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杨尚昆与刘少奇的儿子刘源聊天时,他突然问道:“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想不通,你说说,当年人们为什么要打倒你爸爸呢?”

刘源被这个问题惊住了,他沉默片刻后,表情复杂地说:“这个问题,我也一直想不通。很早以前我就想问你了,毕竟你对时局和我爸爸更了解,但始终没有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尚昆深吸一口气,苦笑道:“唉,想不透啊,怎么都想不透!”

这个问题的提出并非轻率,杨尚昆正在着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他是中国共产党的老革命,经历了红军时期、长征、延安抗日、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是历史的见证者。他的回忆录将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但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在决定撰写回忆录前,杨尚昆曾苦思冥想了三年多。他已经年届八十九,记忆可能出现偏差,遗漏重要细节也是难免的。因此,他决定与一些人交流讨论,以获取更多资料,填补自己不足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些人中,刘少奇的后人自然不可或缺,而刘源无疑是首选对象。

1930年夏,刘少奇奉命前往莫斯科参加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这一段时间,杨尚昆刚好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组织安排了他担任刘少奇的翻译,这一任务持续了半年多。在这段时间里,杨尚昆与刘少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对彼此的个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931年后,两人相继回国。杨尚昆受到组织的器重,被任命为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而他的直接领导人就是刘少奇。在长征途中,杨尚昆担任红军三军团的政委,而刘少奇则在遵义会议后被任命为政治部主任,两人一同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过草地时,党中央成立了“筹粮委员会”,刘少奇担任主任,杨尚昆则担任副主任,两人成为密切合作的搭档。抗战期间,刘少奇被任命为北方局书记,而杨尚昆则担任副书记。随后,刘少奇调任中原局书记,杨尚昆继任其职务。

在整个革命岁月中,杨尚昆长期受到刘少奇的领导,两人也曾密切合作。杨尚昆意识到,他写回忆录必须包括刘少奇。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在60年代以后,刘少奇的历史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他被打倒的原因。杨尚昆对此一直感到困惑,甚至无法写出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老革命家和曾任国家主席,杨尚昆深知自己的每一句话都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他必须慎重对待。虽然他无法直接表达某些观点,但通过刘少奇的后代,他可以间接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他找到了刘源。

杨尚昆与刘源的关系十分亲密,刘源从小就与杨尚昆接触,并亲切地称呼他为“杨爸爸”。因此,两人在交谈时非常坦诚,然而令杨尚昆意外的是,刘源也不知道刘少奇被打倒的原因。

尽管无法得到答案,但杨尚昆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回忆录《杨尚昆回忆录》。随后,许多历史学者根据杨尚昆的回忆录进行了研究,撰写了大量论文和作品。这些作品对于研究党史和新中国的若干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回忆录中,杨尚昆没有解答刘少奇被打倒的问题,但后来一些历史学者、教授或专家却给出了答案。其中,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艾跃进的一些说法备受推崇。

艾跃进曾在一期视频中表示:“毛刘的问题,并非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权力之争,而是路线问题。这两位革命同志在路线上出现了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