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下这段文字时正是月黑风高之夜。黑夜可以放飞我们的无边思绪,但我们的视野也会因此而大大受限,自然也会限制我们远行的脚步。人文地理学之父段义孚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黑夜会极大地降低人的视力。人们失去了控制环境的能力,感到自己容易受到伤害。"经验告诉我们,黑夜往往意味恐惧升级:战争常会在黑夜发起;犯罪分子常会选择在黑夜行动;黑夜还是推高一些事故的重要自然因素。从这层意义上讲,我们津津乐道的那些知识,正是人类长期以来对抗恐惧所形成的经验结晶。

作为人文地理学的开山之作,在《恐惧景观》一书中,段义孚以随笔方式探讨了恐惧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和成因:他描述了流行病以及超自然幻象所造成的恐惧,乡村和城市中的暴力和恐惧,对干旱、洪水、饥荒和疾病的恐惧,以及恐惧景观形成后灌输给民众的方式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恐惧景观》,

[美]段义孚 著,

译林出版社出版

在段义孚看来,有人的地方,就难免有恐惧。人与地理的结合,这便构成了恐惧景观的基本内涵。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周尚意的解释简单明了:"地理学是否有文化,取决于地理学界是否有一批人,从文化的高度来审视人类的各类活动。《恐惧景观》就体现了这种思路。"

恐惧是否有先天性基因?段义孚没有急着作答,而是借助了一个"视崖"心理学实验阐明:婴儿出生越久,越可能拒绝去爬用一块玻璃遮盖的垂直的缺口,即便是在母亲不断鼓励的情况下。这里的"出生越久",意味着婴儿获取知识的机会可能越多。这从侧面印证,人类恐惧的基因更像是后天培养或者"驯化"的结果。或者说,恐惧本身没有先天性基因,人类产生的那些应激反应,更大程度上源自后天生活经验潜移默化的结果。

段义孚从人文和社会学角度分析了人类恐惧发展变迁的路线图。虽然恐惧并非与生俱来,但反观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恐惧始终如影随形,一直伴随人类左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类对森林充满了恐惧,许多神话传说中的鬼怪都藏在森林里。"把邪恶属性强加到动物身上是一种极为自然的做法。魔鬼就常被人们描述成有爪子、鸟喙和尾巴。时至今日,我们仍会把那些为人或做事残暴的人称为‘禽兽’"。数万年前,虽然人类率先从树上走了下来,在万物竞争中最终取得了优势,但生活在森林中的人类曾长期面临猛兽威胁却也是无法抹灭的事实。正是出于对丛林生活的恐惧,人类学会了抱团对抗,其结果却是去森林化。远离森林,人类虽然可能因此减少食物获取来源,但人类开辟了新的生存路径,发明了全新的生存方式,这便有了渔业和农业,乃至今天的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房子在许多时候被文学作品描述为遮风挡雨之所,然而这只是房子的功用之一。在更遥远的时期,房子还是人类用来抵御大多数野兽和毒虫侵袭的重要手段。段义孚指出,"房子是一个有界限的空间,它有供人进入的门,必须得到保护"。从现代法律意义上讲,房门是公域与私域的界限。而房子又是城市的基础。以今天视角看去,城市就像是人类抱团取暖抵御恐惧的结晶。与一般动物社群属性截然不同,人类的社群生活具有更强的组织性和包容性,政府与国家是人类社群对抗各种恐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在抱团取暖的生存法则中,法律的意义不仅仅是规范社会秩序,还在于以最低成本方式最大限度消除普遍恐惧,从而实现人类彼此间的和平安定。段义孚在这里着重举了18、19世纪的欧洲通过严刑峻法对抗犯罪分子的例子。那时的欧洲流行以公开绞刑方式震慑犯罪分子,结果公众强势围观,甚至因为围观人数实在太多造成踩踏,比如1807年的一次绞刑,27人因踩踏事故丧生。历史经验表明,严刑峻法对犯罪分子的震慑作用十分有限,对抗人类自身恐惧显然需要更多智慧。

那么,城市是否就是人类对抗恐惧的最终归宿呢?段义孚显然并不这么认为。在这里,他又列举了噪声恐惧,还有城市发展面临的诸多新问题,比如火灾:"南宋都城杭州甚至比开封还要拥挤,几乎没有一年这里不发生大火灾的。为此,当地官员不得不在闹市区建起瞭望塔,日夜有人守卫,一支由3200名战士组成的小队也得以成立,一旦发现城内城外有地方起火,他们就会紧急出动。"相较于丛林火灾的"天意",城市火灾更多源自人为,消防组织最终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标配"。城市钢筋水泥森林为人类提供了遮风挡雨的庇护所,但在火灾中往往又会成为人类自身的囚笼。当然,城市给人类带来的新恐惧远不止这些,比如车祸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随着知识积累的增加,我们的担心与忧虑往往会越来越多,正所谓无知者无畏。段义孚说:"我们既在寻找安全,又对外面充满好奇:不仅人是这样,所有的高等动物都是这样。"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好奇心驱使我们不断远足与寻找,远足与寻找会推动文明进步,同时也会滋生新的恐惧。为应对新的恐惧,人类又会通过经验积累与尝试,不断寻找抵御恐惧的办法。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悲剧是,为了不断抵御恐惧,人类常借抵御之名发明新的恐惧,比如核武器。

相较于自然界造成的恐惧,人类面临的一大恐惧很可能源于自身。战争可以看成是人类自身对抗手段中最为极端的方式之一。而一些人的所谓恐惧也可能成为他人的灭顶之灾:"1871年某一天深夜,在洛杉矶一个村庄约有20名熟睡的中国人被射杀和绞死。中国人不可能通过上法庭来讨回正义,因为西方陪审员固执地认为:‘中国人生性就爱说谎’。"这不是战争,这是赤祼祼的种族歧视,战争是对抗,种族歧视往往演变成强者对弱者的屠杀。

对抗恐惧是人类适应自然的动物属性,人类今天所形成的那些经验知识,是直接或间接对抗恐惧的结果。但并非所有对抗都必须采用极端手段。为应对历史上的那些恐惧,人类进化出许多有趣的生活文化,进一步拉开了与丛林动物间的距离,比如握手、入殓、吃饭等,一些激烈对抗甚至演变成了体育运动项目。

永远不要奢望没有恐惧,一个没有恐惧的世界是乌托邦。我们没有办法彻底消灭恐惧,或许可以这样说,只有恐惧,人类不会有未来,没有恐惧,人类也不会有未来。恐惧是人类从混沌走向秩序的动力,也是人类从无知走向有知并发现新的未知的源泉。

作者:陈 斌

文:陈 斌 图:视觉中国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