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珍摇曳着破旧的小舟,靠岸于苏州城畔。当夜色垂垂时,一阵凄厉的哭声幽幽传来,撕裂了宁静的夜空。他循声走去,只见一处陋巷中,邻里簇拥着一对无家可归的老夫妻。

"啊!我的好姑娘,命该如此啊!"妪妪捶胸顿足,凄恻的哀号在破旧的草屋中回荡。张珍定睛一看,地上摆着一具遗体,盖着白布。

"老伴计酌一下,咱们还是卖了这间草屋吧,好歹能够把姑娘安葬了。"老翁双手扶妪妪的肩头,哽咽地劝说。邻人们也附和道:"是啊,你们先把孩子后事办了,剩下的钱也够温饱一阵子了。"

"可若是连这草屋也没了,我们就只能流浪街头啦!"妪妪痛哭不止。

张珍在人群中静静听着,心如刀割。他默默离去,一炷香后再次返回,轻声对老翁说:"老丈,这一百两银子您且收下,好为女儿办了后事。"

老人惊诧万分,口中只是重复着"谢恩公、谢恩公"几字,终于扑通一声,跪倒在张珍脚下。张珍笑着摆摆手便离去了,只留下老人对他的背影连连作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归家后的张珍,心中盼望着能尽快与赵氏结为良缘。没想到当地豪门王家公子王一鸣,竟也对赵氏垂涎三尺,打起了注意。

"父亲,赵家那女子风姿绰绰,我已经着人递去了亲家礼了!"王一鸣得意地对王得化说。

王家权钱并重,加上王得化与地方官员交往密切,赵家不敢违逆,只得收了王家的聘礼。张珍百般无奈,只能将心一横,远走高飞,避开这个是非之地。

谁知夜里,一位貌美绝伦的少女出现在张珍梦中:"张珍啊张珍,我知道你如何让王一鸣从此消声灭迹,你可愿一试?"

张珍正人君子,虽一时被妻室之痛刺伤,但终是拒绝了:"杀人为恶,我终不为之。"

少女冷笑一声:"如此固执,可莫要迟疑日后!"说罢化作一股青烟,消失在张珍的梦中。

第二日黄昏时分,张珍路过村口大槐树,只见一伙人正朝王一鸣猛棍子。他情急之下,挺身而上,大声叱骂:"何人如此无理,还不快快离开!"

那伙人见状慌忙逃窜,只留下奄奄一息的王一鸣。张珍扶他回到王府,将王得化等人唤来救治。

"多谢张珍公子救我一命的恩情,王家林区地契三百亩,就赠予公子吧!"王得化慷慨相待。

张珍婉拒道:"救人理所应当,区区小事岂需重谢。"说毕拂袖而去。

夜里,少女的魂魄再度出现在张珍梦中。这一次,她诚恳地说:"前些日子我曾诱你走上歧路,你置之不理,我实在是有眼无珠了。我就是十数年前,你在苏州救助的那个老太太的女儿姜氏。多亏你的大恩大德,我的魂魄才得以在人世历练。今日你更是拯救了别人性命,我向你致以崇高的敬意!"

张珍这才恍然大悟,对姜氏肃然一礼:"真是多谢姑娘美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此,丫鬟青梅的面貌日渐娇美,举止万千,竟如换了一个人一般。原来姜氏就是附身在她的身上。

有了姜氏这位化身贤内助,张家家运日进千丈。她对干啥识啥,买卖永远占尽天时地利,积攘钜万家资,很快就超过了王家。柴米油盐酱醋俱全,张珍夫妇也相敬如宾,白手起家终得馀庆。

儿孙绕膝之年,张珍的心中只剩下一个遗憾,便是姜氏难以给他传宗接代。这让他对姜氏的身世始终心存疑虑。

有一日,姜氏主动开口:"相公,我其实是借助青梅这具皮囊投胎到你身边的。如今我已完成了报答之心愿,就要离开人世了。不过你放心,我已经替你纳了妾,柳氏定能给你一子嗣。"

张珍痛苦万分,泪水簌簌而下:"妻子哪能就这样离去?你可还记得当初的情意绵绵吗?"

"我的肉身早已不在人世,这段姻缘只怕是我们最后一面了。"姜氏无限伤感,语重心长地说,"不过相公放心,来世我们必将再续佳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果不其然,柳氏很快就给张珍诞下了一双龙凤胎。眼见儿子们赶着读书识字,日夜勤奋求学,张珍略感欣慰。可是随着年事渐高,姜氏魂魄的约定也愈发牵动着他的心头。

这一年,张珍已是八旬大寿,两个儿子也已是秀才之资,前程似锦。酒过三巡,宾客们绕桌行礼时,张珍突然向院外凝视,露出了释然的微笑。他轻声对两个儿子说:"姜氏来迎我了,不用伤心,她就是当年救下我的姑娘。"话音刚落,张珍便香消玉陇,安详离世。

后来,张家子孙常常能在灶房见到两个人的身影,正是姜氏和张珍的魂魄在那里幽会。看着他们相视而笑,每个人都会被深深打动。是啊,人生有多少苦难艰险,只要能互相拥抱,就是一种最大的幸福。张珍一生宽仁厚道,最终不但赢得了姜氏的眷顾,更是积累了无穷的德行。来世他们二人必将携手,继续书写佳话。

这就是张珍布帛商人的一生浪迹,跌宕起伏、情理交织。他以善行立世,救命救人;他宽恕有加,怜香惜玉。即使到了生命的终点,也依然上天眷顾,来世必将重续缘分。这样的人生经历,难怪即使在60后的年纪,也还被后人所铭记和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