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在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史中,黄河流域至少有三千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但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如何治理黄河都是历朝历代的重大难题。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下游地区已经因长期的泥沙淤积而形成“地上河”。黄河治理重在治沙,而随着一代代治黄人的努力,治理黄河也取得重大成就。

根据数据统计,2022年黄河输沙入海达32.5亿吨,黄河下游地区河道深度加深3.1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河要告别“地上河”了吗?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成就?

困扰中国千年的黄河问题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79.5万平方公里。在其广袤的流域范围内,分布着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华北平原等地理分区。

黄河流域数千年来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分布于黄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上,有着深厚且肥沃的土壤。再加上较为适宜的气候,使这里繁衍出了灿烂的文明。

但是另一方面,黄河也是全世界公认治理最难的河流之一,给人们带来繁衍乐土之余,也多次造成深重的灾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史书考证,黄河曾经数次大幅度改变河道,而每次改变河道都会给沿岸人们造成灭顶之灾,这在中国所有河流之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据统计,从先秦到建国前的两千五百多年历史中,黄河决口超过1500次,大的改道有26次,黄河流域平均每三年就有两次决口,平均一百年发生一次大改道。

黄河改道是围绕着黄河下游地区最大的灾难,滔滔河水顷刻间奔涌而下,使流域内大片农田被毁,甚至一度使天津地区受灾,影响范围有十几平方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代1855年时,黄河在连年决口之后发生铜瓦厢大改道,直接由夺淮入海改为由利津入海。

原有的水利设施被严重毁坏,水旱灾害直接威胁河南、山东、江苏、河北等地百姓的正常生活。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黄河,并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黄河的认知,各种治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可两千多年来,黄河屡次治理依然屡次决口的现象并未断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随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加重,每年都会有巨量的泥沙流入河道之中,并在下游平原地区逐渐沉积下来,这样就造成了河道的整体抬升。

到了民国时期,黄河下游地区已经泥沙沉积严重,导致黄河水位不断提高。而为了防止黄河决堤,人们只能将黄河堤坝加高加固。

与此同时,黄河水裹挟着泥沙继续沉积,河水水位继续抬高,人们再次加固加高堤坝,这样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长此以往,黄河下游沿岸城市的堤坝越来越高,河水底部的高度甚至已经超过地面高度,“地上河”问题愈发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朝古都开封,在近代时就已经形成“地上河”,河床底部甚至比大堤外侧地面还要高7米有余。

防治水灾,治理黄河是国家大事,也是安定社会发展生产的重要条件。

但是清末民国以来,国家经济凋敝、政治腐败再加上连年战乱,使政府无心无力巩固黄河大堤,而是依靠群众自发修葺。

同时这一时期国家人口也在大量增加,为了扩大生存空间,普通群众更是与水争地,大大增加了排洪泄洪的阻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为了阻止日寇西进,蒋介石直接下令炸毁河南中牟赵口和郑州花园口的黄河大堤。本就成为“悬河”的黄河经此一炸,顿时一泄千里。

据统计,这次黄河决口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共60个县,黄河夺淮夺江入海,酿成了迄今为止最后一次黄河大改道,上百万百姓惨遭灾祸。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随着黄河流域地区的不断解放,治理黄河的任务最终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