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故及其出处
典故:1、一门四进士;2、“维民所止”案;3、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出处:古诗文网《查慎行简介》。
参资:古诗文网《舟夜书所见赏析》。
二、青少年时受教良好,诗名远扬
查慎行〔1650—1727年〕,初名嗣琏,后改名慎行,字悔余,晚年号初白。杭州海宁人。他深得圣眷,是以布衣入值南书房的著名诗人。
查慎行出身书香之家。父为生员,母为诗人,有诗集百卷。他天资聪慧,受教良好,诗名早著。五六岁即作诗, 10岁作《武侯论》,洋洋数百言,乡贤范骧夸为“旷世才”。
他师从学者黄宗羲学经史,又学诗法于诗人钱澄之。18岁作诗,有“绝奇世事传闻里,最好交情见面初”佳句,诗人黄嘉溆赏识,并将小女嫁他为妻。
时值清初,时局未靖,其父尚存观望,不让他急于科考。20岁,他为生员后,便出门远游,遍历华中、华北、东南各地,又从军西南,讨伐吴三桂残部,经过风雨,见过世面,也写下大量诗作。
这期间,他广交贤才,请教名流,又得到诗坛领袖朱彝尊提携,诗名远扬,名噪一时。
三、赴京求发展,受聘相府为馆师
康熙24年〔1685年〕,著名词人纳兰性德英年而逝后,其父大学士明珠在悲伤之余,急于给次子揆叙找名师,以促其早日成材。这时,查慎行诗名远扬,经人举荐,大学士明珠选择为馆师,教授揆叙。
当时,他37岁,纳兰揆叙13岁,一个倾心传授,一个专心向学,师徒情深,教学相长。
揆叙聪明好学,品学兼优,19岁即为三等侍卫。他得力于查夫子所授,兴于诗词,长于时文,所奏无不称旨,很快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兼翰林院事。
他和相府一直关系良好,还留下不少与明珠父子唱和的诗章。直到后来,他病退时,揆叙为报师恩,还赠千金以建宅。不过,他感其情重,坚辞巨款,往返再三,仅受百金,归家后,建宅初白庵,著述休闲。
这期间,还得说说他改名之事。康熙28年,受洪升“国恤张乐”案牵连,他被革除“生员”学籍。朝廷立法的严厉,让他知道,身为诗人,必须谨言慎行,否则将会身败名裂。于是,他焚毁以前的诗文稿,并郑重改名“慎行”,一切都从头开始。这正在他得到圣眷,获得殊荣,持久不衰的原因。
四、深得康熙圣眷,以布衣入值内廷
康熙41年〔1702年〕夏,查慎行长子查克建以进士入仕,任直隶束鹿县令,他赴保定,寓住其子衙署。
其时,康熙南巡回銮,驻跸德州,向随员打听查慎行,山东巡抚李光地在场,便以查氏人品学问入奏。查慎行遂奉诏赴德州,康熙召对,甚是满意,赐“程子视箴”御书一幅。
康熙回京后,又召查慎行入殿,与人同试八股文《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再试《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论》。御览定夺后,康熙下旨:“查慎行,著每日进南书房办事。”
无功名无官职的布衣,仅以词臣身份入值内廷,在有清—代,查慎行是破例而著录在册的第—人。科举时代罕见,荣耀之至。
不久,经大学士陈廷敬推荐,康熙再次召查慎行等12人同试,结果,查慎行与其高徒纳兰揆叙,包揽了前两名。
第二年元月,康熙又破例,特授查慎行翰林院编修,并赐石山绿砚。
这一年,查慎行54岁,会试中贡,又殿试获进士第5名,他才登科入仕,有了正式授官的资格,而任为庶吉士。到这时,他查家兄弟三人及其长子俱登科,“一门四进士”,家族鼎盛,荣耀全国。他赋《廿一日赴畅春苑谢恩恭纪》,以谢皇恩。
以后十几年间,康熙每次出巡,都令他随驾,记述游踪,歌咏寄兴。每次归来,大臣们所作,则由康熙御审定等,而查慎行的诗,总被钦定第一,俱得赞赏,深受器重。康熙44年,随驾至古北口,天气雨雪,他戴青毡大帽,康熙见之,笑曰:“查某风度雅尔,堪为儒臣之冠。”还撤御膳以赐,他作《雪中戴青毡大帽上顾见大笑口占纪之》。回京后,康熙又御书“敬业堂”,赐他作居家匾额。
康熙52年〔1713年〕,他64岁,因患风疾,乞求长假获准,辞行时作《七月朔长假出都诸同年同学祖饯于广宁门外即席留别》,而离京归里。
五、晚年居家著述,横遭飞来之祸
查慎行归里后,筑建业堂,居初白庵,潜心著述,人称初白先生。
归家十几年间,他完成《建业堂诗集》58卷、《江西通志》170卷、《庐山志》8卷和《鹅湖书院志》3卷等巨著。
雍正4年〔1726年〕,其二弟查嗣庭犯“维民所止”试题案,他以“家长失教罪”被捕入京。在此案中,查嗣庭兄弟子侄妻女,老老少少,包括童仆上百口,自杀被杀、流放客死,几乎殆尽,独有查慎行因为“谨言慎行”,在雍正审查他的诗集时,也叹息说:“查某忠爱眷眷,固一饭不忘君恩也”,而与其两子,被释放。
五月,查慎行南归,感怀鼎盛家庭毁于一旦,郁郁不乐,途中中暑。归家之后,又患脾泄。八月,一代大诗人,病重去世,享年78岁。
六、查诗内容丰富,独具艺术特色
查慎行是高产诗人,一生诗作万首,而焚毁、失窃与删废过半,自审得4600余首,编为《建业堂诗集》58卷,等等。
