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采访完青岛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王雅莉后,王老师打包发来了一组文档,“是一个学生当年整理的日记,里面写了很多上乒乓球课的感受,不知道对你写稿子会不会有些帮助”。

日记的作者是王雅莉教过的第一届学生,洋洋洒洒2万5千多字,记下了16个章节的细碎故事。“从小学到大学,我喜欢的老师不超过10位,但是值得让我写下来的只有4位,王老师是其中之一。”

看完这些故事,不禁眼眶湿润,在采访内容之外,一位更鲜活的、严厉又幽默的、刀子嘴豆腐心的王老师跃然纸上。王雅莉自己也未曾想到,那些当年被自己狠练过的、狠训过的、给过不及格的学生们,在毕业多年后仍然那么想念自己,“这大概就是当老师最幸福的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缘分来了,挡都挡不住

当老师并非王雅莉幼时的梦想,甚至打乒乓球也不是,但有的时候缘分来了挡都挡不住。

王雅莉的家在山东潍坊,家旁边就是一所乒乓球传统校。上这所学校,王雅莉的父母冲的不是乒乓球,仅仅是离家近。学前班的时候,校乒乓球队的教练来挑小队员,王雅莉被挑上了,结果还没练几次,因为得了腮腺炎,脸肿得像个包子,她再没去训练,教练也早就忘了这个小女孩。后来上了小学,这位教练来挑人的时候,又把王雅莉挑上了,她就这样被命运拽进了乒乓球的世界。

“其实长大后我意识到,我的身体素质有局限,力量很小,很难成为优秀的运动员。”多年后,百思不得其解的王雅莉问过启蒙教练,为什么会两次选中自己,“原来是因为我的学习成绩好,教练说乒乓球是一项聪明人的运动,而且学习好的孩子家长才会支持练球”。

王雅莉的父母从小娇惯着女儿,但是在打球这件事上,他们却是实打实地支持。年级高一些后,王雅莉住进了体校的宿舍,每天五六点起来出早操,然后骑车去学校上课,下午再回到体校训练。即使比其他同学少上了半天课,她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这让班主任一次又一次找到王雅莉的父母,建议孩子安心考个好大学,别再打球了。但单纯朴实的父母本着“做任何事都不能半途而废”的原则,没有让女儿退出球队,只是在女儿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时,默默地帮她按摩放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擦肩专业队,提前考大学

从小就是“学霸”的王雅莉在球队里是品学兼优的队长,省里的比赛也是能打到前3名的水平,山东省队的集训和调赛她去的机会最多,但每次都留不下来。“我们那个年代,大家的观念里打球就是要奔着专业队去的。”眼看年龄大了,王雅莉对自己感到失望,对未来也充满迷茫。就在这时,一位已经考进北京体育大学的师姐给了王雅莉一个建议——来试试考北体大吧。

当时的王雅莉距离高中毕业还差两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参加了那一年北体大的单招考试,没想到乒乓球打到第3名,文化课也过了关,她就这样懵懵懂懂地成了大学生。“我是进了北体、系统地学习了运动相关的知识之后,才知道自己的身体条件并不适合走专业路线。还好没进专业队,不然可能球没打出来,大学也没上成,也就没有今天的我了,这应该是我人生最大的转折。”

除了学到的专业知识,王雅莉在北体大感触最深的就是老师们对待学术和对待学生的态度,这对她日后的工作影响深远。“记得上田径课的时候,别的同学练完能休息,我们几个乒乓球专业的还要被老师加练,因为打乒乓球的相对身体素质没那么好,很容易不及格。也还记得当时铅球唯一不及格的居然是个铅球专业的学生,因为他闭着眼睛都能扔及格,所以经常不好好上课,老师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态度不端正。”经过4年比自己想象中要严厉得多的大学生活,王雅莉已经被“熏陶”成了一个同样一丝不苟的人。1999年,大学毕业的王雅莉来到离家不远的青岛,成为青岛大学的一名体育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踏破门槛,老师额外开课

每次开学迎来新生,王雅莉都会问一句,“介不介意身体接触”。那些从零开始的学生常常找不到打球的感觉,王雅莉就会站到学生身后,手把手地教动作。曾经有朋友对她说,乒乓球课还不是让学生们自己打,老师随便提醒几句就行了。但王雅莉从当老师的第一天起,脑海中浮现的就都是从小到大遇到过的那些老师和教练,他们就是这样兢兢业业,从没偷过懒。“我不敢说我上的课是最好的,毕竟每人有每人的评判标准,但我可以不谦虚地说,我上课是最认真的,我从来不会迟到早退,课上我也从来不会坐下。”因为有“最认真”的自信,王雅莉向每一个学生承诺,“只要你认真上我的课,我保证教会你打乒乓球,而且是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学过乒乓球的那种”。

