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压力山大”已经成了“打工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可见当代职场人普遍面临着较大压力。那么,长期处在高压环境中会对身心健康产生哪些影响呢?今天,我们邀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陈涵,聊聊职场人究竟该如何应对因压力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本期嘉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

主任医师 陈涵

什么是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压力(stress)是一个外来词,来源于拉丁文“stringere”,原意是痛苦。心理学上的压力是指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和环境刺激,它是人体内部出现的解释性的、情感性的、防御性的应对过程,也是人体对需要或者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反应,这种反应可能导致生理障碍与伤害,包括心力衰竭、疾病等,压力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早已被公认。陈涵介绍,在2021年全国职场报告调查中,上海便已经是中国职场压力最大的城市。

压力来自哪里?

1.日积月累的烦心琐事:在工作、学习、家庭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且无从逃避的各种琐事。

2.重大的生活变故:例如失业、离婚、亲人逝世等容易让人产生负面情绪的重大事件发生。

3.突发事件导致的严重心理创伤。

4.自我要求的提升也是当代人压力变大的主要原因之一。陈涵提到,在2021年中国职场压力报告中对于压力的来源也有调查和统计,结果发现超过70%的人表示“自我加压”是主要压力源。从“能过日子”到“把日子过得更好”,想要的太多可现实中却满足不了,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容易让人出现心理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压力太大了会有哪些症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涵医生表示,当压力来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一些变化。不少人在压力大的时候容易感觉疲劳、心慌、胸闷、头疼、胃疼,还有些人一紧张就想上厕所等,这些都是人体感受到压力后产生的应激性躯体反应。但除了身体外,其实压力过大时人的精神也会出现恐慌、多思多虑、不安、悲观、不想说话、易怒、暴躁等反应,整个人会处于一种情绪难以控制的状态。

哪类人群容易被压力所困?

1.遇到创伤性事件的人

2.有苦无处说的孤独个体

3.过度压抑无法表达自我的人

4.人际关系差缺乏情感支持的人

5.思维僵化无法融入不断变化的环境的人

“这几类人都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陈涵介绍道:“心理问题一般都是因长期累积而日益严重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注意情绪的变化,学会自我调节和变通。”

面对压力如何进行心理调节?

1.别把事情想得太坏。遇到事情要拒绝过度的“自我保护”,面对问题时可以多与身边人讨论,听听他人的建议,不要总是往坏处想,告别悲观情绪。

2.寻求情绪支持。不要一个人陷在自己的情绪中,可以与身边人多聊聊天,多去户外走动,分散注意力的同时也能缓解焦虑情绪。

3.学会延迟满足。当愿望没有办法立刻满足时,学着接受现实。可以在能力范围内把一个目标分成几个阶段,学着降低期待。

如果确实遇到了大的事件或变故,大部分人其实都会焦虑。但如果没有发生什么大事,却持续焦虑,并且还很强烈,就应该要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可以看看自己有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例如工作状态、睡眠、饮食、情绪等方面与过去相比是否有发生较大变化等。如果确实有明显变化那就要看看持续的时间有多久了,一般2周以上问题还没有缓解,就应该引起重视。可以先做做心理健康测试题,看看自己的问题程度,并及时进行自我调整。情况严重时建议去门诊进行专业的评估和咨询。

就医要注意

精神类疾病就医是需要实名制的,一般建议家属陪伴就医。就医时要注意带好相关病历,尽量清晰地列出自己出现的问题、症状和需求,有助于医生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陈涵表示,大多数的心理障碍都是可以治愈的,尤其是一些情绪障碍,很多都是阶段性的。但心理障碍也容易反复,当遇到类似事件时,心理障碍可能又会出现,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这样也有助于更好地面对今后的生活。

发现身边人出现情绪障碍

却不愿意就医,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做对方的“情绪垃圾桶”。尽可能陪伴对方,听听对方的想法和诉求,多听少说,尽可能表达对对方的理解,提供一些情绪价值。

2.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剖析拒绝治疗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耐心解释就医的重要性。陈涵介绍,我们医院现在也有心理门诊,如果是担心自己有精神类病史的人,也可以先去心理门诊进行评估、治疗。

3.做个体心理咨询或家庭咨询。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对方接受专业疏导,避免情绪问题长期堆积,日益严重。

心理问题的改善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不论是用哪种方式纾解情绪,首先要保证是自己愿意接受的。建议在日常生活中调整好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多去户外晒晒太阳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这些好习惯都能够帮我们驱散“坏心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 金晶

编辑:赵若楠

初审:汤婧娴

复审:林心怡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