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绝对收益和科技股投资这两个看似完全不相关的事物,在锐懿资产的沈怡身上得到了结合。在TMT行业沉淀多年后,她把眼光瞄准在科技赛道中实现绝对收益,并尝试在一个月度开放申赎的资管计划体系框架中同时满足客户千人千面的投资需求。今天,让我们走进她的投研世界,一起聆听这位科技狙击手内心的声音。

2024年是沈怡入行的第13年,过去,她只有两份工作经历。第一份是在兴业证券研究所做计算机行业的卖方分析师,为期3年,第二份是进入银河基金,从一名买方TMT行业研究员,成长为科技价值股的狙击手,买方投研的这段周期恰好是10年。现在,立足于其多年沉淀的科技类主动多头组合筛选体系,她把自己锁定在服务机构和个人的科技投资改善型需求上,目标是批量交付精装修的带“数字经济风格标签”的绝对收益产品。

在选股层面,沈怡有几个特别之处:

1)她投资的根基大部分建立在纯粹的年报理解上,认为从绝对收益角度,真正大级别的投资机会都在年报中,这是首先要把握的送分题;

2)对于趋势中的机会,更关注少部分的产业链环节,他们往往是一些能批量诞生在主业上持续经营超过完整七年公司的赛道;

3)在产业大周期的机会中,立足个股精准捕捉上下游传导中的确定性,这也让科技投资变得越老越值钱。

由于不做行业轮动和个股分散,组合会很集中,她淡化了宏观策略,也降低了在趋势上的筹码,只把仓位放在利润明确的个股机会中做精细化的管理,权益的常态是4-5个科技股,且把仓位控制和左侧建仓的大开大合的技术体现在严控产品止损线的管理流程中。

和沈怡的交流很有趣,让我们从一个视角看到绝对收益和科技股投资如何结合,她对许多问题的回答,也有许多“反常识”的思考。

以下,我们先分享一些来自她的投资“金句”:

1. 我是科技价值股的狙击手,且,命中注定和绝对收益结缘,且,不能做行业轮动和分散投资,且,我没有发展从成长出发的选股标准和体系。

2. 时间不能用来战胜,只能去膜拜和感恩。

3. 对于目标收益而言,年报是送分题,我们先拿可以拿的分,后来回溯,会发现其实真正的投资机会也都在年报里。

4. 发现并持有价值股是很有钝感的一项技能,同样,了结价值股的头寸也需要充分的理由,中间那一段暴露给持有人的震荡横盘过程,是区别专业选手的核心指标。

5. 科技投资,前期个股研究的深度和投资经验的时间跨度是壁垒,后面其实是越老越香的,有点反直觉。

6. 当行业的利润向明确的个股集中,我要用决定性的仓位来把握它。

7. 从向市场输出的角度,如果让我给自己画个像,我只是那个为持有人选出4~5只科技股且守住止损线的科技权益投资经理。

8. 提高自己认知的唯一办法,是“接受实践对假设的持续检验”。

科技价值股的狙击手

朱昂:能否先谈谈你的从业经历,以及在不同阶段中,是如何一步步理解投资的?

沈怡投资,是时间的价值,时久而美。

很多人看了这句话,第一反应是怎么这么熟悉,这难道不是19岁兴证全球基金第12次摘得金牛公司大奖的主题词吗?

是的,今年是我从兴业证券研究所入行后的第13年,对投资的理解也化成了同样的体会。2011年,我赶上了兴业证券上市后战略性投入证券研究的黄金时期,从一张白纸的懵懂走进了最纯正的价值投资的殿堂,耳濡目染,日日精进,也是在兴证当一个卖方分析师的从业经历,让我结识了三地的投资大咖,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也积攒下一个至今都能拿来当谈资的朋友圈。

回头看,从走向投资成熟的角度,卖方是我的婴幼期,而我在银河基金做买方研究员的时光,则是掉进了福缸里。一是银河有着雄厚的股东背景,让我背靠大树;二是我幸运地完成了连续32个季度不间断的组合记录,积累了在9年的跨度里用同一种投资方法去观察自己的机会,为我敢于进入绝对收益的战场提供了充分的数据支撑和心理训练。同时,我在研究上的战绩也同步进入了银河基金持有人的净值里,在残酷的市场中,真正理解了“研究驱动投资”的现实意义。

2024年,是主动投资面临量化多年挑战后的年份,我想表达的是,“主动多头”这一历经几百年考验的投资方法,依然是行业的顶梁柱,它所承载的受托资产的规模不会消失,只会更大、更强、更纯粹。

在走过人生职业生涯的第一个12年后,带着敬畏,让我离市场更近一点。

朱昂:你长期专注于科技股的投资和研究,能否谈谈你是如何做科技成长股投资的?

