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之间的信件往来

1965年,陈晓农念完了高中,成绩优秀的他准备考大学,或许是受父亲陈伯达的影响,他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不过,当父亲得知儿子想念文科的时候,劝儿子别读文科。至于什么缘由,陈伯达也没说。就在陈晓农准备报考大学的时候,上山下乡的浪潮来了,于是乎,陈晓农决定追随时代的浪潮。对于儿子的这个决定,陈伯达十分的支持。

陈晓农下乡的地方在内蒙古临河县,因为父亲是陈伯达,他的这个行动自然也惹来了关注。1965年的9月10号,《北京日报》第二版重点报道了陈晓农响应号召,去内蒙古插队的事情。

在内蒙古插队期间,父子之间虽说见不上面,但也互通着信件,虽说父子俩之间只来往了短短的两封信,但也能从字里行间看出一个父亲,对孩子的谆谆教诲。下面这封信,是父子俩的第一次通信,时间是在1965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中的“陈岭梅”是陈晓农同父异母的妹妹,那时候,陈伯达已经和陈晓农的母亲余文菲离婚了,重新娶了一个妻子,就是信里提到的刘叔宴。陈伯达的这三段婚姻都不是很幸福,都没有完美的结局,即使是最后一个妻子,最终也没有和陈伯达走到最后。两人后来性格不合,时常吵架,长期两地分居,虽然没有正式办理离婚手续,但相处的状态和离婚也没什么区别了。

下面这封信,是陈伯达写给儿子的第二封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晓农从内蒙插队回到北京后,作为父亲,陈伯达希望自己这个儿子去当一名普通工人,因为陈伯达曾分管过天津的工作,对天津比较熟悉也有不少关系,就托朋友给儿子在天津的工厂找了工作。

陈晓农去到天津,才待了两天,陈伯达那个在天津的朋友就出了点事,于是,陈晓农没法子待下去了。恰好,当时李雪峰主持着河北的工作,而陈伯达和李雪峰的关系不错,就带着儿子去找李雪峰。见面的时候,陈伯达还叮嘱,安排去普通工厂,千万不要当干部,就当一名普通工人,最好是从学徒工做起。

于是,陈晓农就去了石家庄制药厂,当了一名最基层的学徒工。为了低调,他还给自己取了个化名“林岩”。因此,厂里的同事,都不晓得这个名叫“林岩”的年轻人,居然是陈伯达的儿子。直到父亲出事后,大家伙这才晓得,哦,原来这个年轻的人父亲是鼎鼎大名的陈伯达啊!

也是得益于父亲让他低调的生活在石家庄,因此,当陈伯达出事之后,陈晓农的生活也没受到过多的影响,继续在石家庄过着属于自己的小日子。在石家庄制药厂,陈晓农也收获了自己平凡的爱情,对方是一个普通的女工,名叫张兰华,这个女孩子没有什么家庭背景,也挡不住爱情的火花。

1979年,陈晓农和张兰华结为夫妻,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而此时的陈伯达,已经在秦城监狱里度过了第八个年头。在新婚的同年12月,陈晓农获得去探监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0年10月18号,这一天的陈伯达被软禁于北京的家里,也是在这一天,他也和外界失去了联系。那个每天都会出现在大众面前的名字,也于这一天忽然就消失了。而父子俩之间,也有八年多的时间没见面了。

陈晓农来到秦城监狱,陈伯达这才得知儿子已经结婚了,自己还有一个上二年级的小孙子,这个消息让他十分开心,脸上爬满了笑容。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天伦之乐”才是幸福的源泉。

1981年8月5号,这一天是陈伯达保外就医的日子,他出狱的时候,谁来照顾就成了一个问题。虽说陈伯达当时的三个妻子都还健在,但基本上都没了什么往来。于是乎,照顾陈伯达晚年生活这个担子,就落到了陈晓农的身上。于是乎,远在石家庄的陈晓农,就带着妻儿来到了北京。

也是趁着这次从石家庄迁户口的时机,陈晓农才把“小农”改成了“晓农”。

陈家住在北京东郊,住在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陈家在顶楼。那时候,陈伯达保外就医的消息没有对外公布,因此不了解内情的外人,还以为这个老夫子仍旧在监狱里服刑呢。不过这也好,没有外人的登门拜访,也避免了不少的麻烦,陈家一家人才得以安心的过着属于自己的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