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明帝曹叡病死后,曹芳正式即位,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

起初,曹爽很是尊敬司马懿,两人的合作也算和谐。

不久,曹爽开始动起了小九九,处处给司马懿使绊子。

曹爽势大,司马懿只能称病不参朝政。

此时的曹爽更加没了顾忌,但对告老还家的司马懿还是不放心,让党羽李胜在由河南尹调任荆州刺史时,以告别为名,去司马懿家察看动静。

对李胜的来意,老戏骨司马懿是很清楚的。他本来可以借口病重不会见客人的,但为了消除对方疑心,麻痹对手,便装出一副大病在身的样子,叫侍婢扶着出来会见客人。他老态龙钟,步履蹒跚,婢女拿衣服给他,他双手颤抖,接都接不住。在同李胜对话时,他装成又聋又傻,神志不清,目光呆滞,语言错乱。

李胜是南阳人(属荆州),因此称自己回的荆州为“本州”。

因“本”与“并”音近,司马懿故意听成是“并州”,并说:“我年老病重,死在旦夕。你这次去并州任刺史,并州与胡人邻近,请注意守备。恐怕今后不能相见,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就托付给你了,请多为照顾。”

李胜说:“我是说回本州,非并州。”

因为“非”与“方”音近,司马懿又故意把“非”听成了“方”,并又说:“噢,你是方到并州啊。”

李胜又纠正说:“是回荆州。”

李胜明确说出“荆州”后,司马懿才回答说:“年老意荒,不解君言。如今你还为本州刺史,以你的名望德行,一定会建立功勋。”

说着指着嘴巴说口渴,侍婢进粥,他不拿粥碗,用嘴伸出去接吃,稀饭流出来,沾满胡须,弄得满身粥浆。

李胜对这一切都信以为真。他回去向曹爽报告说:“司马公形神已经离散,只是一具尚有余气的尸体,不足为虑了。”

曹爽得知情况后,非常高兴,对司马懿便不再戒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是司马懿先生第一次飙演技。

由于天生一副“狼顾相”——不像好人,特别是曹操又做了个“三马同槽”的梦,这让司马懿先生的爱国诚意很早就遭受了严重的质疑。

于是司马懿先生只能装作腿有病,曹操也派人前往试探,什么针扎、剑刺等多个故事版本,一个比一个刺激,一个赛一个地彰显演技。

最后,经过祖孙三代人的努力,混乱分裂的三国在司马炎手上得到了统一,这似乎更加坐实了司马懿先生著名爱国表演艺术家的终身名誉。

可有的史学家并不这么认为,譬如《正说司马懿》的作者柳春藩老师认为,司马懿不仅是个彻头彻尾的爱国者,也是一位聪明过人、有胆有识的英雄人物。

柳老师认为司马懿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第一,他关心国计民生,主张实行开明政治,任人唯贤,倡导廉洁,提倡节俭,反对奢侈,节用民力,奏罢大批服役者,且耕且守,发展军屯,兴修水利,这些都有利于政治清明,减轻百姓负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他剪灭曹爽一伙,是“清流”势力战胜“浊流”势力,避免了国家滑向汉末那样政治混乱、战乱不断的局面。这有利于政治的清明,社会的稳定,使国家社会沿着正常的道路前进。

第三,他南征北战,平定了分裂割据势力的反叛,维护了魏国的统一,这种小统一为以后的大统一打下了基础,并且在国力、军力、人力、物力诸多方面,为其子孙创造了条件,最后实现了全国统一。

第四,他以儒家思想武装自己,用治国平天下的实际行动,对当时正在兴起的崇尚清谈玄虚,视儒学为糟粕的风气和思潮进行了抵制,这是起一定积极作用的。

上承曹魏前期之鼎盛,下启西晋之统一,是司马懿最突出的历史贡献。

过去人们对司马懿的评价基本上是负面的,这主要不是指他的军事才能和谋略,而是指他的政治态度和品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统的看法认为,司马懿是篡魏的奸贼,从一开始就是曹家的对手,采用欺骗和狐媚的手段爬上高位,欺负皇帝孤儿寡母,帮助他子孙“偷”取了曹魏天下。在中国传统戏剧舞台上,他总是以白脸奸臣的面孔出现,柳老师认为这不符合司马懿的历史实际。

第一,司马懿本人并无篡位之心,找不出他在这方面的言行。他坚决不当公爵,不加九锡,不为相国,遵守异姓不得为公的定制,真是诚心地辅佐曹氏,一直到死。不能把他和曹操等同起来。曹操辞让为公加九锡,是假的,最后还是接受了,而且当了王,并公开表示要儿子当皇帝,自己做周文王。和曹操等同的是司马昭而不是司马懿。

第二,司马懿不是曹家的对立面——对手,从开始就与曹家结下不解之缘,把自家的前途命运同曹家的前途命运捆绑在一起。他“受遗二主,佐命三朝”,可以说是曹操的助手,曹丕的朋友,曹叡的拳头,曹芳的佑护。对手只有一个,那就是曹爽,因为他是国家的蛀虫,曹氏宗族的败类。

第三,说司马懿是骗子,无非指的是开始时的装病,不应征曹操征辟,以及最后装病骗过曹爽。关于不应征辟,这是当时常有的事,不能将此事小题大做。关于骗曹爽,那是斗争艺术,是自保也是为了保住曹芳的帝位。

第四,司马懿从不以卑贱的态度、花言巧语向主上曹操、曹丕、曹叡讨好,也从不口是心非,弄虚作假,欺骗主上;工作一贯认真负责,勤勤恳恳,谦虚自持,言行一致,做一个正直有修养的人臣所应该做的。一个人能伪装一时,而不能伪装一世,司马懿一直“装”忠臣“装”到死,正说明他不是一个奸臣。