沈怡朱总确实是一语中的,第二个问题就直奔主题。

我长期专注于科技个股的研究,12年未变,期间,也有接手交通运输和纺织服装的阶段。但真正花费我大把时间的,是系统性思考全市场股票分类的方法论问题。

从结果上看,我清晰地知道,哪些是我能吃饭的看家本领,哪些是有点跨界但也能掌握的标准技能,哪些是只能为K线鼓掌但并不适合我的禁区。

我的答案是直接的:

我是科技价值股的狙击手,

且,命中注定和绝对收益结缘,

且,不能做行业轮动和分散投资,

且,我没有发展从成长出发的选股标准和体系。

我理解的价值是去讨论公司在行业中的确定性,而“成长股”这个说法,是在不确定的市场里试探估值和未来。价值可以讨论,同时在逆向投资中,价值的属性也有利于在可控的定价区间内在左侧建立起有效的仓位,所以无论是研究还是投资,我都把价值的挖掘和把握定在我工作70%的权重之上。从组合管理习惯角度,在同一子行业内我也会在交易盘内配置确定性的成长,基于实现长期收益的考虑,这部分的头寸我会每年了结并在下一个年度重新思考并建仓。

简单一点说,我喜欢巴菲特和芒格,也崇尚经典的价值投资的原教旨主义,对于我的职业生涯,唯一不同的是,我要在中国的语境中和科技的范畴内精准实践价值投资。

相对公募中的纯粹的科技成长型产品,我想为委托人提供的是更加集中但恒温的选择。

时间不能用来战胜,只能去膜拜和感恩

朱昂:科技股的产业趋势变化很快,你是如何捕捉产业趋势的?

沈怡这个问题有难度,我来拆解一下,从投资和研究分开说。

一、从投资角度看问题

科技股是指二级市场,产业趋势是指科技类公司的经营反应到科技行业上的整体数据,股价和经营在时间的关系上很复杂;这里面是四种状态,

(1)股价慢趋势慢

(2)股价快趋势慢

(3)股价慢趋势快

(4)股价快趋势快

我的理解是,在双快的阶段,交易上可以尝试,但很难重仓捕捉。

这一特点带来了科技股的尴尬。

在经典的投资理论中,决定长期复合收益的关键要素是有效仓位和持续时间,双快意味着天然劣势,只能归结于运气,恰恰是我希望规避的。从投资的角度看,我只是产业趋势的旁观者,并不是捕捉者。形象点,在科技的田里种庄稼,常态是一个季度内打雷下雨几十次,且经常常年冰冻结霜,到了夏季,蝗虫泛滥,想要有点收成,不那么简单,苦日子久了,我也知道自己做不了天气预报,只能管住暖棚里的菜。

上面四种阶段里,第四类删除,前三类可以分类实施,第一类是理想的配置盘,第二类是理想的交易盘,第三类虽然属于补一枪,也不能忽视,在超级的熊市年份,第三类配合低仓位,在绝对收益上也有奇效。

二、从研究角度看问题

如果是纯粹的研究,我就大胆的多了,直接反映在敢于对5~7年以后的场景做想象,针对这一轮的数字经济,更明确地,是对3D-XR的交互场景和应用开展前瞻性布局,通过自己实际的体验,购买,拆解,甚至是尝试自己写小说,创造虚拟角色、剪辑视觉效果,不断积累可以讲的明白的科技体验和对投资方向的判断依据,一方面降低投资者自己从头开始的难度,第二也建立我对产业链的从业者和冠军公司的深度认知,社会中是存在精细分工和能力圈的,正是因为亲自尝试,小马过河,才能获得一手信息,从而帮助自己在投资中独立判断。

对于研究或者DEMO性质的尝试,我划了一条清晰的界限,第一是不跨越实业和投资,亲自尝试是为了点到为止,始终敬畏专家;第二是条件成熟了,及时帮助我的客户建立同等级别的认知,让我踩过的坑和得到的收获和更多人分享、讨论,也是一起实现更好的投资结果。

总结来说,我从研究中深度捕捉产业趋势,但是对待趋势投资这种具体的投资实践,我是规避的。

朱昂:不同的产业趋势也有不同生命周期,你会有偏好的生命周期吗?

