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浙江专场,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浩,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文光,浙江省副省长卢山,浙江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杜旭亮出席发布会并介绍情况。

这次发布会信息量很大,一起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均每6.5个浙江人,就有1个老板

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浩: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感恩奋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奋力在新征程上“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浙江的综合实力更强、活力更足、城乡区域更协调、人民生活更殷实,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有信心。

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以三个“一号工程”为总牵引,启动实施“千项万亿”等“十项重大工程”为具体工作抓手和切口,加快打造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3年,全省生产总值82553亿元、增长6%,以占全国1.1%的土地、4.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5%的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00亿、增长7%,总量居全国第3位。

着力推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15%,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4位。

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制定实施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2条政策措施,提振市场预期和企业信心,全省市场经营主体达1040万户,相当于平均每6.5个浙江人就有1个老板。

着力放大开放型经济优势,2023年全省进出口总额4.9万亿元,其中出口3.57万亿元,占全国份额达15%。

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一县一策”支持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以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为突破口,进一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推动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加快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新画卷。

2023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74997元、40311元,连续23年和39年居各省区第1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86;

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在持续缩小,设区市之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与最低的倍差缩小到1.56。

坚持把全省域作为一个“大花园”来打造,2019年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2023年承办全国首个“生态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先后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全省森林覆盖率61.3%,居全国第3位。

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向全世界奉献了一场“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文化盛会,让世界透过浙江这扇窗口,看到了“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大地发生的精彩蝶变,看到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万千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蓬勃生机,也为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注入了强大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着力破解高质量发展“成长的烦恼”

问:浙江实施“八八战略”已经20多年了,下一步聚焦高质量发展,浙江将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

王浩: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为浙江发展擘画了“八八战略”,并作出一系列极具前瞻性的重大决策部署。2023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回顾这20多年来,“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大地发生了全方位、系统性、深层次的精彩蝶变,指引浙江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展望未来,浙江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必须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当前,浙江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就是要对标“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新定位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新使命,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重点是“四个着力”:

一是着力破解高质量发展“成长的烦恼”,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联动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强省建设,加快破解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的资源要素缺乏、发展动能减弱、发展空间受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努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是着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标志性成果,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积极探索构建有利于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和机制,大力实施新时代“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快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让共同富裕更加惠民利民、真实可感,努力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三是着力探索体制机制深层次创新路径,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章。深入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高质效改革先行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鼓励企业高水平“走出去”、高质量“引进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打造高能级对外开放之省。

四是着力激活文化浙江的深层动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加强良渚、西湖、大运河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全面打响“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

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使命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将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把好把牢干事创业的“总开关”,推动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坚决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浙江见行动见实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万工程”不是局限在农村环境整治上

不是粉粉刷刷、好看好看

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各地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振兴,能否介绍一下“千万工程”给浙江带来了哪些变化?

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徐文光:20多年来,“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浙江群众,荣获了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被浙江的广大农民群众称为这是“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这里,我想从三个方面给大家讲一下。

第一,“千万工程”让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人都说,浙江的农村是最亮眼的,“走过一村又一庄,处处都是好风光”。通过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实现了村村通公交、村村通宽带、村村有公共服务中心,实现了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农村庭院更整洁了,村庄环境更漂亮了。同时,我们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立足各地实际,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造就了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农村成了城里人的“诗和远方”,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城里人进村消费,形成了良性循环。

第二,“千万工程”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坐标。“千万工程”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有把它局限在农村环境整治上,以为都是粉粉刷刷、好看好看,不是的,而是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系统推进,走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让城市与乡村双向奔赴的这样一条新路子。无论是“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还是和美乡村建设,我们都注重发挥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农村对城市的支撑作用,这才有了如今浙江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三,“千万工程”推动农村走向了共建共治共享。我们坚持把“政府能做的事”和“群众想做的事”结合起来,该由政府干的主动干、精心干、扎实干,该由老百姓自主干的不越位、不包揽、不干预,构建起了善治善成的乡村治理体系,真正让乡村振兴主体是群众、受益在群众。这些年来,浙江生态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培育现代“新农人”,建好“共富工坊”,推动实现了“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农民收入迈上4万元台阶,进一步打通了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再到美好生活这样一个价值链条。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这样三篇文章,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浙江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问: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中央赋予浙江的重要使命。请问近年来,浙江在推进共同富裕、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

浙江省发改委主任 杜旭亮:这几年来,我们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脚踏实地、精准发力,努力推动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我想,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第一句话是,缩小地区差距,“共富活力”涌入山区、奔向海洋。对浙江来说,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在山区海岛县。我们制定了“一县一策”,推动山区海岛县走共同富裕特色之路。比如,我们浙江丽水市景宁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我们支持当地做大做好茶叶、绿色农产品等区域特色品牌,打造山区县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样板,携手畲乡群众迈向共同富裕。再比如,浙江最远的海岛县嵊泗,结合资源禀赋,做好“渔旅港”三篇文章,打造了海岛县发展的一个样本。这两年,浙江山区海岛县的主要经济指标和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第二句话是,缩小城乡差距,城市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全景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居民幸福共同体。在浙江,以村(居)委会为圆心,在“城市步行15分钟、乡村骑行15分钟”服务半径范围内,老百姓就能享受到看病、养老、上学等公共服务。全省90%以上村庄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留得住乡愁、生活有奔头”的美好图景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第三句话是,缩小收入差距,努力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我们深入推进“扩中”、“提低”行动,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打响“就业创业在浙江”品牌,更加注重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比如,我们积极推进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把适合的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基层,方便更多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全省建成“共富工坊”超万家,累计吸纳就业近50万人,人均月增收约2600元。

推进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我们将持续发力,不断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既要关心民营企业飞得高不高

更要关心民营企业飞得累不累

问:我们也知道浙江的民营经济非常活跃,经营主体数量非常多。请问,下一步在促进民营经济更好发展方面,浙江还有哪些举措?

