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亚洲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Asian Herpetologica Research)》(英文版)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在广东莲花山脉发现的新物种“莲峰角蟾”(Boulenophrys elongata)。该物种由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生物多样性团队发现,对于广东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有支撑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莲峰角蟾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该校的生物多样性团队由人居环境学院多位教师、学生及校外多领域支持人员组建,承接了华南区大量生物多样性调查、生态规划与设计、自然科普教育等相关研究课题。此前,团队曾多次在调查中发现新物种,如粤北地区的“苔斑臭蛙”“密疣掌突蟾”等,为广东的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提供基础资料。

“莲峰角蟾”在惠东莲花山一带发现。角蟾是一种特征鲜明的两栖动物,其中“角”指的是其上眼睑边缘向外延伸的角状突。相较于粤东地区的其他同属物种,莲峰角蟾四肢和身体更加修长,堪称“蛙界公主”。正因如此,其拉丁名用“elongata”(修长的,苗条的)所命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莲峰角蟾

广东环保学院高级工程师、生物多样性团队牵头人林石狮介绍,该物种从发现到物种确认,再到论文发表,经历了两年多时间。团队多次到莲花山采集标本,了解物种生活习性和种群特征,开展形态学比较和分子系统发育学分析。他们发现,在系统发育关系上,这一新物种所代表的独立进化谱系分化较大,与粤东地区已知的布角蟾属物种存在显著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物多样性团队在莲花山调研

莲峰角蟾栖息在700至1000米海拔的小溪流区域,周围是保护良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整体环境优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莲峰角蟾

目前团队只在惠东莲花山区域发现了莲峰角蟾的存在。据悉,莲花山脉是粤东南的知名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由粤闽省界延伸至深圳、香港,并有乌禽嶂山脉等支脉。莲花山脉对于广东的地理环境、气候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山脉面海侧和背海侧的植被种类有着明显的差异。此次新物种的发现再次说明莲花山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同时也须警惕人为活动造成的生境退化和破坏。

广东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是绿美广东建设的一部分。去年,《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出台,明确要到203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监测体系基本完善,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公民自觉行动,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是绿美广东建设的一部分。

佛山的生物多样性也有其特色,值得进一步挖掘研究。林石狮介绍,高明区的合水桫椤自然保护区等区域有着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价值。此外,佛山的鸟类资源丰富,观鸟、护鸟蔚然成风。

广东环保学院作为落户在佛山的高等职业学院,对于佛山的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研究也开展了积极的工作。目前,生物多样性团队在佛山布设了用于监测野生生物的红外相机系统,积极与本地的环保、林业部门以及民间团队合作开展公益项目。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毛蕾 通讯员廖宇飞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