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对离婚的夫妻(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离婚之后,徐志摩踏进悲惨世界,张幼仪走上人生巅峰。

抛出问题:他们的儿子阿欢(徐积锴),为什么没有受到父亲阴暗面的负面影响徐志摩立志要做“中国第一个离婚男人”并且做成了。

原因有二:

第一,爷爷徐申如没有因为张幼仪成为徐志摩前妻,而冷落或歧视她,并且,给予了多方面的照顾和关心。也就是说,虽然徐志摩不要张幼仪了,但张幼仪凭借自己的人品和独立自主这一品质,赢得了徐家(除徐志摩之外)所有人的认可及赏识。所以,离婚之后的张幼仪,一直以徐家义女身份,与徐家和睦相处,将这份毫无血缘关系的亲情,演绎成了一部温暖大片。例如,徐、张在德国离婚后,徐志摩的父母对张幼仪的好,一如从前。张幼仪在德国读书期间,徐父每月寄200美金支持她读书;回国后徐父又将上海的房子赠送给她,并且认张幼仪做干女儿,将遗产的三分之一留给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幼仪与青年时期的徐积锴。1926年自德国返乡后,她便独力抚养儿子。

第二,母亲张幼仪的大义及对待徐志摩的态度,使得徐积锴明白,父亲永远都是父亲,虽然父母不在一起了,但他却永远是父母的孩子。这一点最为重要,也决定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将来的人际关系及婚姻观。即,离异后的双方,不要攻击、歧视另一方,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更不可以经常对孩子抱怨、指责和攻击另一方。

例如,阿欢怎么称呼陆小曼?同样情况的离异夫妻,亲妈一定对儿子咬牙切齿的称呼第三者为“狐-狸-精”,或者教儿子怎么对付“后妈”。而张幼仪则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岁的张幼仪搂着长子徐积锴。徐家人以他为傲。

对于离异后的男女,对方可能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或敌对方(不共戴天),但是,从血缘上来说,于孩子而言,不管对方是什么样子,都是无法分割的父亲或母亲。孩子的体内,一半是父亲的血液,一半是母亲的血液。作为孩子的父亲或母亲,一旦攻击另一方,实际上就是在暗示孩子,他的一半部分,是不被认可的,是被冷淡或歧视的。善良而大义的张幼仪,离婚以后,不仅不攻击、不歧视、不指责、不抱怨徐志摩,反而还很感激他,她说:“我一直把我的这一生看成两个阶段:德国前和德国后。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以后,我一无所惧。”“我的离婚要感谢志摩,不是他,我也不能成长,也不能找到自我。”

张幼仪回忆:“我在股票市场赚了些钱以后,就在我家后面的空地上另外给老爷和老太太(徐志摩父母)盖了间房子。两栋房子只隔了几百码远,他们新家的后门对着我家的后门。我觉得和我公婆分开住很重要,因为徐志摩和我已经离婚了。不过,我们两家还是来往得很密切。有时候老爷和老太太会和我一道吃晚饭,有时候我会送阿欢去他们家陪陪他们。”

除了感激,对待徐志摩,张幼仪更是做出了世人饮食男女难以做到的一些事情:

①一如既往的孝顺前公公婆婆。张幼仪非常有气度,有才干。离婚后,她和徐志摩友好相处,以义女的身份操持徐家,照顾徐志摩的双亲,最后甚至掌管了徐家的经济大权,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更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版的《徐志摩文集》也是在她主持下完成的。当然,徐家一直器重这个儿媳。1931 年,徐母病重,徐志摩父亲坚持要张幼仪出面主持家政,张幼仪认为自己的身份不合适,坚持必须徐志摩打电话,她才能去。接了徐志摩的电话,她去了,里里外外,井井有条,一直侍候到徐母去世,操办完丧事。而徐志摩此时的正牌妻子陆小曼却被拒之门外,只能住在一家小旅社里。

她在回忆录里说:“如果说徐志摩的父母想要个儿媳妇的话,我一直做得很称职。我很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可以换种方式对待他们。可是,当我善待公婆的时候,我就想:他们是我儿子的爷爷奶奶,我怎能不好好对待他们?”

②以徐父名义资助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生活;

③理性地处理了徐志摩的后事;1931年11月,徐志摩飞机失事,陆小曼昏死过去,用拒绝认尸来拒绝事实。张幼仪心痛至极,但没有晕倒,也没有不知所措,她分寸不乱,像一个理智的妻子一样,为丈夫尽最后的心,遣儿子去山东收尸,自己主持丧葬。

④曾经资助过落魄的陆小曼。徐志摩死后,徐父每个月为陆小曼的户头汇去300元钱;徐父去世后,张幼仪每个月还是会为陆小曼汇去300元。她认为,陆小曼是阿欢(徐积锴)的继母,给陆小曼汇钱,是在帮助儿子完成供养她的责任。即便是陆小曼无名无分地与有妇之夫翁端午同居,张幼仪依然没有中断过这笔汇款。直到有一天,翁端午找上门来,说他的财产足够供养陆小曼,张幼仪才停止给陆小曼寄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积锴(乳名阿欢)与祖母。摄于硖石镇家门口。

张幼仪精心栽培儿子阿欢(徐积锴),她很满意儿子跟父亲和舅舅们一样,中学西学兼备。 阿欢21岁时,她问他想娶一个怎样的太太,儿子说他只对漂亮姑娘感兴趣。 那一刻,张幼仪没法不想到徐志摩。 借助于长大成人的儿子,她也再一次宽容、透彻地明白:徐志摩想要的,既是有学养的女人,也是比她自己更女性化、更有魅力的女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积锴与张粹文的婚纱照

张幼仪果然帮儿子物色到令他一见钟情的漂亮姑娘,他们婚后,她供儿媳妇学习英、法、德、中等国的文学课程,希望媳妇“不只能够满足阿欢的审美眼光, 也可以满足他的知识品味”(这是关键!)。 这番稳妥、周详也略显刻意的举措背后,既潜藏着张幼仪自己年轻时惨遭鄙弃的沉痛往事,更有她身为母亲、婆母的深思熟虑和良苦用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积锴与张粹文

张幼仪1949年4月从上海移居香港,1953年与一位医生结婚。1972年丧偶后,她定居美国,靠近儿孙。 她活得很健旺,每天看报,做早操,吃维生素,上老年课程,偶尔打打麻将,允许自己一年有两百美金的输赢。 张幼仪活到88岁,将理性、节制的生活态度贯穿一生。

丧礼上,亲友、邻居、教友都感念她的果决、能干、开放与活力。梁实秋是徐志摩的好友,他对张幼仪的评价十分公道:“她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令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