学,后来长衫及改良版旗袍成为当时香港文化中主流日常服装,但仍未变成上学的制服。直到1918年,圣保罗女书院(现在的圣保罗男女中学)推出香港第一套真正的校服,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学校的集体认同,此举不仅成功令学生更具归属感,也可避免因穿着便服而凸显的贫富差距,以及识别闯进学校的外来人。其他学校争相效仿,纷纷设计有自己学校特色和款式的校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市面上可选择的布料颜色有限,为求学生穿着整洁,大部分香港校服都以白色为主。上世纪60年代香港缺水,伊利沙伯中学将女生校裙改为无袖、短裙,既可减少布料,也可节省清洗时的用水。直至上世纪80年代,香港供水问题解决,伊利沙伯中学的学生才告别清爽的校裙。上世纪70年代起,织布染料有所改进,香港的校服颜色渐渐有了多样变化,加上各类团体在港办学,将苏格兰裙、水手服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融入香港文化之中。男学生的衬衫西裤“标配”,也加入时尚元素,如格子领、条纹领带等。除了正规的校服,上世纪90年代,还兴起以方便活动为主的运动服和短下摆T恤衫设计。

一般来说,香港女生的校服以裙装贯穿四季,长衫、旗袍或短裙等都以过膝为界,再配以百搭的白色或暗花棒球袜、黑色皮鞋。值得关注的是,不少学校以中国传统旗袍作为校服。有分析认为,这是西式礼仪与中国传统的不谋而合。以真光女中为例,20世纪初传教士校长为了消除香港人对教会教育的质疑,强调要对学生严谨管理,真光学生成为传统中国淑女的典范,而长衫校服也沿用至今(如图)。

香港校服还受到游客的热捧。去年6月,在小红书输入“香港校服”等关键词,就可发现上百个拍照热门地,有的介绍旅游好去处,有的分享香港校服图集,列出港九新界各区校服的款式。不过香港教育局也提到,非该校的学生不宜穿上该校校服,令人误解他们的身份。(叶 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