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讲《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也;守中督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上一章里,老子让大家做静定功夫,这一章便讲出了此功夫之方法。

虚,是指万物本来不有,本来无一物,一片虚无,无名无相无形,所以「致虚极也」,就是回归虚无之道体。

帛书版是「守中督也」,流通版是“守静笃”,前者是“中”,后者是“静”,看似不同,其实意思一样。

因为“静”能显其道体,而“中”便是无善无恶之道体,所以王阳明说:“无善无恶者理之静。”

静,是说心体本来不动,所以六祖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其实“中”,也是形容道体如如不动,始终都是中定的状态,所以都是说明道体始终都是湛然不动,不动故曰静。

因为世人不知外物本来不有,但却妄以为实,执着其有,然后便逐物累心,导致其心扰扰妄动,不断驰骋而不知返。

所以才说个「致虚极也」,其实也就是前面讲的“虚其心”,也就是放下一切,空掉一切,让自己心无挂碍。

然后因为其心妄动,故说个「守中督也」,也就是“守静笃”,其实就是前面讲的“不若守于中”,这些都是进道功夫。

所以学者先要明白万物本来没有,包括一切声色货利,一切物欲,都犹如空华,原本没有。

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那么必定也会因缘和合而灭。所以全是生生灭灭的,都是虚假不实之事物。

所以有而不有,纵有亦无,一切有既是虚无,则不见有可欲之相。

既不见可欲,则心自然不乱而定,定而后能安,安则心不再妄动,便能永绝贪求之欲,心便能清净无染,心闲无事,便是守静,亦是守中。

如果能做到上面说的功夫,那么便能「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

万物并作,便是道之妙用,万物原本不有,但是一旦有了缘起,便会合机缘而生,从而万物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