沈怡这个问题顺着上一个,也找到了答案。既然我喜欢慢趋势和慢股价,那么我对周期的偏好就是中后期了。如果把一段完整的产业生命周期等效于120岁的完美人生,我喜欢那个从50岁开始发光并走过90岁的阶段。

成长期的闯荡变成了成熟期的醇香,并,历久弥香。

是的,微微的银发才美,时间不能用来战胜,只能去膜拜和感恩。

把握年报中的送分题

朱昂:你在选股的时候,会看重哪些因素?

沈怡首先,我只看年报。

展开解释一下,这句话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不同投资者的信息环境天差地别,上市公司年报是对所有人都公平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信息。二是科技板块预期变化太频繁,我们锚定的是年报不是预期。三是针对选股出发点是图还是基本面的方法论体系选择,最终都是服务岗位要求,要解决“能找到”的问题。对于目标收益而言,年报是送分题,我们先拿可以拿的分,但后来回溯,会发现其实真正的投资机会也都在年报里,反而是一种质朴的捷径。

其次,对于趋势中的机会,更关注少部分的产业链环节,他们往往是一些能批量诞生在主业上持续经营超过完整七年公司的赛道;

最后,它是任何做价值投资的同行也可以认同的股票,也就是在中长期的经营数据上能够体现出优秀企业的特征。

朱昂:科技股的跟踪非常重要,你是如何跟踪持仓的?

沈怡这是一个悖论。

一方面,需要跟踪的还不够成为持仓;另一方面,能成为持仓的并不依赖跟踪。

发现并持有价值股是很有钝感的一项技能,同样,了结价值股的头寸也需要充分的理由,中间那一段暴露给持有人的震荡横盘过程,是区别专业选手的核心指标。

朱昂:科技股的波动很大,你是如何应对高波动的?

沈怡高波动的那段并不是价值股的可投资阶段。我只能说,定价的不充分、认知的不完整,不太会持续发生,如果明确是那个王冠上的科技公司,筹码永远向它靠拢,世界永远围着它转。

要补充的是,对注定宽幅震荡的阶段,资管计划相较于标准公募产品的条约,本身在仓位和集中度上有一定灵活的优势,这一点,他确实是为了改善持有体验而生的。

朱昂:你是做绝对收益的,大家提到科技投资总觉得大起大落,如何把科技股和绝对收益结合在一起呢?

沈怡这个是特别想和未来的目标客户做说明和解释的地方,我也很愿意直接分享我的干货,甚至怕大家在这点上对我没有认知,篇幅有点长,希望大家耐心。

首先,科技投资的整体胜率天然偏低,在绝对收益的产品线图谱里面,它是最难的一块,鱼骨头的刺比较多,有耐心坚持的是少数。绝对收益的实现方式有很多,尤其是年化4%以下这部分的需求其实并不一定要科技加持,如果您本身只是冲着绝对收益去,首先要选的是固收或低波型的成熟产品,有了体验度以后作为补充可以慢慢了解我。

其次,板块低胜率的直接结果就是科技投研从业人员在第一个周期里存活的比率普遍较低,没熬到可以去结合的那个时间,造成股价中多杀多的时间段占比特别高;我在这一块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如果您经常自己直接交易科技类个股并长期大幅亏损,或者发现自己不善于买卖科技型赛道公募,我尽力给您一个标准的打包方案,降低您的痛苦。

