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远行物语》/于秋月/作家出版社/2023年10月

□空桑

于秋月笔耕不辍,继2022年出版小说散文合集《城里的人们》之后,在2023年10月又出版了新书《远行物语》,从“城里”走到“城外”,通过远行来认识和感知外面的世界。捧读《远行物语》,我一下子就被隽永生动的景色描写、犀利独到的剖析视角所吸引,不由自主地跟着作者的脚步,忽而置身于广袤的非洲马赛马拉大草原,忽而流连于贝加尔湖畔,忽而流眄于落日余晖笼罩下的康桥……在这部30万字、83篇游记中,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美轮美奂、五彩斑斓、充满异国情调的文学盛宴。

当今时代,信息大爆炸,文字大裂变,游记成为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但要想真正写好游记,在赞美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和历史遗迹的古朴久远时,更要触碰历史,感知人文。于秋月常常触景生情,发出灵魂追问和悲悯喟叹。面对博戈里亚湖优雅的火烈鸟,作者久久地望着它们,突然心里有些感动。它们的腿部皮肤粗厚,那一定是为了适应碱性湖水的环境而生长出来的,火烈鸟要经过多少代的变异才有今天的淡定自若,在大自然中守得自己的一处栖息之地。像这样的思考和感悟在书中俯拾皆是,比如在莎士比亚故居前、在阿尔巴特大街上、在珍珠港事件纪念馆里、在夏威夷静谧的海边……作者都触景生情,生出无限遐想,发出引人深思的感叹。

世界是由人与自然构成的,旅游离不开自然,更离不开人文。有的人喜欢欣赏自然风光,有的人喜欢人文景观。在《远行物语》这部游记中,作者兼具浪漫情怀和现实观照,巧妙地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让读者在花红柳绿、海天一色、大漠荒原等大自然景观中发现自我之渺小,于断壁残垣、古堡荒岛间感念历史之悠长。

相对于矗立在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人也是行走的风景。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特别是那些原住民,他们不仅承载着一个地区一个族群的记忆,在他们身上还镌刻着历史的痕迹。在于秋月的笔下,嗅觉灵敏、善于跟踪野生动物的非洲向导Ben,贝加尔湖畔善良好客的丹妮娅一家,寓居美国的优雅百岁老妪莱素,一丝不苟的日本医学教授中野裕之……他们仿佛就站在读者面前。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的一颦一笑都让我们感到那样好奇,他们或腼腆,或率真,或欢快,或忧郁,或狡黠,在作者的笔下都活灵活现起来。

医生出身的作者习惯性地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对于曾经只需要阳光、草原、帐篷和牛就能开心生活的马赛人,现如今要离开野生动物的家园,面对现代化的社会。作者不禁思考他们要如何在古老与现代之间变换角色,适应新的生活。在动物大迁徙中,一只角马被河中鳄鱼撕咬,拼命地做着徒劳的挣扎,最终那匹可怜的角马一点点被鳄鱼拖入水中,而岸上的角马则转身慢慢离去。作者虽然离那些角马很远,但分明能感到它们的伤心。作者在悲天悯“马”的同时,不禁感叹这就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大自然法则。在大自然的食物链中,一环扣一环,人类在悲悯之余也不得不接受,因为谁也无法抵抗大自然的规律。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不仅是自然美学的核心义理,也是生态文学的精髓所在。于秋月的《远行物语》集自然美学精神与生态文学意境于一身,是一部颇具特色的游记散文集。作者的文风也是我颇为欣赏的,总体风格偏感性,有温度,但也不乏理性思考,有质感。在文字驾驭上游刃有余,如行云流水。在情绪把控上,或轻快,或欢脱,或凝思,或沉潜,描写的景致与人物相得益彰,而不是千人一面,千城一面。读罢掩卷,意犹未尽,那壮观震撼的动物大迁徙、幽邃狭长的东非大裂谷、高耸巍峨的喜马拉雅山,仍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