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短视频平台上出现的一系列已逝明星的AI视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争议。这些视频不仅触动了逝者家属的敏感神经,也引发了公众对AI技术滥用风险的深思。在AI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避免其被恶意利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律界人士指出,利用AI技术“复活”逝者等未经许可的行为,可能构成对逝者肖像、名誉、隐私等人格利益的侵害。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逝者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也触犯了社会伦理和道德底线。类似案件频发,揭示了AI技术被滥用恶用的风险正在不断上升。

在司法实践中,AI侵害他人权益的案件呈现出侵害对象素材易获取、技术使用门槛低、侵权手段隐蔽、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这使得侵权行为主体难以锁定,损害后果一旦造成难以挽回,损失赔偿金额难以量化,平台责任边界模糊等难题凸显。司法机关在审理相关案件时,不仅要对行为人进行法律惩处,还要要求其承担公益损害赔偿等民事责任,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专家表示,AI技术本身是中立无害的,但技术的中立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开发和应用AI技术的个人或组织应当自觉遵守法律规定和科技伦理道德,防止技术被滥用。同时,法律也应对AI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进行规范,明确各个环节的主体责任,确立媒介平台的技术检测义务和过滤删除责任,为AI技术的应用划定红线。

当前,我国正处于AI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伦理约束已成为当务之急。有关部门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细化AI技术滥用的侵权类型,明确各方责任,为AI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此外,公众也应提高警惕,对疑似AI生成的信息内容保持审慎态度,避免盲目传播和扩散。在利用AI技术生成相关内容时,应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德,共同维护一个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AI技术应用环境。

AI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其合理应用将为社会带来巨大福祉,但滥用则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风险。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应以法律为纲、伦理为魂,共同推动AI技术的健康发展,让科技真正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