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3月28日从复旦大学获悉,当日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以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联合科研团队发布了距今1400多年的北周武帝宇文邕面貌复原结果。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1994年起,陕西考古团队对宇文邕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间发现了宇文邕的颅骨、肢骨等。参与此次研究的科研人员表示,这为此次复原宇文邕面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日,经过对宇文邕的颅骨CT扫描和基因组检测等工作,科研人员不但成功复原了宇文邕的样貌,甚至还破解了他当年暴毙的死因之谜。

首次检测古代皇帝基因组研究者:“宇文邕头骨保存较好,为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

参与了此次研究工作的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朱孔阳告诉北青报记者,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的文少卿团队联合他所在的王传超教授团队在2022年得到了宇文邕的骨骼样本,随即开始了对宇文邕的DNA研究工作。而相关的遗骨采样等工作,早在2015年就开始进行了。

朱孔阳表示,这是中国首次对古代皇帝的基因组进行检测,但在他看来,当时的心情和此前为其他古代人骨骼进行古基因组检测没有什么不同。他认为,光从骨头来看,人们无法分辨出帝王与普通百姓的区别,“他们生前或许有等级的差别,但在死后,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朱孔阳介绍,科研人员在为宇文邕进行古基因组检测时,要非常小心,不能让研究者的DNA混入样本。为此,实验室也每天都进行紫外灯照射,确保充分的无DNA环境,实验人员在实验前,也会穿好全套防护设备,避免自身的DNA混入其中,然后才会取出样本开始实验。

“宇文邕的头骨保存较好,为这次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朱孔阳说,无论是面部复原还是古基因组研究都需要依靠良好的骨骼条件,“宇文邕较完整的头骨保证了我们能够做面部复原。相比之下,用来进行DNA检测的肢骨状况,给提取DNA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为此科研人员下了不少功夫,终于获得了更多关于其遗传特征的信息,从而在研究古代疾病、遗传特征、人口迁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可能取得突破。”

朱孔阳说,得到了宇文邕的古基因组后,就能结合其他高质量古代个体遗传信息以及现代人的遗传、表型数据库,对宇文邕的肤色、发色、瞳色进行推测。经过分析,研究人员们发现,宇文邕应该是黑色头发、黄色皮肤和棕色眼睛,符合典型的东北亚、东亚人长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复旦大学方面的研究团队利用颅骨CT扫描技术对武帝进行了初步面貌复原。结合朱孔阳等分析得出的结论,绘制出了宇文邕的面貌复原画面。

针对有网友提到,未来我们是否能够像电影《侏罗纪公园》那样,根据宇文邕的基因组,“克隆”出宇文邕来的问题。朱孔阳表示,从理论上讲,克隆一个生物需要其完整的DNA信息以及能够支持该生物发育的适宜环境。尽管目前科技水平已取得显著进步,但目前人类还无法做到仅从遗传信息克隆一个完整生物,“这涉及众多超出当前技术的问题,例如获取生物体完整的遗传信息、胚胎发育工程等等。因此,虽然科幻小说和电影中经常展示克隆古代生物的情节,如《侏罗纪公园》中克隆恐龙的情景,但在现实中,我们距离能够仅依靠古生物的遗传信息就克隆出一个古代生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千年后为古代皇帝进行法医鉴定 北周武帝疑似服食丹药中毒

除了面貌复原,这次研究团队还通过现代技术,发现了疑似导致宇文邕“暴毙”的死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复旦大学研究团队介绍,对宇文邕遗骸股骨样本中33种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后,团队发现,其体内砷的含量显著高于同时期古代平民和贵族的平均水平。“人体中不同部位骨骼反映了生前不同阶段的元素累积过程,股骨反映的是十年以上的代谢过程,说明这些元素是在长期饮食中累积在骨骼中的。”

专家分析,在宇文邕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服用道家丹药是社会上层所崇尚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以求滋补长生。分析显示,宇文邕样本与隋唐时期贵族郭嗣本体内的异常元素构成更为接近。根据文献记载,郭嗣本有长期服食丹药的生活习惯,甚至接受过皇帝的御赐丹药。二者在分析中聚类在一起,说明武帝经历了与郭嗣本相似的元素积累,其遗骨中砷显著偏高,可能是由于他服食了以雄黄、礬石为主要成分的丹药。

据史料记载,公元 575 年至 578年四年间,武帝数次发病,生病时“疠气内蒸,身疮外发(身体内部的病症不断积累,在皮肤表面爆发出来”“身生癞疮,恶疾而死(由于身体上长疮,生重病而死)”,反映出其病痛以皮肤病为代表特征。在研究团队看来,这符合慢性砷中毒的病理表现。

背景:

宇文邕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36岁时突发恶疾去世

资料显示,北周是南北朝时期由鲜卑人建立的朝代之一,其第三位皇帝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43至578年)在位期间,大举实行军政改革,北击突厥,并统一中国北方,促进民族融合,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公元578年,亲征突厥途中,年仅36岁的宇文邕突发恶疾、英年早逝,对后续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其族源、外貌长相及死因一直备受学术界和民间爱好者的关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编辑/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