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2年1月10日,陈毅元帅的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身体不便的毛主席也到达现场,目光哀伤地环顾周围的挽联和花圈。

突然间,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毛主席看到了一副挽联,立刻向陈毅的夫人张茜问道,

“挽联的作者是谁?到现场了没有。”

听到作者的名字,得知他生活上存在一些困难后,毛主席又让周总理给予一定的帮助。

那么这副挽联的内容是什么?作者又是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陈毅逝世,张伯驹悲伤

1971年陈毅因病住院,得知消息的张伯驹几次申请入院探望,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前去探望。

就在这时,张伯驹与夫人潘素商议后,由夫人画两幅梅花,张伯驹题诗后,送给了陈毅。

作为与张学良齐名的“京城四公子”,张伯驹的家世固然令人羡慕,但他最令人惊叹的,还是他在诗词书画上的造诣。

这两幅由张伯驹题诗的书画,不仅极具经济价值,更饱含着张伯驹对陈毅的感情。

收到这份礼物后,陈毅十分开心,一边欣赏着傲雪寒梅,一边轻声吟诵着诗词,之后张伯驹得以入院探望陈毅。

这次见面,二人一同谈论了诗词歌赋和人生哲学,越谈越开心,却不得不被医生中断谈话,依依不舍地相互道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任谁都没有想到,张伯驹这次探望,竟然是二人最后一次见面。

没过多久,张伯驹收到了陈毅的致函,

“你是我一生的老师,我在你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谢谢你。”

1972年1月6日,张伯驹再次收到了陈毅的消息。可这一次,他收到的是张茜传来的陈毅过世的消息。

听闻噩耗,张伯驹捶胸痛哭。本想自己亲自去参加追悼会,奈何陈毅元帅的葬礼一切从简,参与人数也有限制,张伯驹无法到场。

为了缅怀自己的好朋友,张伯驹只能写下一副长挽联交给张茜。

1月10日追悼会当天,张伯驹的这副挽联被挂在礼堂当中不起眼的角落,并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毛主席来到追悼会现场,陈毅去世,看着周围的挽联,毛主席也是十分悲痛。

突然,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毛主席看到了一副挽联上的内容: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返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新世界,遍树红旗。”

这副对仗工整、用词考究的挽联,不仅写出了陈毅的生平和贡献,还表达出张伯驹对他的敬重。

看着这幅挽联,毛主席由凝视到低声吟诵,随即问道,

“这副挽联写得好,挽联的作者是谁?到现场了没有。”

听到毛主席的问话,一直在身旁的张茜回答道,

“这是张伯驹写的挽联,他今天没来,生活上有些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到这里,毛主席继续看向这副挽联,然后对周总理说道,

“你抽个时间去帮帮张伯驹。”

这也使得张伯驹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不过此时的张伯驹,还在通过广播中播放的追悼会进程,默默缅怀陈毅。

听完广播后,张伯驹夫人潘素买来一张《人民日报》,报纸头版头条印着陈毅的遗像,看着报纸上的好友,张伯驹低声抽泣几欲晕倒。

张伯驹为何会如此怀念陈毅呢?这还要从张伯驹的贡献开始说起。

二、为国护宝的功臣

张伯驹从小就对诗词歌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年后的张伯驹先后在各军阀部队任职。

凭借着张伯驹的家世,如果一直投身军旅,很容易就能闯出一片天地。但他在工作过程中,看透国民政府和军阀的黑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看从政为官不能救民于水火,甚至会加深百姓的痛苦,张伯驹退出了政坛。

北伐之后,国民政府劝张伯驹为官,被他直接拒绝。抗战爆发后,祝绍周曾在蒋经国面前邀请他加入国民党,也被他以沉默应对。

对政治毫不关心的张伯驹,却对收藏情有独钟。早在1926年起,就开始收藏古代名人真迹。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张伯驹扎实的书画基础,他极其擅长鉴别真伪、推断年代,只要看过墨宝,就能将其中的背景、人物等联系起来。

张伯驹有时为了收藏珍贵文物,宁愿变卖家产忍饥挨饿。

“九一八”事变后,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落入洋人之手,张伯驹不甘心国宝外流,多次请求政府出面购买,甚至通过种种关系求见蒋介石,结果都被拒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照夜白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游春图》

政府这条路走不通,他又去请求其他文物商人不要将国宝卖给外国人。甚至对于自己的收藏,他也定下不卖外国人的规矩。

没过多久,张伯驹得知隋朝《游春图》出售后,立即前往鉴定真伪。

本想自己买下收藏,可卖家价格太高,张伯驹砍价无果只能放弃,幸亏卖家急需用钱,才将价格降到220两黄金。

但那个时候这个数字对张伯驹来说已经比较高了。

十几年里,张伯驹的钱几乎都买了古书古画,此前,才他刚刚以110两黄金收购了范仲淹的《道服帖》。

为了凑齐这笔钱,张伯驹将房子卖了220两黄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成交之日,卖方说金子成色不好,又加20两要240两,最后向朋友借了20两黄金,这才买下这幅古画。

而这幅几乎让张伯驹几乎“倾家荡产”的画,在1952年也被捐给了国家。

除此之外,张伯驹还收藏了《平复帖》、《百花图》等稀世珍品,成为民国名副其实的收藏大家。

在这其中,张伯驹的夫人潘素为了支持丈夫,将结婚前的财产尽数变卖,这才让张伯驹可以毫无顾虑地收藏文物。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也开始着手收购流失海外的文物。当周总理重金买来《伯远帖》的消息,传到张伯驹耳中后,他心中有了一些想法。

1956年,在认购国债时,张伯驹当众表示愿意将文物出售给国家,再用这些钱购买国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想到妻子潘素得知这个消息后,却一反常态地反对道,

“你自己不是说过吗,收藏文物就是为了还给人民。哪个收藏家的文物能永久流传下去?现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这些字画就交给人民吧。”

有了妻子的支持,张伯驹直接将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即便国家文物局作价20万,也没能改变张伯驹的心意。

也正是因为张伯驹的捐赠,增加了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数量,陈毅和张伯驹的故事,因此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