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当地时间11日,美国拜登政府公布2025财年财政预算提案,其中编入40亿美元以应对所谓来自中国的竞争,此外,美国国务院申请编入1亿美元作为“对台湾安全的历史性投资”。美媒分析认为,这份总值近7.3万亿美元的2025财年政府预算不太可能被政治分裂的国会通过,但为拜登在11月大选前同前总统特朗普进行政治辩论设置了舞台。

为了确保这笔预算能够被国会批准,美国国务院的政客们又使出了老一套的伎俩,开始渲染“中国威胁”。美国副国务卿理查德·维尔马宣称,中国是当前唯一一个既有意愿又有能力,在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重塑国际秩序”的国家,美国必须动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在竞争中战胜中国。

据报道,这已经是美国农业部近期连续3次发布中国小麦买家撤单的消息了,成为自1999年以来最大的数据之一。除了小麦,中国买家还在近期取消了大豆等其他美国粮食产品的订单,导致美国粮食对华出口数量锐减。这一事件的发生不仅让美国农民感到苦不堪言,更凸显了中美关系的紧张。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采取实际行动通过取消粮食订单等方式,向美国释放了明确的信号:挑衅行为是要付出代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是美国每年都要上演的戏码,只要是找国会申请拨款,就势必要提中国,其中又以台海事务为主。一连好几年都是这个套路,看得出来美国已经快江郎才尽,没什么招了。对于美国贴脸开大的行为,我们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强调中方将采取措施坚定维护自身主权和领土完整。汪文斌指出,竞争不是中美关系的底色,大国竞争解决不了中美两国面临的问题。就像王毅外长前几天说的,如果一门心思打压中国,最终只会害了自己。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出手了。据澎湃新闻报道,综合路透社、彭博社12日报道,中国买家本周又取消了一批多达26.4万吨的美国小麦订单。报道称,这已经是美国农业部连续第三个交易日发布中国买家“撤单”声明,使得取消采购的总量达到了50.4万吨,是1999年之后美农业部公布的最大数据。芝加哥农业市场调研公司“AgResource Company”的首席谷物分析师本·巴克纳对此分析称,中国买家取消了这些订单,“说明他们已经从其他国家获得了更便宜的小麦”。

同时,由于中国客户连日以来不断取消小麦采购订单的做法使得我国取消美国小麦订单的总规模已经达到了50.4万吨。这个数字创下了1999年以来相关数据的最大值。芝加哥农业市场调研公司“AgResource Company”的首席谷物分析师本·巴克纳在观察了相关的数据之后向媒体坦言道:中国客户之所以会在短期之内取消如此之多的美国小麦订单,证明他们已经在短时间内找到了可以替代美国小麦的目标产品。

据分析称,去年中国进口商大规模购买美国小麦以来,全球小麦价格已经大幅下跌了,但是美国的小麦价格却仍居高位。尤其是俄罗斯和东欧地区的小麦丰收,出口市场竞争激烈,巴西等国在玉米、大豆等谷物出口上也在抢占美国的生意。中国买家有了更好的选择,自然没有必要再购买美国的高价小麦。

一直以来,美国以其高度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模式称霸全球农产品市场,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出口量稳居世界前列。农业出口更是占据了美国整体出口贸易的近百分之二十,可谓是其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近年来情况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2023年,美国农业出口竟然罕见地出现了高达2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让美国农民苦不堪言。而据美国农业部预测,2024年美国小麦出口还将创下五十年来的新低。这不禁让人疑问,是谁能让美国农业从昔日的辉煌跌落到如今的谷底?答案正是中国。

美国,一个以农业闻名于世的国家,却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据报道,美国是全球第二大农业大国,每年的粮食产量惊人,仅次于中国。2021年,美国的粮食产量达到了5.7亿吨,虽然排名第二,却在全球粮食出口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出口量约占全球总量的10%。而小麦,作为美国农业的主要作物之一,在中国更是备受欢迎,成为了中国第五大的进口来源。

据了解,中国买家取消美国小麦订单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影响。近年来,中美两国在贸易领域的摩擦不断升级,导致双方之间的贸易关系紧张。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买家开始重新评估从美国进口小麦的成本和风险,进而选择取消订单。另一方面,则是美国小麦的质量问题。有报道称,近年来美国小麦的品质有所下滑,不仅存在杂质过多、水分含量超标等问题,还频繁出现病虫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买家对美国小麦的信心,导致他们纷纷选择取消订单。

此外,中国买家也在逐步抛弃美国粮食,这与当前中美紧张关系密切相关。中国为了保障粮食供应安全,正在逐步将大豆、玉米和小麦的进口方向从美国转向其他国家,导致美国粮食对华出口数量锐减。中美粮食贸易曾是两国关系稳定的"压舱石",但美国不断挑衅让这块"压舱石"意义不再。中国必须让美国意识到,挑衅是要付出代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美国小麦出口商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们原本寄希望于中国市场能够带动销量增长,如今却不得不面对订单被取消的现实。这可能会导致美国小麦价格出现波动,甚至影响到美国农民的收入。而对于中国市场来说,取消美国小麦订单并不意味着中国会停止进口小麦。相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之一,仍然需要从小麦生产国进口大量的小麦来满足国内需求。因此,中国可能会转向其他国家进口小麦,这也将为其他国家提供新的市场机遇。

中国此举的目的是什么呢?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这是中国对美国发出的一种警告,在这场贸易中,美国是卖家,中国是买家,很明显,中国掌握有主动权,我们可以选择从美国买,也可以选择从别国买,同时也说明,如果特朗普“执迷不悟”,执意要对中国商品大规模增收关税,中方势必会有所行动,不会被美国牵着鼻子走。另一方面是纯粹的市场选择,就像我们平时购物一样,大家更倾向于物美价廉的产品,或者说相同品质下,更倾向于价格优惠的产品。

