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即非洲鲫鱼)是1956年从越南引进我国(也称越南鱼,为莫桑比克罗非鱼)【实际最早引入中国的是台湾省,大概是1946年左右,被称“吴敦鱼”】,由于罗非鱼只适合在25-35℃的水温环境,如何越冬成为难题,一直到七十年代中后期才得到解决。1978年又从苏丹引进尼罗罗非鱼(台湾省1966年引进),因生长速度快、个大,杂交培育新一代罗非鱼,再加养殖技术突破。1979年全国罗非鱼产量0.8万吨,到1990年达到20万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人正在捕捞非洲鲫鱼 1979年 董广初摄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与闵行发电厂协作,利用温流水进行高密度养鱼试验,经过半年养殖,在一口726平方米的鱼池内,获得折合亩产42500斤的好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9年 刘心宁摄

湖北英山县地热科学试验站温水池内游弋的非洲鲫鱼。每年试验站都向当地农村提供大量的鱼苗,支援社队发展渔业生产。它具有生长快、肉味鲜、粗生易养等优点,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全世界推广养殖的优良淡水鱼种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1年 柳中央摄

上海水产研究所利用闵行发电厂排出的温水饲养尼罗罗非鱼成功,一年可放养两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养鱼女工在捕捞非洲鲫鱼 1981年 姜可运摄

辽宁发电厂和辽宁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合作,利用发电厂冷却余热水养鱼,取得良好经济效果。1980年产鱼21万斤,除供应本厂职工食用外,还向市场提供了11万斤商品鱼和40多万尾鱼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2年 吴增祥摄

济南市郊区渔场利用山东黄台电厂排出的余热力,高密度养殖非洲鲫鱼获得成功。养鱼水面为2.5亩的50个露天温流水鱼池,去年产成鱼12.5万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3年 郑书福摄

北京市昌平县水产养殖场工厂化养鱼车间和这里饲养的尼罗罗非鱼,利用地下热水养鱼,每一饲养周期(70到80天)可产鱼3万多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 杨宝坤摄

天津市国营水产养殖场进行尼罗罗非鱼越冬试验获得成功。1984年,养殖场和有关部门联营建起了尼罗罗非鱼越冬车间,共四个水池,五亩水面,利用地热资源,使尼罗罗非鱼在我国北方安全越冬,成活率达7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0年 王新著摄

山东临沂市白庄村在自办电厂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利用发电余热饲养热带罗非鱼获得成功。1989年以来,这个村共产罗非鱼28000多公斤,纯收入10多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桥摄

乌鲁木齐河管理处鸿燕水产公司在鸿燕水库中进行大面积网箱养殖罗非鱼获得成功。1991年向市场提供商品活鱼300多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3年 李开远摄

福建漳州市与台商合作创办的永强水产有限公司,利用台湾培育出的罗非鱼,建起450多亩养殖场,所产罗非鱼全部出口,年创产值4000多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凯星摄

黑龙江加格达奇发电厂,利用余热资源和科技力量,引进养殖数万尾原产非洲的罗非鱼、鲶鱼和淡水白鲳等珍贵热带食用鱼获得成功。1994年7月成鱼开始捕捞上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6年 姜恩宇摄

海南益华水产繁殖有限公司投资1100多万元人民币,从台湾引进淡、海水两用的单性罗非鱼种鱼15万尾,经过3年多的繁殖和本土化驯养,已开始向国内市场推出商业性鱼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6年 姜恩宇摄

台湾水产养殖专家陈燕辉(右三)向广西客户介绍单性罗非鱼。陈在海南创办益华水产繁殖公司,建立了单性罗非鱼鱼苗繁殖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南琼海市2003年头五个月水产品产量达到2.46万吨,同比增长8%。其中罗非鱼养殖面积1.3万亩,产量1.08万吨,其中8000吨销往欧美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西罗非鱼产业快速发展,2008年罗非鱼产量20万吨,产值18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成为广西水产业的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