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气氤氲,稻香扑鼻。津南区小站镇迎新村,村民魏浩任看着圆滚滚的“米胖子”新鲜出锅,如她的父辈当年手捧小站稻那般喜悦。作为村里的年轻一代,她早已不是土里刨食的传统农民,以一名新农人的身份开发出的小站稻米糕,正成为深受市民喜爱的“津南礼物”。

从研、产、收、销,再到深加工,一粒米的“行动轨迹”在这里发生改变。近年来,迎新村积极盘活集体资产资源,以促进农民增收、农地增值、农业增效为内容的“三增”工作为目标,这个祖祖辈辈以种植小站稻为生的村子,有了不一样的新生活

“短短10多年,我们村的集体资产从2000万元增长到了3.4亿元。乡亲们的过年福利也从一家一袋米,变成了一人一个5000元大红包。”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郑玉清对记者说,这几年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子有了活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了一池春水,土地活了,思路活了,全盘皆活。

谁能想到,当年的迎新村完全是另一番模样。破旧的平房,脏乱不堪的环境,全村1600口人,只有200亩耕地,忙上一年,一亩地的收入还不足千元。看着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富了,迎新村的出路在哪里?

农民要致富,乡村要发展,穷则思变。早在国家部署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之前,迎新村就开始探索,将村集体资产进行评估、量化,对村民土地经营权集中流转,成立商贸公司,村民和村集体共同持股经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从此,迎新村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小站稻的源、魂、种都在小站镇,小站稻的文化和产品就是我们的‘传家宝’,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郑玉清说,经全村干部群众反复讨论研究,在符合区镇规划的前提下,迎新村制定了自己的村庄发展规划,决定走农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

借助对“大棚房”进行专项清理整治的契机,迎新村拆除村内养殖场、旧厂房、违规别墅,腾挪出近800亩建设用地。“沉睡”的土地焕发了生机。2022年9月,迎新村深度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并通过创意设计、场景演示、互动体验等方式打造了集民俗灯展、无动力儿童乐园、露营民宿等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公园——小站迎新民俗嘉年华。嘉年华刚一亮相,就登上了本地景点“热搜榜”,实现了客流量、营业额“双丰收”,2023年全年客流量达到50万人次,销售收入3500多万元。

“去年我们又对嘉年华进行了进一步提升,继续以民俗活动为主题,通过整体规划,推出了‘游古镇、看稻田、逛庙会、赏灯展、享美食、洗温泉、轻露营、住民宿’等更多的关联项目。”郑玉清说。

嘉年华的火爆也带火了陈浩的采摘园。“90后”的年轻人敢想敢干,2018年,他在村里承包了20亩地,种植草莓和西红柿。同样是搞农业,但他和几年前父亲搞农业完全不一样。“那时候种地根本养不了家,农闲时父母还要去周边工厂打零工。”陈浩笑言,他是一个“以农民为职业”的农民,这几年迎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让他有底气、有胆量在采摘园上投资。陈浩告诉记者,他的草莓园采用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引进国内最新的品种,两个园每年给他带来50万元的纯收入。

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实现了华丽转身。农民增收、农地增值、农业增效的发展目标,在迎新村成为现实。“几年前,到我们村租地搞经营,每亩地租赁费只有200元,现在每亩地租金已经达到2万多元。我们的股份最初每股是1万元,现在每股达到7万元。”郑玉清对记者说。

眼下,迎新村成立了天津迎新强村富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目的是以较大集体资源对接较大社会资本,以较大项目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公司的大项目,投资4000余万元的小站稻食品深加工创业孵化基地项目即将启动,打造多功能研学基地,同时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创业实训服务。目前已与天津科技大学进行战略合作,研发出百余种小站稻深加工产品。

“又是一个新的开始。”郑玉清对此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