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办公室来了一个贵客。

来人是刘鸿生的儿子刘念义,他代自己的父亲提出了一个问题:

“我可不可以重新回到上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刘鸿生

刘鸿生这个名字,在我们今天看来或许陌生,但在解放前后,刘鸿生在上海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因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实业家,享有“煤炭大王”、“毛料大王”、“火柴大王”之称。

不过,话又说回来,刘鸿生之所以在上海解放前夕离开,完全是受当时国民政府“金圆券”政策的影响,因为通货膨胀严重,刘鸿生所经营的企业也全部陷入瘫痪状态,大受打击的刘鸿生也因此心灰意冷。

作为一名爱国实业家,刘鸿生在抵达香港后,始终关注着上海的情况。

经过半年多的观察,刘鸿生惊奇的发现,上海的经济状况并非如国民党当局以及西方国家预测的那样恶化,反而呈现稳定祥和的发展。

再三思考之下,刘鸿生做出重回上海的决定,陈毅后来听说消息后,也对他的这一决定表示赞许。

就在刘鸿生准备回去时,敌特组织闻风而动,甚至给他寄去了威胁信,面对此种情形,刘鸿生当机立断给陈毅写了一封信:

“即便中共再打游击,我也会坚定不移的跟着中共队伍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陈毅

刘鸿生到北京后,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见,通过这次谈话,刘鸿生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1949年12月,刘鸿生出任了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财经委员会委员,以及生产救灾委员会委员。为了遏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刘鸿生决定恢复工厂生产经营,用实际行动来表示支持。

然而仅仅经营了三个月,刘鸿生就又快撑不下去了。

1950年3月上旬,陈毅的办公室收到了一封“专呈陈市长亲启”信。

这封信是刘鸿生亲自写给陈毅的,信上大概的意思是,要将自己所经营的刘氏企业全部交给国家。

接了这封信后,陈毅的心情也很凝重,第二天就将刘鸿生叫到了办公室,两人之间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谈。

“你是不是遇到困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刘鸿生与他工厂生产的火柴

面对陈毅的询问,刘鸿生这位曾在商海沉浮30余年的实业家竟然也有些局促不安起来。

“陈市长,你是知道的,我只有一笔钱。公债买了十几万份,要缴款,还要纳税、补税,还要发工资。现在,存货销不出去,资金周转不动。……”

刘鸿生陆陆续续的说了很多,陈毅站在一旁,始终安静的听着。

“你是不是后悔从香港回来了?”

陈毅一句话,倒是把刘鸿生问的愣了一下。

没等他说话,陈毅紧接着又说道:“刘鸿老,你也清楚这些困难是怎么造成的。“

“拿申新九厂来说吧,纱锭十三万,是全国最大的私营纺织厂,为什么搞不下去?几百万美元的资金流到香港,股东红利分得太多,厂里又大量浪费。加上美蒋封锁,国内外市场没有恢复。近来又有一个新的因素:物价平衡了,消费者、投机者抢购商品的虚假购买力也消失了,产品售价低于成本还不大卖得出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当然很困难。”陈毅听了听,又诚恳的谈道:

“我相信你的困难,可是你也要相信,政府会帮你渡过难关,工人们也会体谅你,这次年终奖,不是比过去少拿了30%—50%吗?”

陈毅一席话,让刘鸿生局促不安的情绪渐渐缓和下来。

“知道你们章华厂很吃紧。毛料呢绒,目前不大有人买。但章华是我们中国最好的毛纺厂,将来销路肯定好,还应该争取出口哪!”

刘鸿生一下子激动起来,将中国的毛绒料打向国际市场,一直是他的一个心愿,可眼前实实在在的困难,却让他有些开不了口。

陈毅似乎看出了他的窘迫,于是在安抚了他后对她说:

“你算算看,目前需要多少钱才能维持?”

“呃……”刘鸿生迟疑了一下,但还是坦诚的说:“大约需要260亿(注:此为旧币,约等于现在60万)。”

“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刘鸿生(左)

陈毅一拍桌子,干脆利落的表态:

“你回去,同你们章华厂的工会商量一下,只要他们肯出面替你担保,政府可以贷款给你。”

刘鸿生顿时喜出望外,但又迅速冷静下来,忧虑是不是真的。

陈毅也看出了他的忧虑,于是主动出言安慰他:

“刘鸿老,你不用多顾虑。国家对于真正有困难又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企业,是舍得出钱扶助的。国家搞财政统一,发公债、收税款、并不是‘看相’你们那点钱,要揩你们的‘油’。这是为了增强国家财力,从根本上稳定物价,同时也支持正当工商业发展嘛。”

一席话,让刘鸿生的心落到了肚子里。

不过话又说回来,刘鸿生所面临的困难,不是他一家的困难,而是当时整个上海所面临的困难,也许有人会疑惑,既然能够恢复生产,那么为什么卖不出去,对于当时的企业家而言,真正面临的困难又那些呢?

