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一曲唐代骆宾王的《于易水送别》,引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但现在看来,这不过是一次病急乱投医,一次徒劳的挣扎,结果不但没有救燕国于危难之中,反而加速了燕国灭亡,连刺秦主谋太子丹也在秦国的威逼之下被燕王杀害,可谓悲哉。

但另一方面,这也是六国民众对虎狼之秦的一次英勇反击,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刺秦和后来的大泽乡起义一样,是细民对暴秦的勇敢宣战,是虎狼之秦崩溃灭亡的一次提前“彩排”。

荆轲:欲成大事者不屑小怨

荆轲,据说是齐大夫庆封的后人。当年庆封作乱奔楚,后被诛杀,家族幸存者逃亡卫国,由此卫人称荆轲为庆卿。

荆轲喜欢读书击剑,曾以剑术游说卫元君但没有成功。后来荆轲离开卫国来到燕国,被燕人呼为荆卿。

在游历过程中,荆轲曾经路过榆次,与一个叫盖聂的人讨论剑术,话不投机,盖聂发了火,对荆轲怒目而视,荆轲见状慌忙驾车离开了榆次。盖聂闻讯,很是得意,说:“我就知道他会走,我瞪了他一眼,害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途中,荆轲经过赵国邯郸,和一个叫鲁句践的博棋,为棋路争了起来。鲁句践发怒,呵斥荆轲,荆轲又一声没吭灰溜溜地走了,两人从此再也没有见面。

再后来,荆轲来到了最后的落脚地燕国,并结交了一个情投意合的好朋友高渐离。高渐离是个屠夫,以屠狗为业,但有一项很高超的音乐技能——击筑。

荆轲特别喜欢喝酒,每天和狗屠以及高渐离等人在街市上饮酒,喝到高兴处,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以此为乐。唱和到激动处,又相对哭泣,旁若无人。

需要一提的是,荆轲虽然喜欢和酒徒们喝酒作乐,但并不颓废,而是一直坚持读书。在各诸侯国游历时,结交的也都是当地的贤豪长者。来到燕国后,他还遇到了一个知己——处士(有德行的隐士)田光先生,田光知道荆轲不是平庸之人。

谋划刺秦 尽情享乐

就在荆轲在燕国饮酒作乐之时,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因秦人无礼而逃回了燕国。此时,秦国正刀枪并举,对六国发动歼灭战,战火即将燃烧到燕国领土——易水边。

太子丹很忧虑,就向太傅鞫武讨主意。鞫武看穿了他的心思,知道太子丹主要是因为在秦国做人质时受到秦王的慢待而怨恨。于是鞫武说:“秦国太强大了,燕国弱小根本不是对手,不应该因被侮辱而产生怨恨,主动去触动秦王的逆鳞,而应该联合其他诸侯共同抗秦,为燕国赢得空间和时间。”

太子丹不死心,说鞫武的计划旷日持久,他等不及。鞫武说:“你别着急,我仔细想想。”

后来,鞫武向太子丹推荐了处士田光。田光年龄大了,向太子推荐了荆轲。太子丹很高兴,请求田光先生引见,并说刚才和你说的都是国家机密,千万不要泄露。田光低头笑了笑答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光见到荆轲说明了来意,为了激励荆轲,田光自刎而死。在自杀前田光说:“希望足下赶快去拜访太子,就说我田光已经死了,不会泄露秘密。”

荆轲见到太子,告诉田光已死,并转告了田光的遗言。太子丹跪拜在地痛哭流涕,说这不是自己的本意。在接下来的谈话中,太子丹离座叩拜,请求荆轲帮忙出使秦国。

太子的计划是:像曹沫劫持齐桓公一样劫持秦王,迫使他把侵占的土地尽数归还诸侯。如果劫持不成就刺杀秦王,然后趁秦国内乱之际,诸侯联合破秦。

荆轲为人深沉,太子说出自己的“惊天计划”后,荆轲一言不发,半晌才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能低下,不堪此任。”

太子上前叩头而拜,坚决请求荆轲不要谦让推辞,荆轲只好答应了下来。

太子丹很高兴,尊荆轲为上卿,安排住最上等的宾馆,而且每天都亲自登门问候,珍宝车马美女珍馐要什么给什么。

一天,太子丹陪同荆轲在东宫游玩,在水池旁,荆轲看到有一只很大的乌龟爬出水面。荆轲来了兴致,顺手拿起一片瓦块向乌龟投去,太子丹一看,忙命人用托盘捧来金丸让荆轲投掷。荆轲也没客气,抓金丸在手,一通乱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子丹有一匹心爱的千里马,一次骑马游玩时,荆轲随口说听说马肝味道很美,结果不一会厨子送来了马肝,原来太子命人杀了心爱的千里马,把马肝烹饪后进献荆轲。

其间,听说秦将樊於期在燕国避难,荆轲说希望见上一面,太子丹立刻在华阳之台大摆宴席,请荆轲和樊於期赴宴。席间,太子丹特地命令自己宠幸的美人亲自把盏敬酒并弹琴助兴。荆轲见美人的双手白皙如玉,赞叹说:“多美的一双手啊。”

不料,就是这一句赞叹,引出了极其残忍的一幕,并给荆轲留下了终身难以洗刷的污点。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国学经典欣赏: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於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於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史记·刺客列传》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武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