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3月26日,在房山区大石河(堂上-口头村桥)水毁修复工程施工现场,设备轰鸣不停、车辆穿梭往返……工人们正忙着为河道修砌防护,进行混凝土浇筑、河道清理、支模等工作,在汛期到来之前为房山区三万户村民筑牢“安全屏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石河是房山的“母亲河”,其堤防工程在去年特大洪水灾害中受损较为严重,水毁点位较多。据了解,大石河有70%的流域面积在山区(堂上-口头村桥),这部分是水毁修复工程的重点。该项目于去年11月8日开工,涉及房山区霞云岭乡、佛子庄乡、河北镇、青龙湖镇等4个乡镇,项目施工内容包含修复河道总长度约83.4公里,修复岸坡及挡墙32.4公里、桥区护砌7处、排水口修复3处、栏杆240米,重建跨河桥梁1座、巡河路1580米,河道疏浚约55.48万立方米等,计划在今年5月底完工。“工程为大型除险修复类项目,快速建造、安全施工、施工对属地居民的影响降至最低,是我们施工的核心目标。”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该工程负责人王荣国介绍。

基于项目线路极长,工期紧任务重的特点,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项目团队采用三全快速建造模式,首先全方位策划,合理组建施工管理组织机构,分为企业保障层、项目管理层、项目执行层,设指挥部分4个工区,计划各个工区平行组织施工,配置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和充足的管理人员。其次,全组织协同,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工期规划方案,适量增加工程作业面以达到“多点开花”,最高峰时全线划为15个工点分区施工,共66台挖机,900人,全力抢抓工期。大石河山区段水毁修复工程于2023年11月8日开工建设。寒冷,是整个工程建设面临的极大挑战。“正常情况下,混凝土施工应等待气温恢复到5℃以上,北方冬季气温寒冷,通常得到3月中旬左右。但为了保证施工进度,我们提早复工,为此试验室重新研究混凝土配合比,掺入防冻剂、延长混凝土搅拌时间、做好混凝土运输车的保温工作,根据现场热工计算结果,最终使得混凝土入模温度不低于5℃。浇筑完成后根据不同工点情况对混凝土覆盖‘棉被’保温或者热风机保温,最终使得冬季施工顺利进行,同时保证了混凝土质量。”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项目负责人王荣国举例。三是全资源保障,项目团队选取十二家多年合作的优秀材料及劳务供应单位共同作业,同时借助公司多年地方资源协调能力,保障属地用工、属地选材、以工代赈,确保大宗材料和劳动力供应稳定。

“这里是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的河东村,穿村而过的这条河叫大石河。去年夏天,洪水冲刷下来的石头堆积在这个河床上面,超过了一米,影响了行洪。我们把这些卵石、块石给清出来,经过筛分处理得到所需的粒径,再用回到铅丝石笼护坡上来,既处理了垃圾又节约了建造成本。”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项目总工赵欣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场地条件差,地质情况复杂,危险及不确定因素大,在河道前戗施工过程中发现,基坑外水位线过高,开挖过程中不断向外渗水,极其影响施工进度和工人安全。项目技术团队反复分析地勘报告后,对其中一些较高边坡进行建模计算,排除风险后安排水泵抽水,并开挖导流沟向外排水,确保施工安全。而另一部分区域岩石过多,难以开挖,项目团队根据现场地质情况,与设计沟通取消前戗施工,直接做上部挡墙护坡,并调整筑堤和河滩外护坡与前戗的施工工序,项目完工后,河道护砌结构将更加坚固,抗河水掏蚀能力增强,抗灾能力提升。同时,排水管深入河岸内部并包裹无纺布过滤砂土,保持畅通,排水能力也大大提高。

项目途径村落多,协调难度大。为了确保安全文明施工,最大限度减少扰民,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项目技术部门根据已有施工场区仔细研究施工平面布局,策划流水施工以减少现场材料堆放。同时,项目团队做到绿色施工全过程“有据可依、有迹可循”。

“我就住这附近,从去年看到现在,干的很快很不错,平时也不影响我们休息,关键是这下就安全了,桥一通去镇上也更方便了,咱百姓不就图个安生嘛,感谢国家感谢政府,也谢谢你们。”一位沿线居民对建设者说。

据介绍,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助力房山区霞云岭乡、佛子庄乡、河北镇、青龙湖镇范围大石河河道水务设施功能的恢复与完善,推动房山区切实提升地区灾害风险防范能力、重建美好家园,为沿线城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为房山区“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灾后重建规划做出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