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这几天,一篇以抗日战争为故事背景的低俗小说《杜鹃花落》,引爆了舆论,激起了网民对“汉奸”文学的痛恨。说是“汉奸文学,其实是夸大其词了——《杜》文只是一篇微不足道的丑文。事情的大概经过是,河南汤阴县一个名为李佳前的校长,屁股坐歪了,写了这篇立场有问题的恶俗小说。该文从侵华日军的视角,讲述了一位日军大佐的儿子来中国看他的鬼子爹,不料被八路军俘虏,而鬼子大佐为了给儿子报仇,带领鬼子兵围剿一小支八路军,结果反把自己的儿子炸死了。作者不仅在小说中用到了“共军”、“逃窜”等字眼来描写八路军,还用“嫣红的杜鹃花”来隐喻鬼子大佐痛失儿子的悲痛灵魂。更令人无法容忍的是,有别有用心者将这篇低劣且玷污了中华民族抗日立场的丑陋小说,搬到了成都市新都区的初三语文测试考卷中,当作阅读理解考题,大面积污染了莘莘学子的眼睛和心灵。近日此事东窗事发,该小说作者和成都市新都区语文考卷有关命题人的非蠢即坏,令无数网民痛恨不已。

有人说网民对这件事的激烈反应属于上纲上线。说这种话的人或许屁股也是歪掉了!在大是大非的抗日立场面前,凡是从正面视角美化侵华日军,赋予他们所谓的“人性光辉”之举,皆属立场不正——就算谈不上“汉奸”文学,起码也是对民族感情的冒犯。何况该丑陋小说中还含有对抗日英雄八路军的不敬或矮化描述,尤为令人倍感不适。

有感于此,今日推文,郑重向看官推荐一块抗日战争时期的匾额,以期从历史老物件的真实视角,让大家体会一下,抗战时期的中国人,对日本侵略军的痛恨有多么刻骨铭心,以及他们又是如何同仇敌忾力挺民族抗日大业的!正文如下——

这块标题为【有道】的民国时期匾额,十分特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是它的形制奇特,上下边框呈曲线状,匾心由三块长短不一的木板组合而成,明显有别于传统的匾额形状,营造出了独特的内涵意象。

其次,该匾题写及立匾时间为民国丁丑年(1937)孟冬月(冬季第一个月)。这一年,缠绕在大凡中国人(包括今天的中国人)心里的头等大事,唯有日本侵华(七七事变)及抗战爆发,没有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果不其然,【有道】匾额也为我们留下了1937年独有的历史痕迹。牌匾底色为素黑,仿佛在传递一种铭记国殇的氛围;而字数近三百字的匾额正文内容,通篇采用金色字体,象征或隐喻题匾人和受匾人乃至中国人矢志不渝的抗日意志,以及高尚的爱国情怀。

尤其令人感慨的是,该匾主题为题匾人赞颂受匾人有才德——对照明清历史匾额,类似的主题在古代匾额中比比皆是,匾中【有道】二字也足以当主题匾文使用;但在该匾中,【有道】仅被用于标题,因为题匾人要在正文中引入抗战大背景,为受匾人的才德做现实注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1937年独有的社会文化氛围,抗日大义是一切的注脚!连匾额文化也不例外!

我们来看匾额正文内容:“战国阙王道,宗霸道。孟子周游(列)国,宣行王道。所至莫从。乃持其而无暴,其气蓋志。一则动气,气则动志。苟蹶者趋者而反动。其后传授生徒门人。问曰:“不动心,道乎?孟子云:“孟施舍之守气不,曾子之守约。”又问:“夫子加齐卿得行道焉?霸王不异,如此动心乎!”孟子曰:“我四十不动心。”今先生藻珍年届四十,丁此倭寇西侵,佔我土地,夺我权利,逼我戦,杀我同胞,国难方殷之际,意欲而为国,以尽匹夫兴亡之责。奈杀贼有志,情缨无门,心有余而(力)不足。乃隐居家園,教育子弟。而其治国,先齐家之道,是之谓有(道)焉!爰题此以致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匾文以正宗的文言文写就,彰显了题匾人湖南攸县县长魏云敬深厚的古汉语文化修养——按年份推算,他在清末或是饱受四书五经熏陶的读书人,因此有着非同一般的古文童子功。

我们看匾文内容,第一句话大有深意:“战国阙王道,宗霸道。”意思是说,战国时代,仁政缺失,各国都追随霸道。所谓王道,本是指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道德或风气,在春秋时期一度广受推崇;到了战国时代,王道的约束力越来越弱,霸道成为对外政治准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期的“霸道”,是以消灭和吞并“他国”(周朝的前封地形成的诸侯国)为目标的,跟春秋时期的国力“争霸”(彼时大一统的周朝王室威信尚存)不可同日而语。而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于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的极端理念和反人类暴行,国际政治体系传统秩序濒临坍塌,诡谲氛围一如战国时代。

这就是为什么,前述【有道】匾额正文,开篇第一句话,要强调战国“阙王道”、“宗霸道”。题匾人就是要把1937年的乱世比作战国时代的混战(尽管二者的“国家”主体概念不同),从而怒指日本侵略军妄图凭借“霸道”吞并中国。

题匾人用自己的语言,阐明了时代背景后,先是回顾总结了孟子的政治宏志:他周游列国努力宣扬王道,试图重塑没有“霸道”的仁政时代,却无功而返;但孟子不改心志,转而将自己的理念广授门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着题匾人又以类比手法,称赞受匾人藻珍先生(见匾文内容)在日寇侵华的非常时期,虽无力上战场杀敌,但他“隐居家園,教育子弟”的行为,亦是曲线救国的一种,是无可置疑的爱国义举。

通过匾文内容推知,受匾人藻珍先生想必是湖南攸县的教育界人士。

中国历史几千年,像陆游、岳飞、文天祥,这种文能吟千古诗篇、武能马上定乾坤的文武全才,虽不知凡几,但从比例上看,打仗终究是武人兵家之事,纯粹的读书人少有能真正深入其中的。

因此,名为藻珍先生的受匾人,或许从来就没有接近过抗日战场,但他渴望报国驱敌的心情,我们大概可以想象得到——1937年的中国,哪个有血性的国人不是恨日本鬼子恨得牙根发痒、恨不得化身战神亲自撕碎每一个鬼子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为什么,题匾人将不知名的藻珍先生比作战国时期的孟子,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下,这种类比一点儿也不违和,反而给人一种恰如其分、感同身受的悟道。这就是民族大义的力量!换做和平年代,如果题匾人将一个不知姓甚名谁的人,置于大历史高度,把他与圣贤孟子做类比,恐怕是没有说服力的,也是不恰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主题书画

也就是说,藻珍先生在1937年的心路历程,或许当时的大凡中国人都体会过,那种心境当年很多中国人都有,大而化之或推此及彼,今天的我们就能想象得到,那一年的中国,有多少国人心有千千结,一边无比痛恨日寇,一边民族感情的热血上涌,化为一幕幕悲愤和激昂交织在一起的抗日大义民族壮歌!这样的历史镜像,虽无声,却在我们的民族记忆中波澜壮阔。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公众号ID:zhpctx

品藏天下,怀古惜今

块块荣匾豪门事,待追忆

件件华艺巨匠心,绽异彩

古曲今颂,天下品藏

品藏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