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落霞琴,寥寥山水扬清音。”唐代皮日休的这一句描绘山水清音的诗,其意境之悠远、韵味之深长,令我尤为钟爱。

大地,这位慈祥的母亲,以其广袤宽厚的胸怀,孕育着崇山峻岭、江河湖海、万千生灵以及繁茂草木,生动地展现出其内在的灵秀与勃勃生机。

我们不妨攀登山巅,深入密林,去领略那蜿蜒曲折的溪流、静谧清澈的泉眼、形态各异的奇石,无论多远的秘境,皆可足履亲临。

当我们在宦海浮沉中遭遇挫折,生活陷入困顿,内心充满沮丧与困扰之时,不妨邀约三两知交,步入山林,拨开丛草,席地而坐。

携带来的那一壶浊酒,此刻便成了排解愁绪的良伴,直至饮尽最后一滴。

酒酣之际,众人相倚而眠,尽管肢体交错,内心却无比舒畅,仿佛所有的烦恼与疲惫都已消融在这山野的宁静之中。

置身山水之间,我们得以暂时抛却尘世的机巧算计与忧虑挂怀,让心灵沉浸于大自然的无言教化与纯真怀抱。

如此,便能在山水的洗礼中寻得无边的逍遥与至真的乐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唐·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一生际遇坎坷,倘因过失受贬,本属常理之中,然其性情刚直,竟因冒犯权贵而两度遭贬,此般境遇,实难心平气和。

再度被贬之际,适逢与裴郎中同遭召回长安旋即同命相连,再贬他乡。两人可谓命运多舛,同为天涯沦落之人,感同身受之下,遂赋诗以寄慨。

乱军交白刃,一骑出黄尘。汉节同归阙,江帆共逐臣。猿愁歧路晚,梅作异方春。知己酂侯在,应怜脱粟人。”此前刘长卿已曾为裴郎中践行,此次再送,心中悲悯之情倍增。

黄昏时分,江岸笼罩在一片淡淡的哀思之中,猿猴啼声悲切,穿透日暮的静寂,低低回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送行的人群已然散去,唯余江水悠悠,裹挟着一抹苍茫暮霭,缓缓漫过心田,留下一人独对别离的空寂。

此情此景,恰如“人伤心,水自流”,无情江水默默东流,对照着内心难以排解的离愁,越发凸显出孤独与无奈的深切。

再看那即将远赴贬所的裴郎中,行程遥远,其艰辛尤甚于己,令人格外挂念。

青山连绵无垠,江水迢递千重,孤舟一叶承载着他驶向渺不可测的远方,思绪随之飘向万里之遥。

青山万里一孤舟”之景象,与先前流淌的江水遥相映照,既映射出裴郎中前路的孤寂之旅,又寄托了诗人无比真挚且绵绵不绝的惜别情愫。

山水间流淌的清音,伴随着每一程山水,仿佛诗人细腻敏感的心魂陪伴挚友直至吉州。

犹如李白对挚友王昌龄的深深挂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全诗如云卷云舒,虽直述其事,却蕴含深意,以江畔送别的实景寓情于景,使得景语与情语交融无间,浑然天成。

刘长卿以凝练雅致之笔触,细腻勾勒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在宁静秀美的画卷中,悄然体味到潜藏的离愁别绪与对友人的无尽思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张志和《渔歌子》

解读这首词,我们仿若置身于一幅色调素雅而秀美的水彩画卷中,从中能深深感受到作者那份淡泊宁静的心境。

唐朝时期,部分士人为求仕进,选择隐居山林以博取朝廷的关注与征召。尽管身处林泉之间,他们内心实则并不平静,始终怀揣着某种功名期待。

与此类人截然不同,张志和是一位彻底摒弃仕途、寄情于山水的真隐士。

因此,该词的整体情绪呈现出恬淡之态,作者心境亦显现出闲适之韵。词的意境清晰传达出词人沉浸于物我两忘之境。

杏花春雨江南”,这一意象象征着古代文人士大夫理想的隐逸之所。身为词人兼画家的张志和,其笔端流淌的是诗画交融的世界。

在这短短的小令中,他巧妙捕捉并生动描绘了江南春雨中的独特韵味与个人内心深处那份淡泊情怀。

如同一位画家挥毫泼墨,张志和为我们勾勒出这样的画面:早春的远山初披翠色,翩翩白鹭自水田翩跹至山脚,粉嫩桃花瓣飘零于碧波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褐色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斗笠,身覆草绿色蓑衣,独驾扁舟悠游于春水之上。

