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最近对东北焚烧秸秆进行了报道。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报道,从2018年起,东北开始对农作物秸秆实行“全域全时段全面禁烧”,“三全”要求完全涵盖了秸秆处理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标准高、要求严、手段高。在这么严格的政策下,按说再也不会有一根秸秆被点燃了吧,可是现实却与政策期许背道而驰。

据报道,农民大哥们还是会选择合适的时机焚烧秸秆,以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

焚烧的时间以往是根据东北气候实际和农业生产规律而形成,一般会在秋收后到雪季来临之前,或者在开春耕地之前。

于是,在秋收后到落雪前和谷雨前后,乡里的干部和村里的“屯长”,就到地块巡查执勤,白天晚上都得看着,出一个火点就可能被问责。

除了人工看守,很多地方都增加了技术手段,只要起火就可以被实时捕捉到,所谓的空天地监视系统。

决心之大,投入之高、要求之严,让各级各部门压力都很大,特别是一线的乡镇长和“屯长”们最辛苦。

农民大哥说,秋收后地块被严看死守,秸秆只能在春耕前“找机会”烧了。

有位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算了笔账,秋收后到落雪前约1个月,期间全县仅供应看守干部的餐食费用就需支出十多万元,可能还有交通等其他花费。

你白天晚上都看着,看似没有漏洞可钻,可百密总有一疏,我就在你不经意间把秸秆烧了。

最后是钱也花了,班也值了,秸秆也没了,怎么没的并不重要,总归今年的任务完成了。

为什么种田的人更愿意选择焚烧而不是听专家的建议还田呢?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投入产出比,相对于金钱时间的投入哪个产生的效益高群众就会选择哪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种田的群众不太喜欢秸秆还田这种处理方式,因为秸秆在地里烂得慢下一茬庄稼容易烂根。还有依附在秸秆上的虫卵会造成减产或者增加农药的用量。如果打包运走,会造成土地表层最有营养的土地被带走,对土壤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这是最基本的农业常识,农民大哥知道、“屯长”知道、乡镇长知道,专家肯定更知道,制定政策的人估计也知道。但是,出台的政策就是不知道。

要知道这个世间每一个物体的存在都是有客观规律的,任何脱离了实际和发展阶段的决定,不仅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反而会被传为笑谈。

就秸秆处理当时而言,无论是还田还是离田还是焚烧,都得提前谋划,增加投入,不能为了完成某一个目标而增加群众的不便和负担。

专家表示,当前我们的以户为单位的土地种植模式不利于秸秆大规模无害处理。所以要想更好地让秸秆还田,就要面对现实,多找办法。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具体来说就是让土地耕种权流转,把土地集中起来,增加农机补贴和秸秆还田补贴,让农机和技术发挥出规模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前,秸秆离田主要是用于焚烧发电。而发电厂离田地的距离是秸秆能不能进去电厂的决定因素。现实中,离发电厂远的农田面积是远远大于发电厂附近田地的面积。

所以,秸秆的利用方式还要再开发一些,秸秆饲料、成型燃料、食用菌基料、清洁制浆造纸等等,必须为秸秆探寻更多价值实现方式。

在秸秆禁烧政策上还要实事求是留一些弹性。可以根据实际允许适度、有序焚烧,改禁烧为限烧。

所有的政策和办法都是为了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减少环境污染,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

秸秆禁烧这件事看似简单,但如何执行好却不简单。有时候涉及群众利益的时候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简单的禁止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出台和制定政策时一定不能拍拍脑袋,不顾实际。

拍脑袋制定的政策,不仅损害公信力,还影响了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

还是要多下基层掌握实际情况,当你脚上沾满了田间地头的泥土,也就找到了问题解决之路。

只有双脚沾满泥土,挥手拍的脑门才能更加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