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著名的“美庐别墅”
杨乙敏
美庐别墅位于庐山牯岭东侧长冲河边,是一栋占地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900多平方米的20年代欧式风格的建筑。别墅于1903年由英国人建造。导游说,这别墅原是英国西伊勋爵的私宅,他的太太赫莉与宋美龄私交甚密,1933年宋美龄将这别墅连同整个院落买了下来。
进入别墅区域,我就被景色深深吸引。周围古木参天,其中两棵金钱松为庐山同品种树之冠。沿着长廊往前走,小山坡上亭台阁楼边,一丛丛迎风飘荡的竹林,森森郁郁的望不到边。
我举起相机一边拍摄,一边录视频,把外围的景色先录下来。录到一栋别致的小洋楼外墙时,映入眼帘的是:乳白色的墙下方,一块灰色的长形石块上,刻着红色“美庐”二字。石块坐落在别墅下面的翠绿丛中,周边花卉朵朵,盛夏之际,香气袭人,还有藤萝缠绕,蔓生在长廊与屋顶。
在洋楼左侧不远处的草坪中,有一块椭圆形的巨石,巨石上刻有蒋介石的题字。
1933年至1948年,蒋介石夫妇在此居住。蒋介石见此房舍庭园清幽美丽,而宋美龄名字中也有一个美字,便将这别墅用“美庐”二字命名,并亲笔题写,命人篆刻于那大石上,时间是1948年8月(戊子八月)。圆石的左边写着:中正题。右边日期是:戊子八月。游客们都争相在这圆石上拍照留影。
小洋楼下面有着30多级台阶,台阶两旁是绿色的护栏杆,台阶呈三角形,两边是通道。导游说:“现在的庐山博物馆,以前是专为毛主席修的庐山最大别墅,占地面积有20000余平方米。但他并没有住在这里,主要是接待宾客及开会所用。他每次来都是住在美庐别墅。”那个最大的别墅在20世纪80年代改为博物馆,馆厅面积有10000多平方米。
1948年8月,蒋介石离开庐山前,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刻下“美庐”二字。毛主席1959年下榻美庐,当他住进这别墅时,工作人员趁主席不在院内,欲将“美庐”两字凿掉。此时,主席回来了,随即制止了此事,并说:“这就是历史,不因为打掉了就没有美庐了……”毛主席的大胸怀、大格局,才让美庐石刻得以保存下来。
进入别墅室内参观,庭院布局堪称庐山别墅的精华。上下两层主楼造型很是典雅,整栋别墅组合成错落有致、装饰优美而又富有变化的建筑群体。院内树影婆娑,名花精卉众多,还有宋美龄曾经栽植的美国凌霄花。院内景物有防空洞、冷浴池、泉井、竹林等。
新中国成立前,这里被称为国民党政府的“夏都”,名“总统官邸”。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多次在此住过,此地留下了国共两党领导人的足迹。各陈列室、卧室、会客厅,都基本保持了原貌。
我们参观的第一间房屋是宋美龄卧室,这里陈列的家具,是蒋、宋用过的原物。在靠床的上方,一个黑边的相框,挂着蒋、宋两人的照片。墙的两边开有落地窗,窗下面是一个约1米长、几十厘米高的台阶,从台阶望出去视野开阔,一片翠绿映入眼帘。室内两边窗户挂的是紫红色金丝绒落地窗帘。陈列牌上介绍:此间原是宋美龄女士的卧室。蒋介石向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时,曾以此为作战指挥室,并布置了沙盘模型和地图。
再往里拐,是一间有几十平方米的盥洗间,盥洗间一侧的台阶上立有一个进口烤箱。室内有热水器、淋浴器、洗衣机、抽水马桶、浴缸、纸巾盒、镜子、扶手等,还有进口冰箱。乳白色的墙壁,浅绿色的卫生用具,一应俱全。
据资料载,作为国民党政府的“夏都”,美庐别墅在20世纪30年代后为国民党政要大员云集密谈和召开军事会议之地。抗战初期,周恩来同蒋介石谈判和递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书,就在这别墅里进行的。
在这房间对面不远处,有一间蒋介石侍卫室,从窗外望出去就能看到,可以遥相呼应。侍卫室门是深绿色的,油漆已经脱落很多,门中间横着的两根木条呈现斑驳的原木,已被磨损得凹凸不平。房间外观是灰色的石头墙,在右侧的石墙上、嵌有一张蒋介石与宋氏三姐妹“庐山美庐留念”照。侍卫室外面墙壁下面的一层石墙上,长满了青苔。石墙上面几层有一些风化的痕迹,在第四块石墙上,有3处不同位置的窟窿,正好挨着房门中间。那窟窿很像是枪打的子弹头眼。在第五块风化的石头墙上,露出里面泥土样的本色,石头坑坑洼洼很不平整。这是侍卫室的正面,房屋左侧墙上开有两扇窗口,窗口上方顶上盖着仿古青瓦。窗外有两棵高大的松树,水桶粗的树干延伸若干枝丫,枝叶把房顶都覆盖了。
参观到另一展馆,里面留有毛主席当年用过的饭篮。一个简朴的竹篮子,装着极其简单的饭菜。它装的不仅仅是一碗饭,更装着毛主席伟大的胸襟,他要让老百姓人人都有饭吃、有衣穿,过上温饱生活。
毛主席居住过的房间里悬挂着这样一幅题词:公者千古,私者一时。文字虽简短却极有内涵,赞扬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大公无私、为人民奉献的革命精神,参观者都深受感动。
作者简介
杨乙敏,女,内江市作家协会、内江市市中区摄影家协会、四川省楚文化研究会会员。数十篇散文在报刊、网站发表。获全国第二届“中国知青作家杯”征文纪实文学一等奖。出版有《沧桑人世情》《内江往事》《内江民国日子》。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乙敏
配图:方志四川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