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栏语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为了贯彻落实省委开展“抓学习促提升、抓执行促落实、抓效能促发展”行动,推动全市法院打造学习型干警研究型团队书香机关工作向纵深发展,今年起,持续开展“荐书、读书、品书”活动,期冀广大干警在工作之余,学会享受独处时光,汲取知识养分,提升履职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金昌贡献法院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次来到位于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城的红西路军烈士陵园,也不知道,这是第多少次了。

小时候,从爷爷奶奶和爸妈那里多次听说过红西路军的点滴故事。上高中时,我租住在一名头发花白的退休老师家,他给了我一本《西路军魂》。那时候书很少,特别是带有插图的书更少,我读了不下十遍,受此深刻影响,高考填报的志愿是新疆石河子大学历史系、延安大学历史系,最后被石河子大学历史系录取。

大学四年时间,我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学习历史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党史文苑》《党史博采》《党史博览》《人物春秋》及共和国重要人物传记,在此基础上,又阅读了大量党史学术论文,整个文史图书馆的资料翻了个底朝天。大学毕业的论文,就是关于红西路军的。那时候没有网络,没有智能手机,学习知识只能依靠书本。白天看,晚上看,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徐向前、李先念、秦基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王树声、李卓然、郑维山、程世才、李天焕等高级将领,不仅来过我的家乡,还在这里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还有董振堂、孙玉清、杨克明、陈海松和我军最年轻的军级干部熊厚发等长眠在河西走廊的英雄先烈。据统计,西路军走出了113位开国将军。

西路军兵败祁连山,败得非常惨,出发时21800余人,只有400余人到了新疆,败得很悲壮。1984年由倪萍主演的《祁连山的回声》,2011年上映的《惊沙》,都是根据西路军的悲壮故事改编而成的电影,让多少观众“泪满襟”。

西路军虽然失败了,但是败得非常光荣,非常让人敬仰!最恶劣的自然环境,最凶残的马匪军,检验了红军坚定的信仰和对党的绝对忠诚。来自四川、江西的许多十二三岁的娃娃兵,他们人还没有枪高,还有妇女先锋独立团1300多名女同志,西渡黄河时人均三五颗子弹、三五天口粮,不仅要抗击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赤脚丈量千里茫茫戈壁,更要在没有后援、没有群众基础的残酷现实下,抗击凶残的马匪军,不是战死就是被俘,好多人由于不投降、不出卖同志而被虐待死。据后来的将帅回忆,如果当时不要策应河东红军、吸引国军而一直朝西走,他们不会兵败祁连山!

在2017年央视鸡年春晚上,现场观众和海内外亿万华人一起给一位四川老人过了105岁生日,她就是王定国老人,时任妇女先锋独立团营长。

彭学成、李月英(女)、杨桂香(女)、孙培元……在永昌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掩护、营救、资助下,西路军被俘、失散、伤病员,除直接东返外,当时在永昌城乡定居下来的有300余人,到1949年永昌解放后,定居永昌的红西路军战士有名有姓、有据可查的有73人。我很欣慰,我的家乡很贫瘠,但是这里的群众真的很善良!窝藏红军,那可是要被满门抄斩的。

听党一声号令,明知是条绝路也义无反顾、一往无前!这就是伟大的西路军魂!这就是我为什么从上初中开始,经常到永昌红西路军烈士陵园吊唁的原因所在。八坝阻击战遗址、前进剧团遭遇战遗址、大沽政治部旧址、西十里铺战斗遗址……

日随一日,年复一年。好多散落在永昌的西路军已去世了,挖掘西路军悲壮历史的素材越来越少了,好可惜!对他们的追忆也就只能在纪念馆的照片、文件、遗物和那些沧桑的留有弹孔的遗迹中寻思了。

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一到这些地方,我就情不自禁想,我所站的这个地方,当年有没有红军来过?十年后的他(她)又在哪,在干什么……

供稿:金昌中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 孙永红 编辑:金昌中院研究室