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冉军 李正兵

贵州认真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新时期治水思路,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把破解工程性缺水问题、保障水安全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力推进水利各项工作。

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贵州累计开工建设骨干水源工程477个,新增设计供水能力51亿立方米,全省工程性缺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1.2%,全面解决现行标准下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77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实现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水土保持率逐年提升。河湖长制工作有名有实有效,从省到村五级河长、从省到乡四级“双总河长”、各级党政领导人人当河长的组织体系全面建立,全省河湖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119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状况总体为“优”,四次获得国务院表彰激励,连续两年在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

通过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新增、恢复、改善耕地灌溉面积138万亩,改善了耕地生产条件,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498,有力保障粮食安全。建立起从省到村的五级水旱灾害防御组织指挥、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等防灾减灾体系,如今贵州城市防洪功能得到全面升级、现代化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全面建立、应对水旱灾害能力全面提升。贵州水利工作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战略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年,贵州水利系统在国家水网总体框架下,锚定“构建大水网、保障水安全”目标,抓住主要矛盾、抓住政策机遇、抓实水利建设,迅速掀起开展“项目攻坚年”“改革创新年”和“狠抓落实年”热潮,全面推进水利各项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加快实施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优化水资源配置。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推进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力争年内开工建设花滩子、宣威等大中型水库,完建100座水库及配套管网渠系,新建或改造管网1.2万公里,新增水利工程设计供水能力5亿立方米;治理大江大河150公里、中小河流800公里、山洪沟1600公里。

着力健全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守住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底线。加快推进清水江、㵲阳河等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重要支流治理,逐步形成标准适宜、安全可靠的河流洪水防御体系;加强系统治理,实施一批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治理和病险水库治理。加快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形成一批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工程;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快推进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安全监测设施、贵州省水库运行及安全监测监管系统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水库安全监测能力。

全面加强水生态治理修复和保护利用,推动河湖管护工作再上新台阶。科学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完成年度水土流失治理3000平方公里。持续深化河湖长制工作,大力推进河湖“清四乱”,落实国家公检法司水利专项执法行动,持续推进河湖问题整治,确保“两江”清水送下游。全面完成赤水河流域小水电清理整改任务,强化生态流量监管,持续开展贵州省境内水工程和重点河流监督检查,确保河湖维系良好生态。坚持“四水四定”原则,加大计划用水管理力度,严格执行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区域用水总量、重点河湖生态流量、地下水管控等指标,将水资源刚性约束要求贯穿用水全周期管理,从源头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树牢节约用水意识。

夯实农村供水保障基础,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紧盯农村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等关键环节,主攻农村供水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提升对农村供水的认识,不断转变投资方式、建设方式、运营方式,优化农村供水水价体制、投融资体制和运管体制,以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为契机,狠抓“三个责任”落实,加快推进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扩大规模化供水服务范围,争取2024年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率提升至44%以上。

坚持创新驱动,激发水利深化改革活力。充分发挥改革关键一招作用,以深化夹岩水利枢纽工程运营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水利工程运营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用水权改革,支持各地探索用水权改革,鼓励通过用水权回购、收储等方式促进用水权交易。组织实施《贵州省农村供水条例》,规范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实现农村供水工程长久良性运行。持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和落实城镇供水与水利工程供水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