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一直依赖中国市场来支撑其农业发展。然而,近年来由于疫情、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美国农业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此次中国订单的取消更是雪上加霜,让美国农业陷入了困境。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中国市场或美国农业。在全球化的今天,农产品贸易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网络,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此外,中国取消美国小麦订单也给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这意味着,中国将更加注重自身的国内市场,并寻求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如果其他国家能够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改善他们的竞争力,就有可能在中国市场上获得更多的机会。中国取消美国小麦订单的举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不仅仅是一次经济行动,更是一种政治表态。中国通过这一举措向美国发出了明确信号,表明自己有能力反制不公平贸易和制裁行为。

与此同时,据界面新闻报道,当地时间3月19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2024年1月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日本1月增持149亿美元美国国债,持仓规模达到11531亿美元,继续为美国第一大债主。中国1月减持186亿美元美国国债至7977亿美元,是自去年11月起连续2个月加仓后首次减仓。英国1月减持2亿美元美国国债至7535亿美元,持仓规模位列第三。

从过往的减持规模来看,中国在今年1月减持的美债额度并不算高,但也不能说少,从经济角度看,中断“2连增”趋势说明中国对美债收益的预期或者说对美国的经济预期并不高,所以重新回到了减持路线上。但从政治角度来说,去年11月、12月中国“2连增”美债,大概率是中美元首在旧金山实现会晤,中国考虑到了两国关系回温给国际投资市场带来的利好,而进行的“战术性投资”,不过美国对待中国的秉性难改,自然中国就要在利好之后迅速抽身,停止“战术性投资”。

实际上虽然中国增持美国国债的规模,但是美国却没有放松对于中国的围堵和遏制的力度,尤其是在台海和南海问题上,美国采取了咄咄逼人的态势,对于美国的高压态势,中国不是没有反制的能力,实际上中国减持美国国债,已经给美国释放了明确的信号,这是美国要看得懂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债规模已经突破了34万亿美元,且仍在持续上升。面临如此庞大的债务规模,美国需要通过发行新债来偿还旧债,这无疑加剧了债务累积的情况。在此背景下,全球投资者对于美国国债的持有量和持有结构的变化将更加敏感,市场反应也将更加复杂多变。未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各国对美国国债的持有策略可能还将继续发生变化。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审慎评估投资风险,以做出更为明智的投资决策。

从政策层面分析,我国减持美债与我国政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有关。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提高经济的可控能力。在这一背景下,减持美债可以视为我国调整外汇储备结构,提高资产配置效率的一部分。此外,减持美债还与中美经贸关系的变化有关。在当前背景下,中美经贸摩擦不断,减持美债可以视为我国对美国政策的一种回应,同时也是向美国释放信号,表明我国在应对经贸摩擦方面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这2个动作,显然有着更为深层次的意义。不过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媒曝料美财长耶伦将会在4月再次访问中国。今年2月7日,中美举行第三次工作会议,当时的美方代表就向中方表示,耶伦希望在今年晚些时候访问中国,当时对外新闻稿写的是此举会让中美两国关系进一步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环球时报援引美国《政治报》网站3月23日报道,两位美国政府消息人士说,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将于下月访华。这将是继去年7月访问北京之后,耶伦短期内再次访华。上次访问推动了中美经济工作组和金融工作组的成立,这两个工作组旨在就争议问题进行“坦诚和实质性讨论”。报道指出,耶伦的访问计划反映出,美国政府希望努力维持依然脆弱的美中双边关系。

尽管这一消息尚未得到美国财政部和耶伦本人的官方确认,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也未置评,但此前的一系列动态已暗示了耶伦访华的可能性。耶伦频繁访华的目的不仅在于负责任地管理中美双边关系,还涉及两个核心议题:美债和中美双边贸易关系。公开数据显示,过去三个财政年度美国国债利息支出逐年快速攀升,而到2023年年底,美国国债总额已高达34万亿美元。

用耶伦本人的话来说,美国政府将“负责任地管理”双边关系,推动中美经贸合作深化发展。考虑到耶伦上次访华就是冲着美债问题而来,不排除这次也是出于同样因素考虑。毕竟“旧金山会晤”结束后,中美关系迎来了一段相对平稳的时期,两国高层间的往来也较此前密切了不少,如果能跟中方取得深入沟通,进而说服中方增持美债,拜登政府的压力也会小很多。

作为财政部长,耶伦来中国,和中国谈的话题,肯定集中在财政、金融和经贸领域。至于耶伦为何又想主动上门,跟中国谈,原因不外乎美国和中国斗了一圈子,拜登发现,没有太多的收获,不如和中国寻求合作。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拜登妥协了呢?当然不是,拜登不可能这么快让步,这次有意派耶伦访华,还是试探中国的底线。对于中国来说,如果美方确实有合作的诚意,当然愿意和美国合作;如果美国对华使坏心眼,中国也不怕和美国对抗。

然而,美国政府消息人士也提醒,希望耶伦来访要有诚意,不能只是空谈,而不付诸实践。在过去的几年里,中美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如果美国只是口头上表达好意,却不愿意付诸实践,那么这样的访问只会是一场空谈,浪费时间和资源。希望美国政府能够真诚地对待中美经济合作,不仅要说好话,更要付诸实践。只有真诚地合作,才能实现双方的共赢。

双方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分歧不容忽视,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寻找解决之道。同时,外界对于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化也持续关注,耶伦此次访华的成果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美国政府未来对华政策的走向。综上所述,耶伦即将展开的访华之行备受关注,其举动将直接影响着美中关系的发展和未来走向。双方需要保持沟通和对话,寻求共赢之道,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