画面色彩明快,意境清新,而作者巧妙地以斜风细雨为背景,使得整幅图景沉浸于朦胧烟雨之中,更显其深远而空灵。

《渔父》词源于民间渔歌,故其格调多清新质朴,语言灵动跳跃,尤为适宜展现超然物外的生活情趣。

张志和此词无论所绘景物还是整体风格,皆可用“清水出芙蓉”来形容,此种清风明月般的艺术格调,恰是中唐以后文人所崇尚的美学理想。

正如唐代皎然所言:“至丽而自然,至近而意远”。张志和正以此种风格传达出自身那份恬然自适、超凡脱俗的高洁志趣。

中晚唐时期国家衰弱,党派斗争激烈,面对如此世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无疑成为许多文人超脱现实、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

词人与画家双重身份的张志和,便选择了归隐江湖,成为一位逍遥的“烟波钓徒”。由此,后世得以欣赏到这首融词意与画境于一体的佳作,其中蕴含的仙逸之气令人陶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唐·柳宗元《渔翁》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运动遭贬至永州,胸中宏图壮志瞬间化为乌有,他承受着政治生涯的巨大挫折,遂将情感寄托于这片陌生而秀美的异乡山水之间。

渔夫夜宿西岩之下,待黎明破晓,起身准备生火烹饪。他以竹筒汲取澄澈的湘江之水,再拾取身边的竹叶竹枝,燃起炽热的火焰。

江水日夜奔流于足下,竹影月色环绕身边,渔夫倚石而眠,旦日只需俯身、抬手,便展开简单而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生活画卷。

此刻方知,永州之水竟如此清澈,竹林竟如此翠绿,不仅洗净了中年人疲惫的双眸,也涤荡了这位因永贞革新失败而遭贬谪的失意者蒙尘的心灵。

红日初升,炊烟随风消散,湘江雾霭亦渐渐退去,而那位渔夫呢?

仿佛伴随袅袅轻烟悄然离去,渔夫消失无踪,宛如仙人般隐入无形。他究竟去了何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忽闻“欸乃”一声,那是渔夫划桨破水之声,原来他已驾舟驶入浩渺江面,融入了那青山绿水的怀抱之中。

回首望去,小舟已行至江心,他遥望天际,江水滔滔向前,昨夜栖身的西岩之上,唯有几片白云悠然自得,随风追逐嬉戏。

此情此景,恰似陶渊明笔下的“云无心以出岫”,一种无拘无束、闲适自在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涌现。

渔夫回首凝望,望那浩浩湘江,回顾自己半生的坎坷历程,观世间风云变幻。

此情此境,正契合那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永州的青山绿水,给予诗人深深的慰藉,使他在心中觅得了久违的宁静。

历经近十年的贬谪岁月,诗人终于不再终日惶恐悲愤,而是能够“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心境豁然开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他初贬永州不久时所作,那时,他仍深感彻骨的寒冷与孤独。

然而,十年磨砺,山水由黑白转为青绿,柳宗元也由孤愤走向恬淡。这是大自然的洗礼,使人得以释怀,放下过往的重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孟浩然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求官不成后,离别故土前往洛阳,并继续南下探访吴越之地,途经现今安徽境内的建德江,以期排解心中因仕途受挫而积聚的郁愤。

舟行至烟雾缭绕的小沙洲畔,暮色深沉之际,离家远行的旅人内心平添了几分新的惆怅。

举目远眺,视野所及之处一片空旷辽阔,直至天际,仿佛连天空都比远方的树木还要低垂。

夜色降临,高空悬挂的皎洁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江流之中,与舟中之人相距咫尺,倍感亲近。

在这广袤且静谧的天地间,原来尚有一轮孤月此刻与自己如此亲近相伴。

寂寥的愁绪仿佛因此得到了一丝宽慰,诗至此处,言尽而意未尽。

此诗描绘了一幅秋江暮色图景,首述舟泊烟渚的羁旅夜景,继而抒发日暮增愁之情;接着转写宇宙之浩渺宁静,以水中近人的明月烘托孤寂心境。

诗中画面时隐时现,虚实交织,相互映衬,互为补充,共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

诗虽短小,却蕴含深厚情感。诗人曾满载多年积淀与期待奔赴京城长安,如今却只能怀揣一腔被冷落的哀怨南下吴越。

此刻,他独立于天地之间,眼前是四野茫茫、江水悠悠、孤月孤舟的景象,那旅途的孤寂、对故乡的眷恋、对仕途的失望、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曲折……种种思绪纷至沓来,涌上心头。

