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师第15团接到命令,前往塞图拉哨所执行任务。他们心里都以为那片地方早已废弃,然而到达后却发现了一群疲惫不堪的国民党士兵。解放军的到来让这些士兵感到意外,有些人甚至流露出喜悦之情,不少人纷纷向他们示好。其中一位国民党士兵好奇地询问:“你们是怎么换上这身军装的?”
解放军士兵们对这突如其来的场面感到惊讶,急忙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听完国民党士兵的讲述,解放军士兵们深感敬意。这些国民党士兵究竟是怎么来到这里的?他们在这片艰难的土地上经历了什么样的故事?
赛图拉这个地名源自维吾尔语,意为“殉道者”。传说中,唐朝的玄奘大师前往印度取经时有一位同行者,是一位苦行僧。他们二人共同踏上了前往印度的道路,那时的路途艰辛异常,远不如今日便利。在旅途中,他们忍受着极度的困苦,生活条件艰难到了极点。可惜,这位苦行僧在路途中不幸离世,他的同伴玄奘大师便将他埋葬在了这条前往印度的路上。因此,这个地方就被称为了“赛图拉”。
而赛图拉哨所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时期。在那个时候,新疆地区充斥着豪强的混战,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当时的军事领袖阿古柏。他甚至建立了洪福汗国,但这种局面并未持续太久,因为沙俄入侵新疆,占领了伊犁地区。这两件事情使得清朝皇室感到危机重重,于是派遣左宗棠率兵出征,掌管新疆,并成功收复了伊犁。
然而,当时的大清国力薄弱,左宗棠不仅需要率兵出征,还得自行筹集军饷。在这期间,他还创立了兰州制造局,为大军制造武器装备,以备战争之需。为了保证军队粮食供应,他还设立了运粮台站,动员民间力量,确保粮食顺利运抵军队。
光绪二年,左宗棠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准备就绪,率领大军正式出征对抗阿古柏。经过一年多的激战,左宗棠领导的军队成功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部领土。
这次胜利让左宗棠深刻认识到新疆地区的战略重要性。他派遣一百多名战士奔赴新疆边境,建立哨卡。这些战士历经艰辛,最终来到赛图拉,在那里他们与当地人合作建立了中国最西端、海拔最高的哨卡,开始了他们的边防生涯。
赛图拉的地理环境并不宜人,缺乏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或美丽风景等条件。因此,生活在这里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赛图拉成为了边卡队,但边防战士们的生活并未得到改善。如今虽然生活条件相比过去有所改善,但边防战士们仍然面临着极大的艰辛。想象一下当年驻守在赛图拉的战士们的生活情况,让人不禁心生敬意。
据说,在民国时期,赛图拉这种偏远地方连电都没有,夜晚只能靠煤油灯应急照明,煤油灯也是非常珍贵的。食物更是艰苦,甚至连大米都供应不上,只能吃玉米面糊。夜晚尤其艰难,寒冷刺骨,取暖只能靠身体相互温暖。这些困苦的环境让人不敢想象当年的艰难情景。
在清朝时期,赛图拉建立了哨所,而在国民党时期,也曾有军队驻守在这里。蒋介石派遣军队与当地的戍边官兵共同组建了赛图拉的边防部队。
然而,赛图拉地势偏远,人烟稀少。因此,守边的战士们很久才能轮换一次,他们刚抵达赛图拉没多久,蒋介石政权便岌岌可危。然而,由于赛图拉与外界通讯不畅,这些战士们对局势一无所知,依然坚守在哨所。
他们在这片高原地区,面对着稀薄的空气和强烈的阳光,坚守着一年又一年,等待着换防的战友们的到来。这种孤寂与等待构成了他们边防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坚守精神和忠诚不言而喻。
1950年,一支部队跋涉穿越漫天风雪,抵达了当地人称之为“生命的禁区”的赛图拉。当两队战士面对面时,他们都感到惊讶。人民解放军惊讶于这里竟然有战士驻守,而且还是隶属于国民党的士兵。
而在这里驻守的战士们则惊讶于终于有人来换防了。他们问道:“哎,你们是换军装了吗?”虽然惊讶,但更多的是开心和释然。
解放军向他们详细解释了最近发生的情况后,他们并没有因为党派的差异而对解放军怀有敌意。相反,他们向解放军战士提出了一个令人心碎的问题:“我们是国民党,你们不会逮捕我们吗?”这个问题让在场的解放军战士感到心痛。面对着眼前的战士,他们的军装上布满了补丁,哨所里的环境凄凉至极,但这些战士们却坚守在这里,从未动摇。解放军战士感叹道:“你们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民族的英雄!”他们的理解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虽然赛图拉哨所已经被废弃,但在其周围,埋葬着许多戍边战士。那些沙土堆起的坟墓,矗立在生命的禁区里,象征着最坚强的防线。
现如今,守卫边疆的戍边战士大多是二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离开了家乡,远离了城市的繁华生活,选择驻守在边关,守护着祖国的安宁。让我们向这些年轻的戍边战士致以敬意!他们是祖国边境上最可敬的守护者,他们的坚守与奉献构筑了国家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