第三,FOF类资金的配置中我有独特性。如果您的自营组合中想完成对科技的配置,ETF不能取代我。一是科技ETF的指数成分很难做,大科技的标的接近1800只,细分程度远远超过30个A股行业划分,颗粒度和精细度要求都更高,方法千人千面;二是个股研究也很难,基本面讲清楚的难度本身就不止3倍,估值和驱动因素的干扰更多,想通过简单拉表格画同步或滞后曲线的方法很难如愿,但是也有好处,这恰恰是机器不能替代人的地方。科技的卖方经过长期的沉淀,已经做好了深度的跟踪覆盖,但确实到了真刀实枪的阶段,资金配置方的甲方是需要我作为一个买方中的乙方提供服务的。

前面三点是讲困难,后面我讲我的方法:

1) 用好科技十年一次大周期这个换代规律找窗口期,获得时间上的提前量;

2) 把握年报这个送分题;

3) 绝对收益的来源,是研究清楚个股属性中的上下游传导规律,这个在传统行业更直接,科技的伪装性更强,但不是做不到;所以科技投资,前期个股研究的深度和投资经验的时间跨度是壁垒,后面其实是越老越香的,有点反直觉。

结论就是,科技要想躺平状态获得绝对收益比较难,可以考虑找一个专注度高的老投研去定制一份灵活配置型的纯科技资管计划,这也是我的职业归宿,专注管好只投4~5只科技股的专户合约是我职业生涯下半场的唯一追求,这里面的主要技巧在于权益暴露度的切换节奏和左侧建仓的战术水平。

把仓位集中在把握最高的少数个股中

朱昂:能否分享一下一两个有代表性的投资案例?

沈怡当年还在做卖方分析师的阶段,我聚焦过医疗信息化这个行业,当时也诞生了好几个十倍股。

进入买方之后,我从底部把握了金融科技龙头和工业自动化龙头,且,聚焦单边上涨期向投资平台做了重点推荐。如今,股价的运行区间验证了我的定价体系的有效性。

我的投资风格是清晰且持续的,敢于在底部重仓,并喜欢用70%的个股仓位做行业组合的压舱石。

当行业的利润向明确的个股集中,我要用决定性的仓位来把握它。

朱昂:在组合管理上你是怎么做的?

沈怡很简单,我的组合重点聚焦前三大,也仔细思考1~3个的替补席。

针对前三大,这是我十年来实战中的结晶,我摸索过三种标准配置方法:

(1)70%-20%-10%;

(2)40%-30%-30%;

(3)10%-10%-10%-10%

-10%-10%-10%-10%-10%-10%。

其中,“7-2-1”适配只选一只股,“4-3-3”适配只选一个赛道,“10个1”已经被我删除。

从向市场输出的角度,如果让我给自己画个像,我只是那个为持有人选出4~5只股票且守住止损线的科技权益投资经理。

如果机构资金想在这部分标准仓位外定制自己的大类资产配置方案,那么就需要独立发起一对一的资管计划来实现了。

朱昂:如何保持对新趋势和创新的敏感?如何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

沈怡这两个问题我一起回答。

首先,我对新趋势和创新不敏感,我要自己去做过一遍,且持续对比过,且等趋势过时才会去真的考虑投资。

其次,提高自己认知的唯一办法,是“接受实践对假设的持续检验”。

朱昂:在你的从业生涯中,有什么飞跃点吗?

沈怡很残酷,从来没有出现过,我总是久觅不得且几经反复,忘记了,却突然有了结果。

朱昂:如何展望接下来的市场,有哪些你具体看好的方向吗?

沈怡我不关注市场或者Beta,我已经有了心目中看好的一批标的,持有人会在资产管理计划中看到它们,我会事后解释我一个季度前的持仓并保持较长时间的持有。

我看好任何赛道和产业阶段中那个唯一胜出的公司,如果它不唯一,退而求其次,我努力找到接近唯一的那三个同行业的候选公司。

- end -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刘 辉 银华

刘 辉 东方红 | | | |

| 东方红 | 中信保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民生加银 | 东方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 | | | | |

| 王奇玮 | | | |

中银 | 中信保诚 | | |

| | | | |

| | | | | 吴

吴 | | | | |

| | | | |

| | | | |

| | | 徐志华 | |

| 许 | | | |

| | | | |

| | | | |

| | | | |

| | | 袁 航 | |

| | | | |

| 富国 | 农银汇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山 | | |

| | | | |

| | | | |

| 朱 赟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