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专家“彭二哥”退休11年,最爱还是下村“踩田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农机专家“彭二哥”退休11年,最爱还是下村“踩田坎”

“彭二哥,又辛苦你亲自跑一趟!”3月22日上午,一辆白色的小车开进金堂县高板街道同善村村委会,车还没停稳,同善村党总支书记杨永贵一双热情的大手早已伸上前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车来的,是今年已经71岁的金堂县老科协秘书长彭世选。由于在家排行老二,同善村的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彭二哥”。

这位农业机械方面的老工程师、老专家,退休了下村踩田坎的时间反而越来越多。从2019年起,他几乎每个月都要来同善村走一遭,帮助村里修建改造提灌站,推广短生育期水稻新品种,指导组建合作社发展村集体经济……这天,他又是专门来看提灌站保养准备情况的。

帮助改造提灌站

2000亩浅丘田地“不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下3月底了,4月就要准备育秧,提灌站准备得怎么样,我们去看看!”彭世选快言快语,直奔主题。

车子载着彭世选从村委会出发直奔提灌站,一路上村道两边的油菜花正炙热绽放,香气扑鼻。“彭二哥,这些油菜长这么好,多亏了你的贡献呢。自从有了提灌站,这些年我们村再也没有因为用水发愁了。”一边开车,杨永贵忍不住向彭世选表达谢意。

行驶了一公里多,汽车在一条小河边停了下来。河道上一栋白色的小建筑十分显眼,提灌站到了。打开房门进入了提灌站内部,看着眼前整洁一新的设备,彭世选不住满意地点头。

“打开电机测试下呢!”随着电源开关推上去,一阵雄浑的轰鸣声从电机传来。指示灯显示,电源、电压、电流,一切正常,水正哗哗地从脚下的河道里抽上来!“很好很好,平时设备要有专人管护,在关键时候不能掉链子。”彭世选满意地看着机器运行,一边不忘叮嘱。

说起这座提灌站,杨永贵有很多故事向记者讲。原来,同善村地处金堂县东南,全村幅员面积5.32平方公里,由于大部分耕地都处于浅丘地带,每到农业用水时都面临巨大的困难。2019年,彭世选以县农业农村局退休农技专家、县老科协秘书长身份首次来高板街道调研时,农民们便向他反映用水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县城,当天彭世选便主动找县农业农村局领导,从科长、分管副局长到局长,层层汇报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县农业农村局挤出8.5万元用于该村的提灌站改造。

提灌站改造好了,抽水设备却无法安装到位。此时正值疫情,远在深圳女儿家的彭世选当即决定马上赶回金堂。坐着空荡荡的飞机赶回家乡后,他立即投入到提灌站机房设备安装,并确保提灌站在3月31号春灌到来时开机抽水浇地。因为有水灌溉,当年该村农民粮食增产7万公斤。

正是靠这样的“犟”劲,到今年,彭世选累计为同善村争取到4座提灌站建设项目,其中两座已经投运,另两座已被列入计划。

爱走田坎

他是名副其实的“编外书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年前从县农业农村局督导员退休后,彭世选加入县老科协,并被推选为协会秘书长。从那时起,他便充分发挥自己联系面广、熟悉基层、协调能力强、懂业务的长处,为老科协事业鼓与呼。

他承担国家农业农村部《农机专业大户教材》中“柑橘生产机械化”章节的编写,由他编写的农民农机技术培训教材《微型耕耘机结构原理与使用维修》一书,填补了四川农业机械这一空白,成为农技维修师们的好帮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老科协的联系点,同善村的农村用水保障、优质稻试种、食用菌产业发展、黑山羊养殖、村集体经济……这些都深深牵动着彭世选的心。“合作社的手续办到哪一步了?农资销售资质好久可以拿到?”从提灌站回来的车上,彭世选就村里组建合作社的进展不断地向杨永贵发问。

去年以来,金堂县老科协积极推广短生育期水稻新品种,探索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引进了原川农大水稻研究室副主任周明镜教授团队研发的“天府稻花香”新品种,在官仓街道新水碾村、双俸等村和高板街道同善村进行试验示范,其中同善村种植8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彭二哥指导下,我们试种的两个品种,其中白米亩产达到516公斤,红米达到460公斤,特别是红米比市场普通大米每公斤销售价高出一倍左右,每亩可增加收入3000元左右,深受试验农户的欢迎。”杨永贵介绍,由于短生育期水稻可在8月收割,直接为农民腾出了时间增种一季蔬菜或鲜食玉米,提升了土地的产值。

农户和业主在种植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资金问题,彭世选也总是主动提供帮助。业主沈美华在羊肚菌种植孵化上遇到技术难题,彭世选主动抽时间上门指导,倾囊相授传技术;种植户购买农机钱不够,彭世选以个名义为其担保贷款……
看到他成天往村上跑,有熟悉的朋友问他是不是在挂职村委第一书记,彭世选总是幽默的回应“我不是‘第一书记’,但我是‘编外书记’。”

“退而不休,是什么动力让你天天下田坎?”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一生奋斗在农业战线上的彭世选爽朗地说,是党给了他关怀,农业给了他“饭碗”。他将永远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继续走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

后记:

“银龄”事业不停

我们关注不断

银龄志愿者有宝贵的经验和奉献精神,也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力量,退休教师、医生、规划师等“银龄”老人下乡助农,为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添上了一把火。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从3月18日起,推出《咱村来了“银龄”志愿者》栏目报道,陆续走近75岁的模范调解员张峻卿,农技带头人张国云、乡村顾问闰飞、“管得宽”村医王善棣、高级农艺师闰官洪、爱踩田坎的“彭二哥”彭世选等银龄志愿者代表,跟随他们工作的日常,见证了他们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助农兴农的动人画面。

7位代表仅是我们广大老年志愿者的冰山一角,数据显示,全市近2.6万老年志愿者,汇聚在1600多个“蓉城金秋”老党员工作室、560多支志愿服务队、128个老干部宣讲团,他们深入城乡社区,在乡村振兴和社区发展治理的一线,发挥自己的余热。

还有更多感人的事迹需要我们去发掘,还有更多优秀的代表值得学习,虽然本次的栏目暂时告一段落,但只要“银龄”事业不停,我们的关注就不断。

关注“银龄行动”,后期,我们再相见。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图片/视频 陈方耀 责任编辑 刘杨 编辑 王钟婧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