孟浩然的这首五言绝句,巧妙融合了夜晚山水的清幽之音与个人情感的细腻渗透,情景交融,意与境和谐统一,展现出一种自然天成、淡雅有致、内敛而不张扬的艺术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一生仕途坎坷,常以漫游山水、探访名山胜迹为乐,以此自我排解心中的郁结。

一日清晨,诗人攀登破山,步入古朴庄重的兴福寺。此时旭日初升,金光普照,照亮了山间林木,也温暖了古寺的每一个角落。诗人沐浴着朝阳,悠然步入寺中那宁静深邃的禅院。

诗人沿着寺内翠竹掩映的蜿蜒小径徐行,小径曲折回旋,引领他深入禅院后部更为静谧之处。尽头处,花木葱郁之处,便是僧侣们诵经修行的禅房,隐身于一片绿意之中。

面对如此清幽绝美的环境,诗人由衷赞叹,深深沉浸其中,全身心地欣赏这远离尘嚣的景致。

他抬头仰望,只见寺后青山在阳光的照耀下生机盎然,鸟儿在林间欢快地飞翔、歌唱,自由无拘;移步至清澈的水潭边,只见碧波如镜,天地人影在水中交相辉映,澄明空灵。

此刻,诗人顿感心灵净化,俗世纷扰瞬间消散,心境变得空明而宁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此刻,四周的一切世俗声响仿佛都被这宁静的氛围所吞噬,唯有那悠扬的钟磐之声在空寂的山林间回荡,如丝如缕,引领人步入超凡脱俗的境地。

诗人在这空灵的禅音中体悟到佛教禅悦的精髓,心境随之豁然开朗,如同鸟儿般超脱尘世束缚,无忧无虑。

此刻,大自然的喧嚣与人间的杂音皆归于沉寂,唯有钟磬之音,那深沉而悠远的梵音,引导人们步入清静欢喜的精神世界。

显而易见,诗人对禅院之幽美、禅境之超脱的描绘,不仅表达了他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更寄托了自身无法彻底逃离尘世、却又渴望心灵解脱的复杂情怀,引人向往不已。

全诗以细腻生动的环境描绘,烘托出古寺内部环境的清幽超凡,旨在传达诗人所体悟到的禅宗智慧。

开篇展现了世间万物的繁华盛景,而在名利场中奔波的人,面对潭水中的倒影,万千欲念顿然消解。

诗人淡泊名利、心如止水的人生态度,透过这首诗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6】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宋·王安石《江上》

秋日的长江之畔,王安石孑然一身,凭栏远眺。他眼前的江水,悠悠流淌,带走了往昔的繁华与喧嚣。

秋日的天空,阴云密布,却又在风的轻拂下,缓缓撕开一角,露出淡淡的蔚蓝。那抹蓝,带着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痕迹。

雨后的乌云,沉甸甸的,在斜阳的映照下,缓缓移动。

远处的青山,层层叠叠,阻断了前行的道路。然而,当船只转过一个弯,眼前又豁然开朗,无尽的江水映入眼帘,成片的白帆渐行渐渐近。

那一刻,王安石的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仿佛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

他想起自己曾经身居高位,手握重权,却又在变法失利后,选择辞去相位,退居金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的他,或许曾感到迷茫与无助,但如今站在长江之畔,他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与恬淡。

他诵诗说佛,他的诗中,不再有往日的雄健豪迈,而是充满了空明幽淡的意境。

这首小诗,便是他心境的最好写照。

他摄取了秋日的阴云、晚霞、青山和白帆等远景,构成了一幅唯美的画面。那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仿佛是他心灵的投影,是他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他看到了云的低徊,雨的含蓄,山的回环,帆的隐现。这些景物,在他的笔下,不再是简单的自然元素,而是具有了深刻的哲理与象征意义。

王安石站在长江之畔,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他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过去与未来,看到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与变幻无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我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