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代表提出意见,说是要所有单位拿出岗位给大学生。看似很有道理,也能体现权力的作用,但真的能实现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不能。代表们经常一拍脑门就想出一些提议,似乎有着异想天开的性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并不是仅仅因为岗位缺乏,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教育产业化之后,大学扩招了,而且一旦扩招就不会停下脚步。很多大学都人满为患,大学生成批量被制造,被输出,身不由己。很多大学生只是走完了大学四年的历程,却并不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真的走向社会之后,他们学的专业成了无用的专业————社会并不缺乏那样的专业,也就让他们“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大学扩招只是为了多招收大学生,多收学费,多申请助学基金,多搞一些建设,多承包一些项目,从中牟利。资本成了主要推手,而权力做背书,在推波助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包分配,现在没有包分配的,都是自己找工作,而人才市场并非那么理想,很多都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的,给的工资待遇低,而且岗位奇缺。

如果大学不扩招,还有分配工作的可能,扩招了,就不能包分配了。说是要靠大学生自由竞争,竞争上岗,其实只是实现了“社会丛林法则”,优胜劣汰。有权有钱的大学生能够轻松获得好的岗位,而没钱没权的大学生除非读了重点大学,而且读了热门专业,成绩非常好,就会找到不错的岗位。而这样的大学生只是少数,并不能一概而论。此外,大学很多专业都是盲目开设的,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不需要那样的专业,却还有那样的专业在堂而皇之地招生,收费,让学生读完四年的专业。是不是一种骗局?高考报志愿本身就有信息差,有骗的因素在里面,弄得一些学生无所适从。大学毕业生也是如此,有的毕业就是失业,根本找不到工作。要想让大学生找到工作,不是号召所有单位拿出岗位,而是从根本上改革教育制度,剔除没用的专业,和社会用人单位直接挂钩,直接培养高质量人才。

大学培养的庸才太多了,导致很多庸才无法找到合适的岗位。扩招之后,有的大学从二本转成一本,有的从一本转为双一流大学,档次升上去了,教学质量却没有跟上。很多本科生的论文乏善可陈,竟然顺利毕业了。也就是说,很多大学有了研究生和博士生培养点,本科生的教育却降了下来。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得不考研,因为仅凭本科学到的知识不足以让他们在社会上立足,也不能让他们找到好的岗位。大学需要缩招,需要严进严出,严把学术关,培养真正的人才,而不是培养一大堆庸才。上世纪的大学本科生还有一些科研能力,现在的本科生基本上丧失了科研能力,毕业后进不了实验室,也不能搞独立的课题研究,做工人倒是绰绰有余,只是自己不满意,仿佛“杀鸡用牛刀”,就要找一个适应自己的岗位。可是,那些对口的岗位早就有人捷足先登了,长期霸占,不会让出来,也就只能逼得刚毕业的大学生找其他的工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会岗位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当这些资源缺乏的时候,就要靠竞争来获得。可是,社会竞争并非那么公平公正,而是被权贵们主导。权贵们可以轻松上位,可以获得很多优质社会资源,获得很多好岗位,长期拥有,直到退休。而不是权贵的大学生们大多要自己找工作,找到的工作大多是一些被权贵们放弃的不是很好的岗位。底层劳动岗位很多,只是大学生们不愿意“屈就”。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才会打工挣钱,但只是权宜之计,真正的发展是考研,考编,考公,是找到创业机会,只是他们大多在底层挣扎,成功的并不多。也就是说,好岗位都被权贵们把持,而且是体制内的编制,不会有人轻易放弃。岗位没有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也没有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要求。

其实,岗位是一种社会资源,需要竞争获得,而不是凭借权力和资本获得,更不是获得之后躲在体制内固守岗位,不思进取。事实上,很多岗位上的人都属于尸位素餐,不思进取,却能够混到退休。也就是说,真正的体制改革没有进行,好岗位长期被一些人把持,不肯出让,才会出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于是,代表就要提出来,要所有单位让出一部分岗位给大学生,但没有抓到问题的根本。即便所有单位让出岗位,也不会满足所有大学生的要求,只能被更多的权贵们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得,而真正有才能的大学生并不能获得,或者说,真正有才能的大学生已经不多了,都是一样的低水平,怎么能够具备竞争力呢?

代表想的还是太简单了,所有单位不会让出岗位给大学生,即便让出一些岗位也不会满足市场需求,甚至是给了权贵们获取好岗位的机会,真正没权没钱的大学生并不能获得,哪怕这个大学生很优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希望教育剔除资本的影响,培养真正的人才,也需要缩招,需要实现体制改革,实现岗位竞争,公平竞争,才会激发人才的活力,激发市场竞争力。倘若还是如此发展,就会故步自封,甚至形成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人们不禁要呼吁,让教育培养真正的人才,而不是培养合格的产品;让岗位实现真正的公平竞争,而不是权贵把持;让体制改革真正走向深入,而不是流于肤浅,甚至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