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61年,地点上海市委书记办公室内,两位干部正在就“养猪”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他们一个是时任中央经济组组长陈云,一个是时任上海市市委书记柯庆施,至于他们的意见也不难理解,后者认为,养猪作为一种商业活动,必须服从公有化经济政策,再简单点说就是只能办国营养猪场,不能搞个体户养殖。
而前者的观点则截然相反,在陈云看来,各地应该采取私人养猪为主、国营办厂为辅,同时兜底的改革方式。
显然,如此说法与当时计划经济的主旨相违背,自然也受到了柯庆施同志的强烈反对,然而让在场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当听到反对意见后,陈云非但没有生气,反倒是笑吟吟的说道:
“养猪就要养得像你一样壮,不是吗?”
公私之争
好家伙,这句话不知道的乍一听还以为陈云是在搞人身攻击呢,闻听此言,众人也本以为柯庆施同志会瞬间暴怒,可实则不然,他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是瞬间陷入了沉思,并很快答应会向上级反映该情况。
这就有些让人意外了,要知道,就在陈云没说这句疑似“人身攻击”的话之前,柯庆施对于个人养猪的态度都是十乘十的反对,怎么“被骂”了一句竟反倒改变了看法呢?
一切的一切还要从半年之前开始说起。
1961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九中全会召开期间,为了整顿国内一些城市、干部虚假宣传、夸大其词的不正之风,党中央和毛主席特地做出批示,那就是号召全党大力推行调查研究之风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让中央知晓各地方的真实情况。
就这样,在中央的批准下,一系列的大小干部来到了全国各地,而这其中便包括了身为中央经济组组长的陈云同志。
陈云对经济的了解在我党之中堪称是名列前茅,当然,在调研过程中他也做出了许多成绩,例如调整过高的钢铁生产指标、通过高价商品回笼货币、恢复国民经济、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等等等等。
林林总总,陈云算得上是居功至伟,而在忙碌了小半年后,身为一名上海人,在闲暇之余他亦是回到了老家,希望能够为家乡父老做出一些贡献。
当年6月,在上海市青浦县小蒸公社,陈云展开了长达半个月的调研活动,本来在他眼中,本次调研无非就是锦上添花罢了,应该不会遇到什么棘手的问题,至于原因也很简单,要知道青浦县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这样的城市即便大环境不好,老百姓维持温饱还是不成问题的,但实际情况却狠狠打了这位上海人的脸。
只见原本富庶的村镇早已不复从前,老百姓的桌上莫说是肉了,就连主食都只有像水一样稀的米粥,大部分人家都吃不饱饭,为了填饱肚子,先是野菜,到最后甚至是作为绿肥的红花草都被吃了个一干二净。
见此情形,陈云的心中百感交集,而与此同时一个疑问也萦绕在他的心头,在他看来,一切本不该如此,原因不难理解,据他了解,早在几年前当地便成立了多个公社,这些公社涵盖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养殖业便是如此,按照当时报告上的内容,青浦县应该有一个大型养猪场才对,手握这样一个“聚宝盆”,就算没能赚到钱也不至于让老百姓饿肚子吧?
因此,带着疑惑陈云第一时间就来到了养猪场参观,可谁知,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好家伙,这哪里像是养殖场,分明就是“健身房”嘛!
只见猪圈之中无论是小猪还是成猪,几乎全都是瘦骨嶙峋,冷不丁有几个壮硕的,也只能说是壮硕,与世人印象中的大肥猪完全不沾边,而且还不单是瘦,数量同样少得可怜,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又气又疑的陈云立刻叫来了公社干部询问情况,而在对方口中他也总算得知了一些蛛丝马迹。
只见工作人员没有诉苦直接选择用数据说话,据他介绍,自打养猪场建成后,公社就没赚到过钱,不仅不赚钱甚至还亏了三四万元,这还没算上建厂花费的七万元成本,都加在一起说他们亏了个血本无归一点都不为过,而这些钱大部分都平摊到了老百姓身上,差不多一家就要承担16元的外债,当然了,这也就是原本富裕的青浦县百姓,如今却是食不果腹的根源所在。
至于为何亏钱,工作人员同样拿出了一组数据,即,公社与私人养猪的死亡率、生产率对比,个人养猪平均一头母猪每年能够生下14-15头猪仔,死亡率约为6%,差不多就是每年夭折一到两头,可在公社规定集体养猪后情况却急转直下,生产数量减少到了4-5头也就算了,死亡率竟然也高的吓人,足足达到了89%,换而言之,每年有一头猪仔能够长大就很不错了!
闻听此言,陈云顿时吓了一跳,好家伙,这样的生产率和死亡率,简直就是在拿老百姓的钱开玩笑!只是有一点他却依旧感到困惑,那就是为何集体养猪和个人养猪的差别会这么大,难不成是有人故意使坏吗?
集体养猪失败真相
1961年6月,中央经济组组长陈云同志回到家乡青浦县调查民情,本以为只是走个过场,但岂料眼前的一幕却令他大为震撼,原本富裕的百姓已然食不果腹,而究其原因也再简单不过,除了天灾之外,就要数那个公社集体养猪场责任最大了!
话接上文,对于集体养猪和个人养猪差距如此之大的问题,陈云倍感困惑,只是他也知道,询问工作人员的效果不大,毕竟他们要是知道为什么还能落得现在这步田地吗?
