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melody平时爱看演出和时尚杂志,有自己非常喜欢的设计师品牌,但这些爱好花销很大,工作3年的她至今还没有存款。今年年初,她给自己定了今年攒2万元的小目标,“我要花7000块钱买我最想要的包,再用3000块钱去旅行。剩下的做备用资金”。

最近网上“现金攒钱法”很火,melody决定把日常消费换成现金支付,每月预算包括买菜、加油、缴水电燃气费等等日常开销。其中预算最高的单项支出是看喜欢的乐队演出。“我可以三五年都不换电子产品,买新衣服的钱也可以省。但演出还是要看的,生活要有热爱才会幸福。”因为很多场合不方便用现金,她被迫戒掉了一些消费习惯。比如她默默退出了公司的奶茶拼单群,“总不能点完外卖再抓一把零钱给同事吧?”melody说道,最终存下她要存的金额。

攒钱已成为年轻人的新流行风向。除了“现金攒钱法”,在小红书平台,“假装存钱”话题已经有2万多条笔记。假装养娃、假装养狗、假装回到自己的童年……这种虚拟版过家家游戏,成为年轻人们追捧的无痛攒钱法。

年轻人的新兴存钱法

所谓的“假装存钱”就是存钱者通过给自己设立一个人设或虚拟的故事情节,根据人物、事件的走向延伸出开支,假装为某事花了钱,实际将金额存入自己的特定账号中。

目前年轻人的假装存钱法有许多主题分支:一类是以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情景为依托。如假装养狗法、假装装修法等;另一类则是基于幻想主义。重生之我在霍格沃茨存钱法、无限流女主存钱法、重生之我在唐朝当掌柜等。

这些假装存钱法用人设和剧情的模拟,形成了一类互动性沉浸式游戏。那些小时候过家家的孩子长大后对此仍然没有抵抗力。

比如颇受网友喜爱“假装养娃存钱”,就是以“养娃”设定为前提,设定某一日的故事情节为“带孩子去游乐园,支出门票45元”,在此情境下,网友需在账户中存入45元。

网友喵喵正在经历一场“电子怀孕”,她假装自己有个孩子,每天把孩子的开销存起来。如果坚持得足够久,她会在未来攒下一笔巨款,还能用这笔钱给自己养老。“验孕棒30元、叶酸25元、产检300元、孕期书籍140元、补贴剂60元、安抚小玩偶25元......”喵喵算了笔账,“怀孕”114天,她的账户里已经存下了2050元,这让她不禁感慨,“生孩子很费钱,幸好怀的是个假的。”

赛博养娃,攒钱养老。这种虚拟与现实结合的过家家游戏,主打一个沉浸式体验。小红书“假装存钱”词条话题已经有2195万浏览量,其中不少素人博主自发发起该话题,参与该话题人数超过1.6w。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廖成林表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新现象,它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他们开始想到了做好收入、花销支配,以及做好人生规划的重要性。”

年轻人为何热衷于存钱

“假装存钱”热的背后,是存钱在年轻人之中成为新风潮的象征。当代许多年轻人正在开始关注真正的生活方式,减少非刚需消费,这是他们走向成熟理性的一个阶段性标志。

通常来说,与我们的父辈相比,年轻人更在意当下的生活体验。所以存钱的最大意义并不是买房买车、结婚等实际的事,而是获得安全感和应对意外。据统计,60.7%的人会因为没有足够存款而情绪不好。年轻人的存款更多指向的不是具体的物质,而是精神上的退路和说“不”的自由。

现如今,年轻人越来越感受到生活中的未知风险。而假装存钱法满足了既想攒钱又不知如何起步的“攒钱小白”们。一方面,假装存钱的方式让消费冲动转换为存钱动力;另一方面,跟随攒钱博主日复一日的存钱,在跟进剧情的同时,还满足了年轻人呢“追更”心理。假装存钱法将存钱变得有目的性,拆分下来的小目标也更容易坚持。

“假装存钱法”虽火,但也存在安全隐患。有些存款平台不仅支持个人使用,也可以多人组团使用,其存入的资金是共享的。媒体报道过多起利用存钱平台行诈的新闻,骗子利用存钱平台的共享属性,通过诱骗受害人将资金转入后直接转走;利用大家对存钱平台新功能不熟悉的漏洞,骗敛钱财。律师事务所俞律师提醒,使用软件、平台存钱,存款者不要轻易将资金转入第三方平台,要了解平台的具体情况,注意平台的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清晰了解其权利和责任,尤其是关于资金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条款。

究其根本,年轻人迷上“攒钱游戏”是尝试夺回自己生活的主导权,让自己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年轻群体不是为了省钱而省钱,而是为自己喜欢的生活积攒启动资金,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行为,优化消费结构,把钱花在刀刃上。

撰文—蔡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