王雅莉教女生班的课比较多,她心里很清楚有不少女生不喜欢上体育课,选乒乓球只为找个风不吹日不晒的项目修个学分,她经常对学生们说:“你们在文化课上学的知识,以后如果不从事这个专业都不一定用得到,但乒乓球的技能可以作为一辈子的锻炼手段,而且在你以后的工作中,这一技之长也会给你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然,也有很多学生上过王雅莉的课之后对乒乓球着了迷,自己又去外面报班继续学习。更有不少选不上课的学生,一到王雅莉的课就跑来“蹭课”,为了不影响教学纪律和教学质量,她只能把这些学生劝走,但看着孩子们喜欢乒乓球却不能来学,她又于心不忍。为了让这些“蹭课”的学生也能“光明正大”地打球,王雅莉在课余时间又向学校争取了一门额外的训练课,每周两次,有点乒乓球基础的学生都可以参加,而这也就组成了青岛大学参加“阳光组”比赛的球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想当教练,却努力把教练当好

年轻时的王雅莉曾经发誓以后坚决不当教练,“因为从小到大遇到的教练都特别敬业,敬业的结果就是自己的身体搞得一踏糊涂,我小时候打市运会,亲眼见到我的启蒙教练晕倒在赛场,被120拉走”。本来以为进了大学当了老师,便不必再受这种苦,却没想到后来学校的高水平运动队也交到了她手中,高水平运动队取消后,她又带着普通学生组成的球队开始征战“阳光组”的比赛。

王雅莉不是那种争强好胜的性格,但任务交到手里,她完全控制不了自己想要做到最好的念头。“乒乓球这项运动,就是靠整天泡在球馆里练出来的。”王雅莉也把自己的时间都交给了球馆。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为了备战省运会,球队练到大年二十八的晚上,等她赶到幼儿园接儿子时,看到园长、保安和两位老师4个人守着一个孩子,她的心里也曾经充满自责。“但是现在想想,这也是很好的言传身教吧。包括我考国际级裁判的时候,带他上课我也是在旁边背英语,让孩子也知道,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王雅莉越来越能感受到和年轻人之间的代沟,但她也觉得这正是和年轻人在一起的幸福感之来源,“不断地学习一些新事物,也会被他们的心态感染,从他们的热情中汲取力量”。一次带队参加“阳光组”比赛,队伍打进前8,已经确定是一等奖,在争夺第5、6名的比赛中,双方队员打到其他球台早就清了场,仍然难分高下。“我开始想的是不用那么拼,这一场无论输赢拿到的奖状都是一样的。但是看着队员们奋力去争每一分的状态,我真的被感染了。”王雅莉一边检讨着自己的“不思进取”,一边振作精神给队伍做指导,最终球队拼下了这个宝贵的第5名。

青岛大学乒乓球队在“阳光组”比赛中获得过全国一等奖,当初的高水平运动队在全国大学生锦标赛中也获得过第3名,这对于没有“985”“211”头衔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来说,都是教练和队员们硬拼下来的成绩。“还记得高水平运动队不招生了以后,最后一年我们女队只剩下3名队员,练女双都没法练,我就天天拎起拍子4个人一起打。那段时间我自己的技术水平恢复得特别快,当年的全国裁判员乒乓球赛,我代表山东队拿了第2名,那是山东队历史上最好的成绩了。”

回忆往事,王雅莉觉得这样的阴错阳差有点搞笑,又令自己感触颇深,“很多事情其实就是这样,付出的时候就只想着付出好了,回报也许不会马上就来,但它一定在什么地方等着你”。就好像当年无意中拿起球拍、只知道闷头苦练的那个小女孩,如今回头再看,“原来乒乓球给了我这么多,原来我如此热爱乒乓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 ✦✦ ✦✦ ✦

进入视频号

解锁乒乓世界更多精彩——

✦ ✦ ✦ ✦ ✦ ✦ ✦ ✦

✦ ✦✦ ✦✦ ✦✦ ✦

更多近期好文,点击直达——

✦ ✦ ✦ ✦ ✦ ✦ ✦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