第五,司马懿并未欺负孤儿寡母。少帝曹芳不是司马懿立的。司马懿受托辅政后,对曹芳及郭太后一直尽人臣之礼。反而是曹爽强迁郭太后于永宁宫。曹爽本不是曹操家的亲族,更不是曹丕这一支的亲骨肉,其父曹真被曹操收为养子,且曹爽一伙的胡作非为,僭越之举,无君之心,深为郭太后所不满,司马懿的洛阳政变,得到郭太后的同意,不能认为完全是被胁迫的结果。清除曹爽一伙后,实际上是消除了其夺取帝位的隐患。司马懿后来又多次镇压的了反叛,既是保住了司马氏的身家性命,也是保住了孤儿寡母的帝王、皇太后的宝座。

第六,司马懿南征北战,屡立战功,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强大,理应受到尊贵的地位,他自己虽然并无代魏之心,但在客观上为其子孙自保和代魏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其子孙也是用武力镇压了数起反叛,并灭蜀平吴,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和曹氏代汉一样,这也是枪杆子出政权,怎能说司马氏代魏是“偷”取的呢?

第七,刘汉的掘墓人是曹操一个人,曹魏的掘墓人则是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三个人。曹氏代汉,曹操起的作用是直接的;司马代魏,司马懿起的作用主要是间接的。司马懿在政治、军事、人事等方面创造的条件为其子孙所起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自保,在同敌对势力的斗争中有利于保住司马氏的身家性命;二是掌权,有利于控制军政大权治国理政,推行开明的政策;三是代魏,利用这些优越条件,较为顺利地夺取了曹家的天下。前两项是司马懿主观所追求的,后一项则不是司马懿自身所追求的,客观作用多些。认为司马懿创造这些条件单纯是为了代魏,这是不全面、不准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过去对司马懿的评价基本上是负面的呢?柳老师认为,这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系。

一是思维逻辑上的问题。

由于司马懿的子孙取代了曹魏政权,而且与司马懿创造的一些条件有关,有些人便逆推上去,认为你老子肯定也是“篡魏”的“奸贼”,而且从曹操时就开始为这一目标长期奋斗而不息。在这一思维逻辑的指导下,你司马懿如果有了一点点“不忠”的言行,那是你本来就想做的,是野心的暴露;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言行,那就是装的。反正没个好,就是要把你钉在耻辱柱上。

二是对世族的认识问题。

有人认为魏晋时期的世族是腐朽的一个阶层,司马懿也是其中的一员,不能对其作用评价过高。

一般来说,由于世族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很容易没落腐朽,但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汉末三国时期,世族正处于形成发展时期,处于上升阶段,其中的一些人是很有作为的。如荀彧、陆逊,司马懿则是曹魏后期世族中的佼佼者,他“伏膺儒教”,以儒家的治国安邦理念为指导,奋发向上,维护国家统一,推行开明政治,提倡节俭等等,显然不是处于腐朽没落的状态。

三是对《晋书》中评论的认识问题。

由于《晋书》是正史之一,人们容易对其中的记载相信不疑,恰好《晋书》对司马懿的记载和评价相当刻薄。

《晋书》虽名列正史,但在史学界却一直饱受指责,原因就是不严谨,喜欢记录小道传闻及作者的主观臆想。

因为司马懿从未有过取代曹魏的言行,《晋书》的作者从封建正统主义出发,要给司马懿扣上“爱国表演艺术家”的帽子进行鞭挞,便只有向司马懿的长相、曹操的做梦、曹操的主观猜想等方面来寻找论据。

四还是《晋书》,特别是李世民对司马懿的差评。

《晋书》是唐代官修史书,其中载有唐太宗李世民的史论四篇,专门评价司马懿、司马炎、陆机和王羲之四人,其中对司马懿的评价最具代表性。由于李世民是公认的有作为的明主,他的评论被人们认为最有权威性,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同。

李世民虽然承认司马懿文武兼备、善于用人、性格隐忍等优点,但对司马懿抗击蜀国的军事策略有所贬低,当然,最严重的差评是关于司马懿的忠诚度。

李世民认为,司马懿对曹魏是“前忠而后乱”,并不是一个有始有终的忠臣,特别是与曹爽夺权的洛阳政变。

李世民是封建皇帝,自然要从封建正统的立场和观点看待洛阳政变,他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维护一家一姓的皇帝宝座千秋万代传下去,对历史上“忠顺”的人备加推崇,对异姓夺权的“不忠顺”行为,非常敌视,利用一切机会对之口诛笔伐,这是可以理解的。

此外,除了柳老师所述观点,我个人以为很多人对司马懿没有好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孙司马炎建立的晋朝实在无足称道,倘若晋朝也能像汉唐般成为后世心中的民族荣耀,司马懿自然也会得到爱屋及乌的待遇。

最后,我个人认为,还有《三国演义》的推波助澜,很多人并不会知道《晋书》和李世民如何记载、评价司马懿,但一定会知道《三国演义》里那个奸猾的司马仲达。

总之,在《正说司马懿》的作者柳春藩老师看来,司马懿先生肯定不是一位爱国表演艺术家,而他的这本《正说司马懿》是一本全面介绍司马懿一生事迹的历史书,是司马懿正传,属于“正史”范畴,与所谓“演义”、“戏说”等完全不同。

这是一本评说文字较为通俗易懂的普及性读物(总285页),不仅对所引用的难懂的古文做了今译,对难懂的字词做了注音注释,还加进不少历史地图和图片,列出年表,争取做到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本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书籍大概信息见下图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