1949年5月27日,上海获得了解放。

这场被誉为是“瓷器店里打老鼠”的战役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上海完好无缺的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尽管人民解放军在接管长春、沈阳、北平、南京等大城市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上海所遇到的情形又与其他城市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解放前上海通货膨胀

解放初,上海的工业产值和贸易额占全国的一半,这座城市的经济好坏直接关系全国,尽管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斗争夺取了全国胜利,但在管理经济上尚无成熟的经验可循,特别是上海当时的情形又与全国情形不同。

帝国主义以及国民党当局就有过预言:

“共产党在军事上能攻占上海,但没有能力管理好上海,特别是经济方面管不好上海。”

在长久战争阴云的笼罩下,解放之初的上海面临极为严峻的形势,金融秩序混乱,物资严重匮乏,物价急速上涨,工厂停工,工人失业等等。

在党中央的关怀下,上海的经济在短短半年时间里便有所好转,尽管当时全国的财政赤字也非常严重,但在中财委的调动下,大批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上海。上海市面迅速稳定,一些民族资本家、实业家也恢复了信心,积极投入生产中。

不过很显然,从后来遇到的困难相比,这也只是万里长征才走完了第一步。

1950年3月,就在全国实行统一财政,物价稳定后,许多上海的工厂经营却出现了很大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刘鸿生(左三)和工商界朋友合影

在上海解放前,因国民党长期的反动政策,加上官僚资本的倡导,上海工商界弥漫着一股追逐暴利的风气,特别是在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当局将大笔资金投入到战争,导致通货膨胀加剧,一些不法的商贩更加变本加厉,囤积居奇,其中首推以蒋宋孔陈为主的四大家族。

尽管国民党当局也有心整顿这股糜烂的风气,但限于局势,始终难有成就。

1949年上海解放后,又一些敌特分子潜伏下来,企图通过大肆收购市面上的紧缺物资,囤积居奇,企图破坏上海市场。对这种情况,国家采取了极为严厉的打击措施,使得市面上混乱的局面得以稳定下来。

可随之而来的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少了这种抢购囤积这种社会虚假购买的情况后,上海市场的购买力明显的下降了许多,尽管大多数工厂都恢复了生产,但生产出来的产品出现了滞销的情况,也因为卖不出去货物,工厂资金周转困难,不得不减产停产,一些规模较小的工厂甚至直接倒闭,造成了大量工人失业。

另外,国民党封锁以及不间断的飞机轰炸,也是工厂停工停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数据统计,到1950年4月,上海全市超过1.2万家工厂、商店歇业、停业,16万工人失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后来,劳资纠纷的情形越来越多,工人们纷纷走上街头罢工游行,更有甚者出现了殴打资本家的现象。失业工人一批一批的往劳动局跑,向政府要工作,要饭吃。

陈毅从这一系列的现象中,也觉察出了一些的问题。

1950年2月6日,蒋匪空军派出4批次17架轰炸机,在上海市区投弹67枚,对多个上海重要的电力、供水、机电等生产企业进行轰炸,不仅造成了人员大量伤亡,也造成了许多工厂停工停产。

然而让陈毅诧异的是,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当年3月,上海应征收税额连同补足的欠税5000亿,竟然奇迹般的超额完成,共征收税额5800多亿,比计划的多征收16%。

“牛奶要挤,可是也不能把牛挤伤了啊。”

陈毅无不忧虑,也难怪以刘鸿生这样的实业家也撑不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二六”轰炸中被炸毁的上海电厂

也因为压力过大,上海不少工厂经理老板逃到了香港,陈毅后来在给中央的电文中,如实提到了上海当时的情况:

“三百个厂长经理逃去香港。失业职工人数已即要增加到20万人,连家属需要救济的将超过50万人。”

特别是到了1950年3、4月份,上海的情况已经尤为严重。

特别是到了四月上旬的时候最为紧张,毛主席后来收到陈毅电文后,在回电中专程称之为是“四月危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荣毅仁

著名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也在这年遭遇到了经营上的困难,工厂陷入停工停产状态,之所以有这些问题,一方面荣氏家族成员众多,在解放前后抽走了家族上千万美元资产,而另外一方面,也于上海当年经济环境恶劣有很大关系。

为了恢复生产,荣毅仁积极奔走华东纺管局、贸易部、人民银行等机构反映企业困难,并提出解决办法,后来荣毅仁回忆起这些往事时还忍不住感慨:

“凡是我提出的办法,只要对生产有利,能够维持生产,度过困难的,政府总是迅速地同意照办,从没有受到过留难。这是我过去从来没有碰到过的事情,使我感到很快慰。”

陈毅连夜主持召开了工商座谈会,许多上海市有名的民族资本家、实业家都出席了会议,并在会上大倒苦水。陈毅望着大伙诉苦,心里也很忧虑,他转头问旁边坐着的谭震林:

“你有何观感?”

