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第二十条》不仅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剧情片,更是一部深刻探讨法律与人性的作品。在法治社会中,正义的天平如何平衡,是每一个法律从业者乃至普通公民都关心的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徐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映射进现实案件

韩雨辰在阻止霸凌的过程中,是否超出了必要的防卫限度;公交车司机张贵生见义勇为,激愤下将男子砸伤是否成立正当防卫等不仅成为了唤醒第二十条的契机,也引发了观众对于正当防卫界限的深思。

看完影片,我不禁想起一起自诉故意伤害案,被告人因索要运费与自诉人发生争执,在揪扯过程中,自诉人用左手卡住被告人的脖子使其无法挣脱,直至被告人将自诉人的小指掰开,而正因为这个掰开小指的行为造成自诉人轻伤二级。那么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有无超过必要限度便成为了本案定性的关键。经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在被卡住脖子即将无法呼吸的紧急情况下,摸到自诉人的小指用力掰开,致使自诉人吃力而松手,且未使用暴力手段继续实施相关侵害,应认定为正当防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应从“上帝视角”审视被告人行为

影片中,在王永强面对一个长期侵害自己及家人的恶魔时,在他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长久以来的恐惧和绝望直接压垮了他,他的直接反应,是用暴力阻止这一切。

很多人认为,王永强本应在刘文经丧失侵害能力时停止捅刺,但是他却用剪刀持续捅刺多达26下,最终导致刘文经死亡,该行为超出了防卫限度,属于防卫过当。持此观点的人无疑站在了“上帝的视角”对防卫人过分苛求。试想,在当时情境下,让王永强冷静判断刘文经何时丧失侵害能力显然不太现实,所以捅刺的次数不该成为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判断依据。

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我们通过卷宗、监控视频等方式来审视被告人的行为,是一个“冷静人”的角色,这样的情形下很难切身感受到被告人当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心理压力。只有站在被告人的角度去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深入调查,用法律的严谨态度,去考虑人情因素,摒弃“事后诸葛亮”的做法,才可以让我们更加接近真相,更加公平地处理每一个案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回应群众期盼

正当防卫作为一种法律条款,其背后蕴含着社会正义的价值取向。

司法公正是社会正义的基石。在一个法治社会中,每个人都应受到公平、公正的法律对待。只有在司法实践中让正当防卫的理念更清晰,让老百姓在面对不法侵害时敢于斗争,才能维护法律的权威,满足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

本文刊载于《学习强国》泰州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