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刘烨烨 唐晓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文华退休后,发现自己更忙了。

和记者聊起日常生活,他精神抖擞,被问到年龄时,他笑着说:“你猜猜看?”然后就用手比划了数字“8”,“今年82啦!”

周文华,人民日报社的一名退休干部、高级编辑。虽然是个“80后”,但他说话思路清晰,眼神也很好,闲暇时痴迷于做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手工艺品毛猴,在人民日报社院子里,能得到一份“周记毛猴”,令很多人欣喜。

“无论是工作还是兴趣爱好,干一件事就要把它干好。”他道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秘笈”。

“无论是工作还是兴趣爱好,

干一件事就要把它干好”

1966年,周文华从部队被选调到人民日报社,先后在来访室、秘书室、总编室和人民日报新闻研究所等部门工作过。1978年,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新闻战线》复刊后,他在那里一直干到了退休。

回忆起工作经历,即便退休多年,老人的眼睛依旧闪烁着光芒,“报社的能人非常多,我就是个小兵,来到这里就像一滴水汇入了大海,如果不琢磨点创新,不就随波逐流了吗?干什么都要有点创新意识。”

周文华清晰记得和同事们一起做受众调查和全国报纸普查的经历,“当年我们就已经采取抽样调查这种方式了,还算比较先进,整个过程很有意思,回来以后写调查报告,正式出版《当代中国报纸大全》,一本精装书,陆定一题写书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文华参与编写的《当代中国报纸大全》

周文华还多次牵头组织新闻类征文比赛,将获奖作品集结成书,“这本《新闻评论探讨》就是其中一次征文比赛的获奖作品集。当时的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评价,这场征文比赛是在全国范围内,就新闻评论进行的研讨活动,很有意义,有必要把作品收集出版。”

周文华回忆说,当时,邵华泽还将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为研究生讲新闻评论的讲稿修改后,作为该书的‘代序’。“这本书在新闻界反响很好,发行了近万册。”周文华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文华至今还保存着《新闻评论探讨》一书“代序”的修改手稿。

周文华拿出自己参与编写的一摞书籍,每一本书背后都有故事。“这本《怎样办县市报》,是1990年至1992年三次全国性征文获奖论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后,当时在全国县市报界是比较有影响力的。”

“工作要的是真本事,就得认真干,有钻研精神,实践出真知。如果每天就是混日子,干了一辈子,最后什么都拿不出手,不难受吗?无论是工作还是兴趣爱好,干一件事就要把它干好。”周文华感慨道。

年轻人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周文华和“非遗”传统手工艺品毛猴结缘的故事,要从2008年讲起。

这一年,周文华的外孙女出生了,他也正式退休,“那时候帮女儿带孩子,住在北京昌平回龙观,除了带娃,还想找点事情做,就琢磨起了毛猴。”

北京毛猴2009年被列入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一充满京味的传统手工艺品,可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相传,当时在北京宣武门外的一家中药铺中,一个小伙计常因琐事被账房先生责骂,心中郁闷。在摆弄药材时,他偶然发现蝉蜕、辛夷具有某种形象特点,顿时灵感迸发。先是选取辛夷做躯干,又分别截取蝉蜕的头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用白芨一粘,就用中药材塑造了一个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世上第一只“毛猴”就此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文华制作的毛猴作品《桃园三结义》

“蝉蜕就是知了壳,它的头很像猴头,前腿和后腿拆解下来可以当毛猴的四肢;辛夷就是木兰科植物如玉兰花的干燥花蕾,表面有一层密密的黄色或灰褐色绒毛,和猴子的身躯极为相似。”周文华制作毛猴的工艺完全是靠自学,他钻研各种视频,还加入自己的创新,拓宽了毛猴的制作材料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文华制作的毛猴作品《轻舟已过万重山》

“你看这只毛猴,看出来它的身体是用什么做的吗?”周文华举起一只体格较小的毛猴,笑得像个老顽童,“是个小松塔!我逛公园的时候捡到的,把它用起来,当毛猴的身体。”

周文华制作毛猴的材料,几乎全都来自大自然,“中药店也有卖蝉蜕和辛夷的,但我是自己收集,每年夏至节气之后就可以到处寻找蝉蜕,它们有的趴在绿篱上,有的趴在高高的树干上,树干上的就拿个棍子给它捅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文华制作的毛猴作品《转碟》

在周文华家的书房,能看到形态各异的毛猴,每个作品都有主题,“就和写文章一样,得找个题,有立意,而不是简单把材料堆砌到一块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文华制作的毛猴作品《猴子捞月》

当被问到这些年一共做了多少件毛猴作品时,周文华的老伴儿笑着说,“他做的‘金猴送福’、‘金猴献寿’、‘金猴送鱼,年年有余’等,几乎全都送人啦!已经记不清做了多少了,收到的人欣喜,制作的人也开心,图的就是大家都高兴。”

做一件毛猴作品需要多久呢?周文华的回答是,每天做一点,没有具体算过要多长时间,因为他还有别的兴趣爱好——集报。“工作的时候和报界接触比较多,他们常给我寄报纸,凡是我手头没有的报纸就留下来,结果越留越多,越来越感兴趣。”

“在中国报协集报分会,我们还举办了各种集报活动,比如评选‘100种集报精品’和‘100个集报之家’,活动结束后出版了两部书《中国集报精品》和《中国集报之家》,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在集报的过程中,周文华还认识了很多收藏家,“他们手里有很多珍贵的报纸,甚至有明朝的报纸、外国的珍稀报纸等。我学到不少知识,开阔了眼界。”

周文华说,自己退休以后,生活更有意思了,“年轻人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到老了退休后会有大把的时间,如果不能做感兴趣的事情,时间会很难熬。”

在周文华家的阳台上,摆满了精心侍弄的各类花花草草,他几乎每天都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更新这些花草的长势。

周文华翻出一张照片,开始出题考记者,“你们年轻人认识这个花不?”

没人答得上来。他哈哈大笑,神秘地指着阳台上的一个花盆说,“就是那棵茄子的花,我养它们的时候 呀 …… ”

“老周,人家年轻人还要回去工作,你别老拉着人家聊你那些东西,聊个不停。”周文华的老伴儿打断了他的兴致。周文华也不恼,笑眯眯地说:“那下回咱们再聊。”

阳光照进屋子里,花草和毛猴交相映衬,像是一片世外桃源,两位老人身上,春意盎然。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刘烨烨 唐晓彤

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旗下融媒体平台。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