他的诗,多山水记游,记录了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描写各地风光旖旎的山川风物、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反映康雍年间的社会生活,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他的写景诗《舟夜书所见》,语言清新明丽,意境奇异美妙,为五绝极品,入选小学教材。
他的诗,也有不少描写农民的困苦生活,并对造成困苦的原因,也作了具体的披露,内容比较深刻。
他的仕宦述志诗,内容繁多,内涵丰富,他经历了盛衰荣宠,阅尽世间百态,饱尝人生辛酸,而他乐观自信,冷暖自知,从不怨天尤人,具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心胸。
他的诗,兼学唐宋,宗宋为本,而学苏陆,自然质朴,感情真挚,想象丰富,意境开阔,有的气势雄壮,有的细腻自然,诸体具备,多彩多姿。
他的诗,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体,又善用白描手法,不事雕琢,境界浑然天成,内容含蓄隽永,独具特色。
他著作丰硕,成就卓著,名列诗坛“清初六家”,为继朱彝尊之后的东南诗坛领袖。
七、《舟夜书所见》赏析〔上〕
《舟夜书所见》是查慎行的一首名作,具体写作时间不详。这—天,诗人夜泊河上,在舟中过夜时,有感所见景物,写下这首五言绝句。全诗为: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可译为:
漆黑的夜晚没有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零零的渔灯在茫茫夜色中,发出萤火虫一样的微亮。
—阵微风吹来,河水漾起细细的波浪,那渔灯的一点倒影随波闪烁,又好像无数星星散落在河面上。
八、《舟夜书所见》赏析〔中〕
这是一首写景诗,为五绝佳作,语言优美,笔法高超。诗中描写的景物,前两句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上,亮出一点渔灯,黑白对比,反差分明;后两句又好似一幅速写,抓住一阵微风吹皱河面的瞬间,将渔灯的一点倒影,勾勒几笔,便幻化成满河闪烁的星星,尽管转瞬即逝,但是神奇美丽,妙不可言。
很显然,前两句描写静景:黑夜舟中见渔灯。首句,写两个意象,以“月黑”突出“渔灯”,意思是:在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的黑,只有渔船上的那一盏风灯,孤零零的闪现着一点微光。暗色与亮色形成句内对比,黑白分明,意象突出,意境幽静。
第二句,也写两个意象,以“孤光”与“一点萤”,进行比喻、兼句内自比,渔灯一点,在漆黑的河面上,孤零零的闪现着,好像萤火虫发出的一点微亮。两相比较,形成意象叠加,从而,更突出了意境的幽静、单调、孤寂,并透出诗人的一丝茫然的天奈。
后两句则描写动景:孤灯倒影闪烁的瞬间美景。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是说,一阵清风吹来了,微微的风漾起一簇簇细微的波浪,打破了环境的幽寂,带来了一丝舒适的生气。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诗人用一个“散”字,将那倒映水面上的渔灯孤光,借助上句的“微微风”一吹,便随波逐浪零零星星地散开来,幻化为满河闪烁的星星,美丽浪漫,安逸宁静,构成了一幅“—点萤对满河星”的奇异美妙画面。不难想像,正当心怀茫然的诗人,一看到这样神奇的画面,心情该是如何的兴奋?
由此可知,诗人就是这样,以“舟夜所见” “夜”为背景、“渔灯”为中心、“散”字为诗眼,敏锐地捕捉住“风簇浪”的瞬间一瞥,从而把三者艺术地“书”出来,便构成了灵动美妙的画图,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享受一堂生动形象的美学鉴赏课,并给人以心灵上的启示:黑暗中的这点光,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只要有了这一点点光,就能给人温暖、给人希望,让人有了继续前行的勇气。
九、《舟夜书所见》赏析〔下〕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白描手法,赋形写意,以大景衬小景、以暗景衬亮景,黑白对比,动静结合,将黑夜、渔灯,幻化为萤光、星河,不事雕琢,不施色彩,笔墨简洁,语言精练,意象鲜明突出,意境奇异美妙,诗情激荡,令人神往。
诗人还采用了对比、比喻手法,对比鲜明,比喻形象。全诗在整体上,先写静景“—点萤”、再写动景“满河星”, 采用动静结合、两相对比的手法,在前面幽寂的氛围中,勾勒出后面灵动的画图,从而,创造出神奇美妙的意境,细腻生动,形象逼真。同时,“—点萤与满河星”,如果就各自单个意象而言,又都是比喻,“—点萤”的本体是“渔灯”,而“满河星”的本体,则是“渔灯散落在细浪上的倒影”。
在句中,也有对比,如首句,有“月黑与渔灯”的黑白对比;第二句的“孤光与一点萤”,是比喻关系,也存在比较〔对比〕关系,从而形成双重意象叠加。
总之,这首五绝,内容隽永,笔法高超,生动形象,令人神往,是诗人的上品,也是古典诗歌的佳作。陈存选2024、03、31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