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 | 郑渝川

本号原创首发

格致出版社近日引进出版了美国著名法学家、行为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法学院校级教授卡斯·R.桑斯坦所著的《信息助推,或适得其反:为什么知道的并非越多越好》。

桑斯坦是“助推”这个概念的发明者。助推,最常见的就是默认选项,通过设置诸如同意捐献的默认选项,可以极大地提高器官捐赠、献血响应率。当然,助推这个概念也被商家滥用,比如我们开通影音、游戏服务的VIP,商家平台默认我们自动续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人们既不喜欢过多的信息,也倾向于回避自己不想看的信息

这本书开篇就解释了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为什么知道的并非越多越好”。

首先,信息过载,选项过多,人们反而难以完成选择。这是行为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已经注意到的一个基本事实级现象。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定位中高端的超市、商场,销售门类特定受限,每一类也只选了几种商品,也就是说,通过降低大家的信息过载负担,降低选择难度,可以有效促成购买。

这个道理很简单。比如一个男孩如果邀约心仪的女生出门,最该做的就是根据自己对对方的理解和预判,设计好行动方案,最多提供一两套备选,而不是拿着一大堆备选选项,去请求女生做决定。

其次,人们普遍存在信息回避现象。 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嗜好吸烟的人,无论你怎么宣传吸烟有害,在烟盒上标注相关字样、图样,这类人群都会置若罔闻;而在快餐食品盒、预包装零食袋傻瓜标注卡路里,也不会妨碍消费者对之趋之若鹜。酗酒者、沉迷游戏者也有类似的表现。

这是一个违反经济学有关人们是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定义,却符合常识的现象。也就是人们会做大量有悖自己长期健康以及其他方面利益,只求即时满足的选择。

有意思的是,在美国,人们通常更多地在股价上涨期频频查看走势消息,而尽可能避免在熊市这样做。

这或许可以用行为经济学中的损失厌恶加以解释,也就是因为人们特别讨厌损失,获得100元的快乐,远远不及遗失了100元造成的郁闷,并因此更加频繁地回避很可能带来不愉快的各类信息。

2. 知道太多,反而更可能去做危险的事

第三,人有一种倾向,也就是当有的信息避无可避的时候,只能被迫接受、强化接受,并因此夸大这些事件对于自己生活、工作、学业等方面的影响。这也是所谓的“聚焦错觉”,因为人们的可得性启发式而生成。

因为“聚焦错觉”,人们的人生经验最终将得出结论,那就是知道太多(无论好与坏),对于自己的影响都不大,反而可能因为知道太多,牵扯太多情绪。

第四,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一种普世性的观念、标准,商业伦理获得了更多的重视,因而大量的企业或被动或主动公开了更多的信息,但人们所做的是,支持、呼吁这种公开,但对于具体公开的响应度、重视度很低。

比如在美国,企业需要在产品或服务的外包装,或者线上详情页中给出的标签说明,已经非常多,包括卡路里标签、抵押贷款披露、能源效率标签、利益冲突信息披露、健康信息披露、燃油经济性标签、信用卡信息披露、转基因食品标签、营养成分表、原产国标签、不伤及海豚的捕鲉鱼技术标签、冲突矿物披露、香烟图示警告等,通过设定企业的上述各种披露责任,美国立法机关和执法部门希望能够展现真正意义上的助推,也就是引导人们朝着特定的方向前进。

但人们并不是很喜欢警告或提醒,二来上述标签、警示有时起到的作用是适得其反的 ——最有效劝阻人们做某件事的方法,不是给出科学调查的数据,因为数据显示的诸如吸烟致癌、酗酒致癌等结论,反而可能让人们产生错觉,那就是哪怕自己从事相关行为,距离致癌严重后果还非常遥远——而是模糊不清地给出确定性提示。举例来说,日本核电站事故并导致海洋污染,引发的食盐抢购热潮,是因为很多消费者产生了模糊不清的巨大恐惧。

同样,如果食品标识上显示提示潜在过敏的数据,以及可能导致过敏的概率、严重性数据,这比起简单清晰的提示过敏字样,更可能受到消费者的无视。

还有,如果要劝阻某些地方的人们减少进食香肠腊肉,降低亚硝酸盐累积造成的致癌风险,简单警示字样就更管用,而一板一眼的科学数据还是会造成人的侥幸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泰国香烟包装图片

3. 人们的信息选择,并不是纯理性过程

《信息助推,或适得其反:为什么知道的并非越多越好》书中指出,人们在被告知信息时,反应会基于以下心理机制:

第一,有限的注意力和觉知。这就使得过于详细、深入的信息披露,比如可乐等有糖饮料厂商相当繁复的信息披露和说明,其实根本不可能引起消费者的关注。

第二,忽视缺失的信息。

第三,动机性关注。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股市上涨时,才会有更多的投资者去观看行情,去登录自己账户并权衡自己的投资组织的价值,而在市场下跌后,则会“把头埋在沙子里”。

第四,有偏的概率判断。书中特别提到,针对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经常导致人们(无论是吸烟者还是非吸烟者)都夸大了吸烟的现实危害,如前述,这种危害在没有被马上确证时,就反而使得很多人不再相信这样的警示宣传。

第五,道德许可。

这种情况下,要真正用好助推效应,让公共部门、企业、投资机构、其他组织的信息披露,尤其是有关民众健康、财产安全的信息披露,被真正引起重视,需要按照行为科学原则进行改造。

书中建议:

首先,信息披露应当体现简洁性和突显性。信息只有简单,才可能使得人们集中注意力去重视它。

其次,给出合理的参照,提供标准化和比较信息。比如金融机构(包括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的信息披露,应当匹配大众知晓程度更高的其他金融产品作为参照。

第三,用规范化的方式给出社会比较信息。比如宣传公共场所禁烟,可以提供近年来新禁烟人数,反对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数及比重等一目了然的社会比较信息。

第四,审慎使用渲染恐怖、诉诸恐惧的图示。比如香烟外包装的图示,美国、欧盟都规定要加入病变器官的图片,如前述,这反而使得大量吸烟群体完全回避这类过于触目惊心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