谭震林笑着说道:

“看来他们的叫苦还是有组织的咧!——不过,他们提出的具体困难,像代纺代织,必要的停工解雇,特别是改善税收,我们应当考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形势已经相当严峻,但许多人在当时尚未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税务局长更是在会上宣称:

“资本家就是蜡烛,不点不亮。”

陈毅在会上越听越不是滋味,站起来拍着桌子大骂:

“你就用这种态度来执行党的政策吗?”

鉴于种种情形,陈毅认为有必要向中央说明情况。

从1950年3月12日到5月10日,陈毅一连给中央递去了六份报告,就调整上海私营工商业经营提出建议,引起了中央高度重视。

毛主席收到陈毅的报告后,高度肯定报告中所提出的各项意见,并将报告转发给各大城市党委以供参考和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陈毅

针对上海出现的困难,毛主席很早就做出指示,要对十分紧张的公私关系、劳资关系进行调整,切实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

1950年4月,上海市一届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陈毅根据毛主席指示精神发表公开讲话,对上海自2月以来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针对上海市各界人民所关心的问题,陈毅也做出承诺:

“对于目前出现的困难,中央已开始调整部署,对上海给予极大的关心与支持,市委、市府也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暂时的困难一定可以克服。”

会议结束后,在中央的支持下,上海扩大了对私营企业的加工订货,人民银行也增加了对私营企业的贷款,仅1950年5月就放贷2300多亿元,而从解放初到1950年4月以前,人民银行放贷总数也只有2644亿元。与此同时,政府还适当减轻了税收。

另外对失业的工人,除了采取经济上的救助外,还采取了诸如以工代赈、动员回乡参加生产运动等方式。政府在其中积极调整劳资双方矛盾,避免过热情绪,随着后来经济形势不断好转,工厂恢复生产后,失业工人重新上岗,劳资双方的矛盾自然也就不复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刘鸿生50岁生日时与上海同业的合影

也因为这一系列的举措,上海市的经济短短一个月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到1950年年底,上海市通货膨胀情况得到了根本缓解,其税收总额占全国税收的22%,上交中央财政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85%,随着上海地区经济复苏,其带动效应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高潮,“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的方针也得到了有力贯彻。

刘鸿生的企业后来也得到了贷款,并很快渡过了难关,后来老人回忆起这件往事时,仍忍不住感慨:

“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人民政府也不曾亏待我。”

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参战。

刘鸿生最初很不理解志愿军参战的举动,他在过去曾与洋人有过多次打交道,知道美国军事力量上的强大,他一开始还对儿子说:

“美国是全世界的大老板。碰碰别人可以,为什么要去碰这位大老板呢?我觉得这是一种冒险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刘鸿生生前物品陈列

刘鸿生忧虑一旦开战,灯火繁华的上海很快就会一片废墟,过去50年的建设就会飞灰湮灭。尽管当时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连战连胜,但刘鸿生仍然不相信,一直到刘鸿生的儿子刘念义从朝鲜战场上归来后,他才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

欢欣鼓舞的刘鸿生在工商界掀起捐飞机大炮的运动,上海水泥公司董事会与全厂职工一起,捐了20.17亿原(旧币)。

1953年,刘鸿生心心念念的章华毛料厂生产的毛料呢绒,打上了“中国制造”的金色标签,出口到了国际上,受到了海内外一致好评,人生已至暮年,却仍然通过努力实现了价值,这让刘鸿生心里更加高兴。

1956年,国家施行公私合营制度,刘鸿生表态全力支持,并带头将刘氏企业价值2000多万元的资本的企业财产施行公私合营。

有人曾问刘鸿生:

“你舍得吗?”

刘鸿生意味深长的说:

“在过去哪一个资本家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呢?即使他侥幸成功了,谁又知道他的子孙命运如何呢?现在公私合营了,可以由国家派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来掌握大权,不是更好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刘鸿生接受公私合营

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的胡厥文评价刘鸿生:

“明察秋毫,恢恢大度。创业惟新,不封故步。细大不捐,勤攻所务。爱国心长,义无反顾。”

1956年9月30日,刘鸿生弥留之际将四子刘念智叫到床前嘱咐:

“我生平担心的有两件事,一件是怕企业倒闭,另一件是怕子女堕落,在我死后抢家当。现在这两件事都由共产党给我解决了,企业不会倒闭了,子女不会堕落了。我可以安心离开你们了!”#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