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合肥的青年,总是能发现城市中的最美好!
合肥有一个地方,带着相机,你可以一秒定格;带着眼光,你仰慕一字生辉。愈是欣赏,愈是震撼!

有一种视觉的顶流,叫力透纸背,锋芒所及却是飘逸温润。眼前仿佛一片枯槁,你却能感受到生机勃发。就像合肥这座城市,由冬及春,经历了花开,就有了春天的颜色。

这种独特的美好,难得一见。非大家手笔,不能为之。
所以,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至。身在合肥的你,岂能错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启功先生曾经看过他的作品,仔细端详以后,脱帽三鞠躬;
赵朴初也看过他的作品,前一秒还说不知其是谁,后一秒便站在作品前不住称赞,称其诗、书、画“三绝”。
日本书道界,更是对其推崇备至,以能拜会为荣。

2023年5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单,他的作品一律不准出境。而这些不可出的作品,我们却可以触手可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的,安徽人有眼福了!

经过多方精心筹划,由安徽省美术馆、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主办,安徽博物院、马鞍山市林散之艺术馆、和县博物馆协办,收集了100余件他的代表作品,特别以诗稿、书法和绘画三个单元来呈现。
为故乡人——安徽观众,欣赏大师的作品提供了一次绝佳的审美体验。
而他,就是享誉海内外的“当代草圣”——安徽人林散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草圣,对于今天的青年而言,可谓是传奇人物。
他在70岁前,默默无闻。但一生勤学,终于“大器晚成”,在古稀之年,一举成名天下知;在书法界,更是“天下无人不识君”!

心有锦绣如繁花,身有丘壑万千重。

他是如何做到的?
在安徽省美术馆,一场名为“我慕古人心“的艺术大展正在展出,或许你可以找到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观展之前,简单了解一下林老先生的生平。

林散之是身经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的书法家,是中国现代书法大师,有“当代草圣”之称,先祖居住在安徽省和县乌江镇。

他自幼就痴迷于诗书画一生求艺多次。从一开始的师承范培开,到张栗庵,再到黄宾虹,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林散之虽有很高的书法成就,七十岁之前却鲜有人知。众人都称他为大器晚成,却不知他六岁入村塾读书,七年读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启蒙读物,十二岁时已能为村邻写春联,十四岁日诵经史千言,十八岁开始任教教书……

尽管,林散之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在艺术上的天赋,但他并不以天资聪颖闻名。令他享誉国内外的,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刻苦、上下求索。

初学执笔,先入唐碑,继学魏碑,再学汉隶,旁涉篆籀。三十岁学习行书,六十岁再入草书。林散之用一生践行着恩师张栗庵先生的书画之道:不能臆造,要有法可依、循序渐进。

而现如今,社会上有一种风气,有些人看草书大气磅礴,行云流水,所以在一开始就书写潦草,却不知此“草书”非彼“草书”,有形无神,神散形自然也就无迹可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散之,还是一位桃李满安徽的老师。

省美的展馆内,出现了一幅人物关系图,命名为“林散之的安徽'朋友圈'”。除了图上列举的人外,还有不少当今的艺术家,如林秋泉、尉天池、章炳文、辛文山等等,都师从林散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正才高八斗之人,似乎总是有问必答,诲人不倦!

学艺之路,师人,师心,师造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林散之的求学之路,恰好符合学艺的三个阶段。范培开教授其执笔悬腕之法,恩师张栗庵告诫其“千万不能图虚名,荒废岁月”,师友黄宾虹令其有机会观摩历代名家真迹,远游悟得山水之奥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林散之的作品中,你看不到好高骛远。正如黄宾虹说的“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扩,俗病或可去也。”从一开始的碑帖到草书,林散之用一生诠释着什么叫循序渐进。

人们常说“书为心画”。光学写字,不读书,字写得再好,不过是字匠而已,写出来的字缺少书卷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林散之而言,学艺道路上的十次遇险经历,便是他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第一次遇险,是在经过太白山斗母宫时,林散之藏钱的竹杖被向导丢弃;第二次遇险,是出斗母宫时,夜晚遇猛兽;第三次遇险,是留宿太白山时,路遇大雪,粮尽水绝……

后来即便因烫伤,只能三指握管,他依旧作诗“伏案惊心六十秋,未能名世竟残休。情忧不死手中笔,三指悬钩尚苦求”。

短短几十载,却像极了“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锲而不舍,终遇伯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0余岁才得以闻名于世的林散之,在受到中外学者高度赞扬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出现。

林散之先生有“当代草圣”之名,其草书苍劲老辣,功力至深,郭沫若、赵朴初等书家都曾赞不绝口;但也有人认为林散之的书法寒俭瘦弱,没有雍容之气。

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正是中国传统艺术能够传承千年的原因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常说,看作品要做到知人论世。林散之本人的求学经历,似乎更能引发观众的思考。追求艺术过程中的惫懒和自我怀疑,在省美举办的这场展览中,似乎已经找到了解决办法。

不疾不徐,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即便古稀之年才得盛名,也不枉追求艺术这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处合肥,近几年的飞速发展让人感慨。

然而,无论世事如何变换,都能够保持初心,永怀对于古人敬畏之心和对他人的谦逊之心,才是一位艺术创作者该有的气度。

林散之艺术展的举办,不仅让非书法专业者认识了这样一位安徽艺术家,也为更多的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新的创意,新的方向。

因为林散之,身处合肥这座城市的艺术创作者,多了一份追梦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