杜旭亮:广大浙商是浙江宝贵资源和宝贵财富,他们发扬“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讲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为浙江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可以用一组数字来说明:截至2023年底,民营经济创造了浙江67.2%的生产总值、71.7%的税收、80.2%的进出口、87.5%的就业、96.9%的市场经营主体;民营企业500强数量连续25年居全国首位。

我们常常讲,既要关心民营企业飞得高不高,更要关心民营企业飞得累不累。为此,我们全力以赴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努力在环境上解压、帮扶上解渴、发展上解忧,切实增强民营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再创民营经济发展新优势。主要举措是:

一是以法治环境护航,让民营企业放心投资。我们先后出台《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开展涉营商环境法规制度“立改废释”等工作,废止、修改规章20件,清理规范行政规范性文件2379件,努力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环境。

二是以政策环境引航,让民营企业舒心经营。在浙江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2条政策中,有不少实实在在的新举措。比如,为了进一步破除“玻璃门”“隐形门”“弹簧门”,我们提出了“不准限定投标人的所有制形式、组织形式或者股权结构”等“七个不准”,努力消除民营企业公平参与招标活动的障碍。

再比如,为了全力满足民营企业对资源要素保障的迫切需要,我们创新提出“3个70%”的要素保障机制,产业基金、新增用地、新增能耗支持民间投资项目的比重都要在70%以上。

三是以发展环境续航,让民营企业安心发展。我们梳理提出了向民间资本推荐的“3张项目清单”,也就是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清单、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清单、完全使用者付费的特许经营项目清单。同时,我们积极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铁路、油气等传统垄断领域,参与了杭绍台铁路、杭温铁路、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三澳核电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建设。

总之,我们将坚定不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以更大力度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在更多领域让民间投资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推动民营企业既“铺天盖地”、又“顶天立地”,不断擦亮浙江民营经济的“金名片”!

为企业解决各类困难问题

才是最实在的

问:前段时间,浙江设置的“跑一次没办成兜底窗口”吸引了网友和媒体的关注,还上了热搜。请问未来浙江在优化企业环境、为企业提供便利方面还有哪些创新和探索?

徐文光: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这个问题跟前面杜旭亮同志关于民营经济的回答高度关联。浙江优化营商环境的步子一直没有停止过,从机关效能革命到“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从“最多跑一次”改革到数字化改革,特别是2023年以来,浙江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牵引,持续推动营商环境走在全国前列,连续4年被全国工商联评为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顺带说一句,我就是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专班的班长。

我们推进的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是“4个新”:

一是打造进一扇门能办各类事“新平台”。我们依托各地现有的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企业到了这里,既可以享受到基本政务服务,也就是便捷审批等,还可根据需要享受到精准化、个性化的衍生服务。比如,开办一家餐饮店,不仅设立登记、刻章备案等基本政务服务事项可以一次办好,同时还有餐饮选址勘查、消防安全指导等10多项增值服务可以一并提供。你刚才提到的“兜底窗口”就设置在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让依照常规“技术判断”不好办、但遵循“价值判断”应该办的各类事项、“疑难杂症”,都能在这里兜底办理。

二是强化数智赋能政策直达快享“新体验”。我们依托数字化改革成果,打造线上版的“政策计算器”,把我省出台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2条等惠企政策精准推送给企业,让政策直达快享、企业免申即享,将“企业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企业”。2023年,全省兑现奖补资金712亿元,为市场经营主体减负3300亿元以上。

三是构建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新机制”。说千道万,主动积极回应企业诉求,为企业解决各类困难问题,才是最实在的。我们建立了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努力做到涉企问题“一个口子”归集、分类分层分级高效解决,我们叫“三分机制”。这套机制改变了企业碰到问题时“找熟人、靠关系”的传统思维,为政商交往、营商环境评价提供了制度性安排。

四是攻坚难点堵点问题实现“新突破”。我们聚焦招投标、中介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政商交往等重点,谋划实施专项行动,努力破解一批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比如,我们围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出台了亲清政商交往行为指引,制定了正面、负面、倡导“三张清单”。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浙江将纵深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问:浙江作为经济大省,下一步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什么举措呢?

杜旭亮:我们落实中央部署、立足浙江实际,正在加快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想,可以用8句话来概括: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以现代化交通物流体系为动脉,以现代化基础设施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们觉得4个方面的工作尤为关键:

一是打造“315”科技创新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讲的“315”,“3”就是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15”就是聚焦云计算与未来网络、智能计算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信息安全等面向未来发展的15大战略领域加速突破。力争到202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8%。

二是打造“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是“八八战略”中明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讲的“415X”就是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消费与健康、绿色石化与新材料等4个万亿级先进产业群,15个千亿级的特色产业群,以及“X”个高成长型的百亿级新星产业群。力争到2027年,“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规上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定在1/3左右。

三是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赋能产业链供应链提能升级。浙江有数字经济的先发优势,我们提出“一号发展工程”,就是希望发挥数字经济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更好赋能产业发展。我们将加快培育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红利,力争到2027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和核心产业增加值分别突破7万亿元和1.6万亿元。

四是坚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加快提升对外开放的能级。推动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质量“引进来”有机统一,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建设世界一流强港,推动海港、空港、陆港、信息港“四港”融合发展,在更大范围内掌握资源、调动资源、配置资源,以开放能级的提升来开拓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来源:节选自国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