没办法,陈云只得亲自下乡调研,而在一系列的走访、对比后,他也总算得知了一切的真相,大体分为三点,首先便是经验的问题。
众所周知,饲养牲畜看起来简单,无非就是喂食喂水罢了,但实际上这却是一项技术活,在没有相关经验的情况下,就算是照本宣科也不一定能保证成活,之前个人养猪的时候之所以生产率、成活率那么高,完全是农民们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经验导致,可变成集体养猪后情况就不同了。
这些经验丰富的农民不被允许参加饲养过程,就算有时候公社干部会向他们取经,那些工人大多也做不到活学活用,在死板的饲养模式下,养猪场的出肉率、成活率能高才是怪事。
其次,碍于条件、科技水平的限制,当时那个年代的集体养猪场也的确不适合母猪的生产与猪仔的成活,由于饲养空间太过密集,又没有专业的排污、通风设备,很容易就会造成一个生病传染一片的情况。
最后,积极性的问题更是重中之重,要知道,个体户之所以能将猪养得又白又胖,之所以能保证猪仔的成活率在90%以上,正是因为这些猪都是他们的命根子,同时也是他们每年的盼头,若是养不好不单会受穷,更是没准儿会挨饿,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农民们就算拼了命,就算自己不吃不喝也会保证猪的健康。
可集体养猪就不同了,养猪的人不能直接通过猪获取利益,猪的死活、胖瘦和他们也没有太大关系,就算再敬业也不可能像农民自己家那样。
综上所述,不说现在,就说当时,集体养猪与个人养猪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因此,就在调研结束后,陈云亦是陷入了沉思,而在他的苦思冥想之下,一个解决方案新鲜出炉,无他只一点,那就是“公私并举,公养为辅,私养为主”!
简单来说,陈云的意见就是恢复此前老百姓家家户户个人养猪的方针,但公社养猪场可以继续保留,这样一来既可以起到保底作用,也能让公家与个人相互学习、相互竞争。
显而易见,这个方案的正确性毋庸置疑,于是没有丝毫犹豫,仅在第一时间陈云便赶去上海,找到了上海市市委书记柯庆施与副市长宋季文探讨“养猪大业”,对于陈云的见解,宋季文是一百二十个支持,原因很简单,因为早在此前,他也亲自下乡做过调查,他发现如今公私养猪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例如在长兴岛就有一个个体养猪户,靠着七十多头猪赚了个盆满钵满,反观同在当地的集体养猪场却亏得血本无归,难道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但对此,柯庆施却有着不同的意见,就像开头时说的那样,在他看来,只要是商业活动就要服从公有制经济的大方针,绝不能开个人养殖的先河。
见状,宋季文无奈的摇了摇头,显然他早就劝过柯庆施,也早就知道了对方的意见,没办法他也只好将希望全都寄托在了陈云的身上。
宋季文本以为陈云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柯庆施,可结果却令他大为震惊,只见陈云并没有继续长篇大论,反倒是笑着说出了一段惊世骇俗的话,大体意思就是:
“公社养猪养得的确是多,可养得太瘦没有肉吃,既然是养猪肯定是奔着吃肉去的,自然不能养的和我一样瘦,怎么着也要像柯庆施柯书记一样壮!”
闻听此言,起初之时柯庆施说不生气是假的,可看了看陈云那瘦弱的身材,再看看自己强壮的体格,瞬间他就明白了对方的用意,是的,养猪就是为了吃肉的,吃上肉老百姓才算过上了好日子,作为一名父母官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重要呢?
因此,无言以对的柯庆施很快就妥协了,而在他的首肯下,返回北京后陈云这才有底气向党中央、毛主席说明了自己的建议。
七千人大会
经过调查取证,陈云很快就知道了公社养猪与个人养猪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而在说服了市委书记柯庆施之后,他亦是有了回京说服中央领导人的底气,本以为借此,经济改革一事将会水到渠成,但实际情况却是恰恰相反。
1962年1月11日,返回北京的陈云第一时间就出席了一场扩大化的中央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到场代表格外的多,足有来自各个省市县及中央的七千多人,至于本次会议讨论的话题也显而易见,那就是为了总结“大跃进”政策实施以来的经验教训。
对此,作为经济专家陈云自然最有发言权,他也没有藏私,当即就说出了自己在调研期间的发现和看法,只是他却并没有从各种经济现象入手,反倒是先给自己打了个“预防针”,大体意思很简单,那就是通过党内近几年的作风切入,坚决抵制那些宁可什么都不做也不愿犯错的党员干部。
在陈云看来,党员干部们必须要敢于去做,即便犯错也不要怕,有错误改正就好了,毕竟这也是我党的老传统。
说罢,陈云这才说起了关于公社经济与私营经济的利弊问题,只是很遗憾,由于“种种原因”,这番极有道理的看法却并没有得到推广。
时间来到1962年夏季,为了再度推动改革,陈云便重新开始了调研,这一次他将目标对准了农业,尤其是刚刚兴起的“责任田”制度,更是勾起了他的极大兴趣,眼看着在“包产到队、定产到田”政策的鼓励下,安徽全省都取得了大丰收,他亦是没有犹豫,当即从外地返回了北京,并当面对毛主席介绍起了此事。
闻言,毛主席的内心同样掀起了惊涛骇浪,按理来说,伟人也应该会同意这种造福百姓的改革,可事实却是否定的,他不但没有当场表态,反倒在事后格外生气,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其一是因为政治局势风云诡谲,陈云的建议虽好却没有考虑到一些更加敏感的问题,其二则是为了陈云的安全着想,在他看来陈云的举动着实有些草率,他可不想让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同志因此受到批斗和打击。
显然,毛主席看待事物的方式要更加全面,当然了,这也就是此后“包产到队”政策没有被大力推广的原因所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